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峰近照。 冯春琴 摄
在平凡的世界里甘之如饴
———访老党员刘峰
初次见到刘峰,他穿着一件白色衬衫,配上一条灰色西裤,坐在家中庭院里的凉亭下悠闲地喝茶,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幽默得体的谈吐让人不敢相信如今的他已经79岁了。刘老伯说退休之后的闲适生活让他变得年轻,然而在讲述过去60年的党员生活时,那种源自内心的自豪和荣耀,陡然间让人感受到一种震动人心的光芒。
源自亲人的革命启蒙
1930年5月,刘峰出生于江城区岗列镇奕垌村一个没落的富农家庭,9岁时父亲离世。从小,刘峰就在亲人的革命情缘中熏陶着,成长着。在刘峰两岁的时候,他的大哥加入了蔡廷锴带领的第十九路军,后来考上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留校做了教官。1936年他的三哥考上了大哥所在的学校,之后参加了抗日战争。就是在这期间,刘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两个哥哥参军走了,勤奋上进的刘峰成为了母亲身边的安慰。1946年春季,刘峰考上了县立中学,然而家里拿不出学费,他只好停学半年在家看牛。秋季再次考上,这一次,刘峰向姐姐要了两袋稻谷卖了钱才顺利前往县城读书。
为了方便上学,刘峰住进了在学校附近的姑姑家,很多时间他都和姑父的堂侄周先生在一起。周先生是共产党员,经常给刘峰讲解革命道理,引导他阅读《大众哲学》、《共产党宣言》、《延安整风文献》等进步书籍,还介绍他参加了解放军之友社团。“周先生是我系统地接触革命知识的启蒙者”。刘峰说。
革命生涯:难忘那一段时光
1949年8月,经周先生介绍,刘峰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地下党员。之后,刘峰受组织委派成为报平小学的一名教师。
刘峰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开展农民扫盲活动。除了引导农民学习文化知识,还向他们宣传党的政策以及解放战争的革命形势,并发动农民参加地下农会,组织起来反“三征”和开展“双减”活动。
在刘峰记忆里,最难忘的是阳江解放初期支援前线工作的那段日子。1949年10月24日阳江解放,刘峰调到阳江一区人民政府工作,不久又参加了在县长姚志尹领导下的阳江支前民伕队,当时他担任一区民伕队的副官,与100多人一起到茂名高州接运解放广西受伤的伤员。为了使伤员早日得到治疗,他们不分日夜,争分夺秒地工作。由于是步行,在来回途中,他们吃尽了苦头。“想到能圆满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为新中国解放事业而受伤的解放军伤员服务,再辛苦也是值得的。”刘峰说。
在农场做“山大王”成功转型
“最充实也最值得骄傲的日子是在岗美华侨农场,因为我在那里耕山工作了28年,是那里的‘山大王’。”回忆起这段日子,刘峰特意加强了“山大王”这几个字的语气。
1964年,刘峰从阳春县委会调来岗美华侨农场,担任生产科科长,之后又在五七连队担任指导员,负责指导150多个上山下乡知青开荒种树。那时候他们每天早上五六点就要起床,一直忙到下午6点钟回来。“晚上大家聚在一起开展文娱活动,唱歌、跳舞、打篮球等,一天的劳累似乎一下子消失了。”刘峰笑言道。苦干3年时间,全场种植的杉树、橡胶达2万多亩。
1981年,刘峰前往华南农业大学学习农业经济管理,毕业后回到农场,担任场长。在他和场员的共同努力下,农场的经营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从1980年到1989年,由原来亏损到年年盈利,生产总值、利润和职工人均收入水平每年都递增25℅。这期间,农场有8年评为全省华侨农场的先进单位。刘峰说,这归功于管理模式从吃大锅饭改变为科学管理的结果,也是改革开放的成果。
在农场的28年时间里,刘峰多次荣获“先进工作者”、“先进党员”称号。面对荣誉,刘峰平静而淡然,“我只是做好我的本职工作罢了。”
心怀感恩 为人民着想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也是刘峰加入中国共产党60周年,这激荡的60年,刘峰亲历阳江诸多的发展与变化,留下无数的奋斗与记忆。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刘峰的心中一直牢记着: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我们接受党的教育很深刻,无论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很少考虑个人的事情,做任何事之前都要想想是否对人民有利,活也要活得干干净净。”刘峰告诉我们,他在退休之前到处奔波,体重从没超过100斤,现在闲下来了,每天看看书,写写字,养养鱼,负担轻了,体重自然就增了。
当我们让老人拿着他的荣誉证书合影时,老人摆摆手说:“荣誉已成为过去了。”然后在屋后的亭子前伫立。小孙女跑过来问我们是不是在采访,老人朝着她恬淡而满足地笑着,这是一幅最温馨的人生图景了。
陆玮 冯春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