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农田:从“望天”到旱涝保收
2009-10-06   来源:宁德农批网  作者:long   字体:【 】  浏览:44次   评论:0
   
邓耀炎

现在,别说城里人,就是农村的中青年,也很少有人懂得过去种田的艰辛了。由于农业生产体制的变革,农业科技的进步和革新,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种田不再是苦差事了。笔者世居农村,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这普天同庆的大喜日子,一班饱经风霜的耄耋老人谈起这亲身经历过的沧桑巨变,无不激动自豪,真想再活上个三十年、六十年。
家乡的农业生产素以水稻为主。解放前,除了少数山坑田可以引来泉水灌溉以外,大量的河畔垌田毫无水利设施,都是“望天田”,风调雨顺年景尚可顺利耕作,但多数年份旱涝无常,让人累得半死半活,也难得有个好收成。有的年头,雨水、惊蛰一过,就下了大雨,于是有的农户就立刻办田播种育秧。可紧接着是连绵的旱天,眼看立夏将至,老天并无丝毫下雨征象。农谚云:过了立夏,插无插都罢。农业生产季节性强,过了立夏,总算插下秧苗,也是没有多少收成的。这时候,心急如焚的农民们,只得就旱办田,把秧苗一棵棵、一行行地种下,等待大雨后正常生长。这不是插秧,而是栽秧。这把式可真累人,全家大小出动,一天也难种下一亩八分的地;还得有个前提条件:附近江河、池塘有水,可以挑来浇灌。如果没有水源,或者水源太远,那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秧苗枯焦了。有的年头苦旱,人们对早造生产已无指望。可是临近立夏,大雨却不期而至。这时候有的人要捡回一造,育秧是赶不及了,只好赶快催芽,把种子直接撒播在大田中。这种方式叫做“撒仔”,产量特别低。
好容易禾苗长得像了个样子。可是那时候没有河堤,端午节前后的龙舟水常常会把稻田淹没,孕穗抽穗期禾苗受浸就会胎死腹中或严重减产。所以这等稻田通常一年只种一造水稻即晚稻,叫做单造田。晚稻生长期间雨水比较充足,不常遇旱,但怕台风,一旦台风卷来海潮(咸水),之后如果没有大量的淡水反复冲洗,禾苗就会死亡,此后三年也种不出好庄稼。所以,旧时晚造的收成也是很不稳定的,一般亩产只有200多斤,300斤的就算得上好禾了。
土改之后,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迫切要求发展生产,而无水利设施便成了主要的制约因素。农业合作化兴起后,党和政府立即组织农民兴修水利,1954年修建了放鸡水库和狗尾水库,1955年沿河一带修筑了堤围,1958年修建大湴埒水库(鸳鸯湖),1960年建成。有了水利设施,奇效立奏:1956年,阳江县委要求单造改双造(每年种早晚两造水稻),家乡当年立马实现,而且每造亩产量达到了500多斤;1962年冬春连旱,几个月来没有下过一场透地雨,春耕时,大湴埒水库放水直至水位低到剅口,又调来两台大功率抽水机日夜不停地抽水,几乎把水库抽干,终于保证了春耕用水的供应;1965年遇上了几十年不遇的大海潮,但由于有河堤拱卫,收成毫无受损。
1970年前后,为了推行机械耕作,家乡再一次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每隔百多米就修筑一条宽阔笔直平整的机耕道,两旁并且开通了排灌沟渠。自此,建成了机耕道路、排灌沟渠纵横相接棋盘式的水涝保收稳产农田。1980年以后,水稻亩产量一般每造达到七八百斤,千斤的也不罕见了。从此,家乡的村民过上了粮食自给自足的日子。
Tags:农田 望天 责任编辑:long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外贸出口增速稳居全省前三的背后 [下一篇]市委召开会议传达粤西现场会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