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省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部署,市委、市政府按照“重在总结经验教训、重在完善发展思路”的要求,充分吸收学习调研阶段和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的成果,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展党性分析等形式认真查找领导班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强自身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主客观原因,研究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努力方向。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主要成效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阳江科学发展进程。特别是去年以来,我们牢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同志的重托,进一步把目标确定为“着力打造电力能源基地、‘双转移’示范地、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宜居创业海滨新城,努力把阳江建设成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并进一步调动全市力量,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而共同奋斗。历经多年的实践,全市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初步转入了科学发展轨道。2008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20479元,比2003年增长78.2%;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92.3元,比2003年增长137.6%。
(一)大力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有新提高。全市三次产业比例由2003年的30.0∶31.8∶34.2优化为2008年的23.9∶40.5∶35.6。工业的主导地位得到提高,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传统工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重要电力能源基地建设顺利推进。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五年来共引进外资5.15亿美元,引进工业项目381个,为我市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现代农业水平不断提升,200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92.3亿元,比2003年增长23.6%。全面发展第三产业。打响“南海Ⅰ号”品牌,打造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引导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商贸流通、餐饮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
(二)大力推进“双转移”,融入珠三角工作有新进展。制订了《关于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实施意见》。抢抓贯彻实施《纲要》的重大历史机遇,“双转移”工作正在卓有成效地推进。广州(阳江)产业转移工业园于2008年底通过竞争成为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获得省5亿元竞争性资金扶持。到今年3月底,全市四大省级工业园区累计投入资金15.5亿元,建成投产项目32个,在建项目15个,签约项目93个。劳动力转移进程加快。
(三)大力改善民生,和谐阳江建设有新成效。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推进就业工作,社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推进公共卫生建设。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连续六年得到省政府的通报表彰。打黑除恶工作取得了重大胜利,治安形势明显好转。完善信访基层网络,县以上党政信访部门接待群众集体上访的批次和人次呈逐年下降趋势;安全生产监管进一步强化。
(四)大力优化发展环境,宜居新城建设有新突破。生态环境不断美化。开展国家级生态市创建活动,实施“绿色阳江”建设,连续5年在全省环保责任考核中获优秀等级,连年圆满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任务。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城市市政设施建设。政务环境不断优化,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强作风建设,清理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和检查评比活动,实施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狠抓落实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
(五)大力加强党的建设,执政能力有新提高。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出台了《阳江市县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及考核评价办法(试行)》。深入实施“强基创先”工程,抓好“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全面开展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取得良好进展。全面推行政务、村务、厂务以及党务公开制度。建立具有阳江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大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市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联系阳江工作实际和班子自身建设情况,我们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不够理想,产业竞争力不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办法不多,扶持中小企业科学发展的力度不足。产业转移园区的经济规模不大,入园企业未能实现质的飞跃。在推进三次产业发展进程中,对农业产业化的用力不够,投入不足,导致农业产业不强。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专业市场、物流、会展、金融、中介等行业发展不够充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二是贯彻落实《纲要》成效不理想。《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出台后,市委市政府迅速作出了“融入珠三角,依托珠三角,服务珠三角”的战略决策,并出台了《中共阳江市委、阳江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实施意见》,但这项工作推进速度不快,目前仍未取得明显效果。一些干部对《纲要》的理解不深,且未能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导致目前对接珠三角的办法不多,对接的关节点不多。
三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较低。城市规划总体水平偏低,规划的龙头地位没有从根本上确立起来。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较低,部分区域没有详细规划。规划执行的力度也不够。经营城市思路不够开阔,政府调控城市土地开发和利用的能力不强。“一河两岸”规划建设水平不高。城市发展重心不明确,新城旧区之间的交通对接仍然存在盲点。城市的绿化、供水、排水、供电、路灯、消防等基础设施历史欠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