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向我们讲述双捷拦河坝的建造过程。
 雄伟的双捷拦河坝。叶其宗 摄
83岁的曾广麟老人说:双捷拦河坝结束了当地人挑水种禾的历史
■讲述人:曾广麟,男,1926年10月出生,阳江人。曾在双捷拦河坝建设过程中担任施工二组副组长。1960年大坝建成后,担任双捷拦河坝东干渠管理站站长,直到1986年退休,现年83岁。
■整理者:陈军
在经过了50个春秋后,当年参加双捷拦河坝建设的人,如今已经很难找到,不过我们的运气不错,在双捷引水工程管理处的帮助下,我们见到了仍然健在而且记忆力不减的曾广麟老人。谈起当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两鬓斑白的老人家仿佛又回到了50年前……
为什么要修双捷拦河坝
在修建双捷拦河坝之前,漠阳江的水引不到岸边的农田里,当地村民基本上靠雨水种禾,天上没有雨就从河里、鱼塘里挑水灌溉,稻谷亩产量差的只有50斤,好的也不过150斤左右。双捷白鹤朗当时还是一片沼泽地,根本无法种田。平冈、埠场的田地分布在海边,大都是盐碱田,种多获少。
到了汛期,有时一场大雨下来,岸两边一夜间就变成了汪洋。洪水过后,两岸的稻田里全是泥沙,本来就贫瘠的土地更是无法耕种,只能种番薯。当时民谣流传着“十天无雨成旱,一场大雨成涝”,两岸的群众深受干旱和洪劳之苦。解放后,政府开始计划在漠阳江上建一个拦河大坝,既防洪又灌溉农田。
土法上马历时17个月建成大坝
1958年10月,双捷拦河坝正式动工。
当时建设大坝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围堰。按照设计,要在坝址上游100米处建一座截断漠阳江水流的土坝,土坝长约500米,高约3米,顶部宽约20米。建土坝的目的是将河水引到两侧的河道里,并绕行到坝址下游。同时在坝址下游100米处再建一座土坝,然后抽干两座土坝围堰之间的河水,清除淤泥开始施工。
建土坝说起来容易,其实工程十分浩大,仅这两个土坝就挖掉了周边好几个山头。那时候,大家的劳动热情高涨,每天参加围堰的村民少说也有上万人,河岸两边的工棚一座连着一座,绵延几公里,工地上人山人海,十分壮观。
建土坝最难的是拦住河水。当时的方法是,先在河里打一排桩,并在桩与桩之间绑上竹板,然后将装了沙土的草袋推到河里。当时没有推土机或勾机,运土、装土、填河及清淤的工作全部要人力来完成,因此只能采取“人海战术”。大家早上8点开始工作,一直干到晚上11点,上场的人基本都是超负荷工作,可以挑100斤的,选择挑200斤,许多人坚持不住晕倒在工上。
1959年,大坝工程先后进入到打地基、建坝和砌闸墩阶段。在建设拦河坝的同时,漠阳江两岸群众也开始以最快的速度建设防洪堤,开挖东、西两边的干渠。
当时,建筑物资的短缺程度是现在无法想像的。水泥和钢筋都属于稀缺物资,大家将烧粘土、石膏和少量水泥混合在一起,制成所谓的三合土代替水泥。大坝的地基有2.5米深,基本上都是用三合土浇筑的。坝身的中间部分是用三合土加大石砌成,外面再浇上一层钢筋混凝土。
1960年3月,当双捷拦河坝历时17个月建成时,大坝的72孔闸门中,只有26孔经常调控水位的闸门是钢闸门,其余46孔闸门竟然全是用木头做的。这46孔木闸门,在1967年换成了混凝土闸门。然而正是这座用土法建造的大坝,一直到现在仍然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
1996年,双捷拦河坝的首席设计师马健伟在重游旧地时,惊讶地发现双捷拦河坝仍然在正常运转,他说,双捷拦河坝水下混凝土的设计寿命是30年,现在却使用了近40年,真是一个奇迹。如果马健伟现在来到阳江,见到使用了50年的双捷拦河坝,不知该做何感想。
每人每天供应一斤大米
建设双捷拦河坝的那一年多时间里,正是我国遇到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和其他地方一样,大坝的建设者们也面临着吃不饱肚子的问题。当时的伙食标准是每人每天1斤大米,每月2两糠油。1斤大米听起来似乎不少,但是由于菜里没有多少油水,再加上超负荷的体力劳动,大多数人都只能吃个半饱。
每天早上8点吃早餐,每人可以吃到4两米饭及少量的青菜。中午喝白粥。下午5点收工后再吃一顿米饭。大概5天左右会供应一次咸鱼,番薯不定期供应。由于下午开饭时间太早,每天晚上到了十一二点钟,大家的肚子便开始饿得咕咕叫。这时候,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赶快洗洗脚睡觉,让自己进入梦乡。
牛肉的供应可遇而不可求,因为只有工地上的牛累死后才能吃到。那时候,工地上没有推土机、勾机,连手扶拖拉机都没有,牛可以说是当时最得力的工具了。整个工地上参与施工的牛有数百头,每隔几天就会死一两头牛。牛死后,就要分给大家吃,那一天必定是大家最开心的日子。
然而就是在这种物质极端匮乏的条件下,大家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战天斗地,大干快上,无论是倾盘大雨,还是严寒酷暑,上万人在工地上奋战了500多个日夜后,漠阳江双捷引水工程终于基本建成。
大坝建成后水稻亩产达到400斤
1960年3月,双捷拦河坝及东、西主干渠基本竣工运行,水供麻汕、双捷、白沙、城西、埠场、平冈和海陵等地。1962年,从主干渠引出的支、斗、毛渠陆续完工,加上之前挖出的98公里的干渠,大大小小的渠道总长达275公里,灌溉受益的面积达13万亩。直到现在,这些渠道仍然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有了大坝拦河引水,大河两侧的村庄很快就告别了祖祖背背挑水种禾的日子。许多地方过去亩产量只有100多斤,现在一下提高到400斤,大家的心情格外喜悦,都说几年的辛勤劳动没有白费,终于可以过上好日子了。
■ 链接
双捷拦河坝是漠阳江双捷引水工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坝全长519米,72孔闸门,是当时粤西地区第一座拦河大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