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j0929a304 离阳西县儒洞镇旧市场约3公里处,有一条长年奔流不息的河,叫边海河。河边有一条小渔村,当地人叫边海村。
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我们一行五人慕名到边海一游。
我们往镇上旧市场方向慢慢前行时,同行的深哥问我们:“你们看这里有什么特色?”“特色?”我们百思不得其解,深哥用手指了指路人头上戴的帽子。我们这才发现,除了少男少女之外,上了点年纪的妇人,没有一个头上不戴着“?家帽”的。咋一看去,还真有渔家特色。深哥说,对于出海的渔民来说,这?家帽的作用是很大的,一来它可以遮阳挡雨,二来还可以备不时之需,天下大雨船舱进水了,家帽还可以当作捊水的工具。
我们一路说着,不觉间已踏上了边海桥。边海桥横跨在边海河上,站在桥上往下看,整条河十足像一条银色的大绸带,在阳光的照映下,闪闪发光。
我们走下了桥,来到河边,一眼便看见捕鱼回来的几艘小渔船上,渔民们一个跟着一个,正用扁担抬着渔网,往岸上的木棚子快步走去。木棚子是专门用来让渔民在里面“解鱼”的(解鱼,当地方言,即从渔网上把捕来的鱼摘下来)。
这情景,引起了我们的兴趣,我们跟着他们走进了那个简陋的鱼棚。只见他们先把渔网挂在鱼棚里的竹篙上,然后把渔网一字拉开,这时我们便看到了困在渔网上那些还很鲜活的鱼。
解鱼看上去不太难,只见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大叔在娴熟地解鱼,我忍不住也跃跃欲试。可我一双手弄来弄去,除了被鱼身上的鳍刺得疼痛难忍之外,一条鱼也没解下来。这时,我才知道,解鱼不是看上去那么容易。
大叔看见我解鱼的样子,爽朗地笑了起来。笑声让我们消除了陌生,我试探着问:“大叔,这么猛烈的太阳,你们也出海捕鱼吗?”大叔又“哈哈”一笑,说:“我们半夜一点多钟就开小船去沙扒海捕鱼了,现在才回来。”说完了这句话,他像打开了话匣子,一边解鱼,一边和我们说起了边海的故事。
原来,边海河分东西两头,东面属于阳江,西面属于电白。因为靠近边海河,村子里的村民大都是以捕鱼为生。边海最出名的时期,是在大跃进年代。那时,当地人齐心协力,立志生产力要超过邻县电白。激昂的斗志,现在还能从流传下来的一首山歌中听得出来。歌词是这样唱的:全民唱个好山歌,阳江电白隔条河;喜看阳江超电白,样样比其胜得多。我们听着大叔唱山歌的高昂歌声,脑海里似乎又看到了当年的边海人,一个个昂首挺胸,大力搞生产的火热场面。
此时,另一个鱼棚里一位三十来岁的黝黑的男渔民在热情地招呼我们去参观他的收获。一走进他的鱼棚,只见一张张洁白透亮的渔网有序地挂在竹篙上,网眼上参差不齐地困着许多各种各样的鱼。
男渔民招呼我们坐下来,指着渔网上的鱼高兴说道:“怎么样?我这里的鱼多吧?”我们赞许地点了点头,并祝贺他的丰收。等我们要离开时,他执意要解几斤鲜鱼送给我们,他的热情如棚外的阳光一般灿烂。
婉拒了那位渔民的好意后,我们来到了边海村。村子前是2200亩的农田,一眼望去,一片绿油油。
边海村不是很大,但村子里的那个颇具规模的边海民声文化广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广场共有两层,建筑面积有1021平方米,于2008年12月28日落成。一走进广场,便看见广场两边那副醒目大气的对联,上联是:边钥沐春光万户谐音歌瑞日;下联是:海风扬志气千秋伟业续新篇。
我们听村子的一位老人说,建这个文化广场的钱,全是边海人自己捐的,多的捐四五千元,少的也有四五十元。这真不愧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村子里有了这个文化广场后,晚上经常开展各种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了村里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这时,同行的文叔不由得感慨道:“农村里能建起这样大的文化广场不容易呀。怪不得当年毛主席他老人家也称赞过边海呀,边海人民真是了不起!”
毛主席称赞过边海人,这可不假。1955年毛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为《在和自然灾害作斗争中成长起来的边海乡农业合作社》一文中所写的批示指出:“这个乡的党支部是一个模范党支部,它领导群众做了许多英勇的斗争,获得了群众的拥护。”
回首往事,我们不胜唏嘘。边海,虽没有巍峨的崇山峻岭,没有风情万种的土地,但它有淳朴大方、热情豁达的民风,更有那代代相传的团结一致、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
图:边海河边的渔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