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气息浓郁 学科特色明显
相比语文、数学、英语三大主科,其他各科试卷命题表现出浓郁的时代气息、明显的学科特色、较鲜明的区域性文化特点,并延续了“试题呈现形式较生动、涵盖内容较丰富、作答要求较平实”的广东试卷风格。参考答案设置规范、科学,符合高中毕业生的认知水平。
化学:稳中求变 素材新颖
梁友嵩(阳江一中化学老师):试卷的题型、结构一方面继承了2007、2008年的特点,一方面稳中求变,素材方面更为新颖,个别题目略有难度。
该套题目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如解答题的素材,就引用了大学教材里的一些研究成果,这要求学生有很强的阅读能力和信息接受能力。学生如果读好题,解题角度切入正确,是可以拿高分的。在下一届的备考中,学生应注意快速阅读与信息接受能力的培养。
试题虽素材新颖,但答题难度不高,当然,个别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但试卷的整体难度还得等阅卷结果出来才能下定论。
试题比较生活化,与生活、生产、环保密切相关,涉及大亚湾核电站安全运行与发展核电、“限塑令”、轨道交通与珠三角城市一体化、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生活垃圾分类等,注重将基础知识与生活、生产应用的融合考查。
试题没有出现与各地模拟题相同、相类似的题目,这对所有考生来说,都是公正、公平的。
政治: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黄举泮(市教研室副主任、政治教研员):试题引用的材料体现鲜明的广东特色。如第40题论述题,“早在本世纪初,广东省人大代表开始就环境生态问题对政府职能部门进行依法监督,这被称这‘广东现象’。”这样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有亲近感。
材料追求新颖,灵活性较强,这是今年政治试题的最大特点。如选择题第7题,设问“北京奥运会上成为我国第一个蝉联奥运会柔道冠军的运动员是 ”考点不是运动员的名字,却是运动员的籍贯,考查的角度相当巧妙,看似简单的一道题,学生稍不留神就会丢分。
去年考生普遍反映政治较难,但今年试题的总体难度在去年之上。有的考点很细,甚至有些爆冷。如36题选做题考查“安理会的权利和责任”,属于选修课的内容,可能大部分老师和考生复习的时候会忽略。另外,最后一道材料题的提问方式与往年发生明显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也增加了难度。
总体而言,今年的试题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要善于从材料里提取知识点,再结合材料,运用知识点分析问题,否则主观题恐怕难拿高分。
历史:引导学生用历史思维解答问题
梁国海(市教研室历史教研员):今年历史出题遵循稳中求新的原则,没有出现偏怪题,命题基本以能力立意,学习能力强或文科功底较好的学生,应该能考个不错的分数。
与往年相比,选择题没有大变化,后面的大题注重史学研究方法的考查,如26题列出东汉、宋代、晚清三个研究组提供的历史材料,要求学生用研究的眼光、推导的思维去解答问题。有的题目考查角度独特、出人意料,如27题把爱国主义和农民地位结合起来设问,不少师生在备考时候可能会重视这两个知识点,但未必能想到是这样的形式。
总体而言,今年的试题比去年设计得好,引导学生重视学习方法,锻炼历史思维。每道题都以材料或概念为背景,考生要经过周密思考,才能组织答案,而不能单凭记忆。这充分反映了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考生具备良好的历史思维,也体现出新课程改革方向,偏重能力和价值观的考查。
地理:注重自然人文与区域地理的有机结合
梁昌群(阳西一中地理科科组长):试题延续了前两年的特点,注重考查地理概念及原理,突出学科主干知识,加强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注重考查地理思维能力,个别试题采用与地理相关的古诗创设新情境,丰富了地理科试题的表现形式。和去年试题相比,更加重视基础知识和概念的考查,试题难度有所降低。
试卷重点涵盖了地球的运动、气候、洋流、地质作用、工农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等高中地理必修重点知识。突出对图表能力的考查。
综合题中,注重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进行有机结合,反映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同时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33题,既考查了孟买和洛杉矶两个城市的气候、洋流和方位等自然地理,同时又考查了城市发展带来的问题等人文地理,体现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有机结合。
值得一提的是,全卷试卷的材料基本来自课本之外,与热点相结合,但考试内容均在考试大纲规定的全部必考范围之内。
唐丹丹 张健青 黄娟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