 YQZ_0507-16 实习记者/陆超 高望
记者/林琨 通讯员/袁钢
“如果你们想了解三华李种植方面的相关问题,我建议你们去采访张洪基,他的经验很丰富。” 5月初的一天下午,当笔者一行来到阳春市春湾镇新村村委会大石田自然村,想在当地找一位三华李种植经验比较丰富的村民时,村干部黎叔这样向笔者推荐。
在黎叔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张洪基家,却发现铁将军把门,主人不在。黎叔看了看手表,说张洪基可能还在果园。我们又来到果园,让人失望的是果园里并没有他的踪迹。果园里的三华李枝叶修剪的很整齐,树与树之间还间种着一些时令蔬菜。树枝上青中带红的李子在绿叶的映衬下煞是可爱,走近一看,李子的果皮上还披了一层蓝灰粉。尝一个,酸中带甜,口感不错。
当我们感叹之余往回走时,同行的黎叔发现迎面走来的就是张洪基。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啊!他手里拎着一个箩筐,看样子还要去果园劳作。于是我们半路上截住了他。
张洪基今年已经68岁了,具体哪一年开始种植三华李,他已经不太清楚,只记得是上世纪90年代初,阳江市的农业科技人员在各乡镇推广经济作物种植。由于春湾镇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很适合三华李生长,许多村民都种植了三华李。“我当时一下就购买了6亩地的树苗。” 张洪基回忆道。
三华李树苗种下三年后才能收获,第一茬收获远远没有想象中的甜蜜,主要是产量较低。造成产量低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树苗的株距和行距过于紧密,每亩地最多只能种30株,却下了40株,果树布局太密,光照不足,影响了产量;另一方面是天气的影响。三华李第一次花期就遭遇了连日低温阴雨天气,气温在5—10℃左右,花朵不能正常受粉,果树严重落花。张洪基曾找来一些塑料袋,套在三华李的花蕾上进行保温,但效果不大。“这一年也是我们家最困难的一年,因为几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还要供小孩上学,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他说。
遭遇这样的挫折,一般的种植户恐怕挺不过去,但张洪基熬过来了。经过那次教训,他向农科所技术人员、有经验的村民讨教,同时自己也揣摩怎样才能种好三华李。后来他想出了一些办法,一是减少密度,将每亩果树量控制在25株左右,这样利于花芽分化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二是间种,间种10%—20%的杂李品种作授粉树,提高三华李的坐果率,增加产量;三是防风防冻,在果园附近种植一些其它树,形成一个小型的防护林,可减少花期风的破坏作用。如果出现霜冻天气就在种植地里生几堆火,帮果树“御寒”。经过技术改进,第二年的果实亩产量达到了3000斤。“增产就增收,家里的生活水平也改善了。我觉得这次增产增收,主要归功于科学的推动,要想种植发家致富,不能仅仅固守以往的经验,三华李种植大有学问,一定要学科学,懂科学。”张洪基兴奋地说。
5月正是三华李上市的季节。张洪基老人笑呵呵地告诉我们:“三华李的营养价值高、口感好,加之政府又帮我们宣传和联系商家,每年都有大量本地和外地的商家前来进货。我今年的6亩三华李已经有商家上门接洽了,价格是每斤0.6-0.7元,果子的销路不用愁啊。”
图:村民在摘果。 叶其宗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