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橡胶林里的记忆
2009-10-11   来源:葫芦岛农批网  作者:周小杰   字体:【 】  浏览:169次   评论:0


盘世和讲述当年种植橡胶树的难忘岁月。林琨 摄


梁泽文讲述当年种植橡胶树的难忘岁月。林琨 摄
   口述者:盘世和(84岁,阳东县大八镇人,1952年8月应招去徐闻的农场垦荒种橡胶,1954年调到阳江红五月农场,在农场垦荒种植橡胶直至1984年退休,如今仍生活在农场)
   梁泽文(1941年12月出生在阳江,1965年7月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热带作物栽培系毕业。先后任粤西农垦局生产处副处长、处长,农业部热带作物专家组成员,阳江农垦局副局长、局长)
整理者:本报记者/任绍华 林琨 通讯员/友弟 全伟 怀良

   在阳茂高速公路程村路段以及站港公路双捷至岗美路段,公路两旁绿树婆娑,山坡上长着一行行阔叶树木,这就是阳江几代农垦人历尽艰辛,历时58年开垦种植出的国家战略物资———天然橡胶。近日,盘世和、梁泽文两代橡胶人向我们讲述了这段难忘岁月。

在原始森林开垦橡胶园
   1952年夏天,盘世和响应国家号召,从家乡阳东县大八镇珠环出发,走了整整17天的路到湛江徐闻垦荒种橡胶,本来说在那里干3个月,不想一干就是两年多。后来,他被调到红五月农场一队,工作仍然是开荒种植橡胶。
那时的红五月农场,还是原始森林,到处是参天大树,杂草丛生,经常有老虎、野猪出没。农场当时属于部队建制,红五月农场隶属于林二师,工人主要是部队转业人员,还有少部分是像盘世和一样的应招民工,几个队的人加起来还不足100人。
从1952年起,红五月农场就有四五个橡胶苗圃场,其中一个就在现在的红五月农场学校旁。当时所有的橡胶种子都是从海南岛采运来的,非常珍贵,有句口号叫“一粒胶籽,一两黄金”,要是谁不小心把一株橡胶苗弄断了,不但要写检讨,甚至还会被公开批斗。
   在原始森林里开荒不是容易的事,当时没有任何挖土机械设备,锄头和镰刀就是盘世和的开荒工具,住的是茅草棚。每天清晨5点,集合的哨音一吹响,盘世和与队友就从草窝里爬起,迅速拿起锄头和镰刀去排队,中队长宣布纪律后,再出发上山垦荒。中午饭由人送到山上,一直干到天黑才能收工,因此那时流行一句顺口溜:白天住坡,晚上住窝。
按照要求,每个橡胶树坑长、宽、深都要挖60厘米,队员们都争先恐后地挖,谁要是当天挖得最少,就会觉得很没面子。盘世和那时每天能挖二三十个坑,从来没有落到最后。队员们都是青壮年,大部分人还没结婚。有时几天就会挖坏一把锄头,一年下来每人至少用坏六七把锄头。盘世和与队友一样,手掌经常起泡、脱皮,满手都是老茧。冬天,没有手套,手上全是裂口,用力稍猛一点就会出血,但通常是用胶布包扎一下又继续干活。
  1955年1月,首批种下的橡胶苗刚长到人头高,一场意想不到的特大寒流来袭,阳江极端最低气温达—1.4℃,霜期长至28天,寒霜如粉铺地。为了挽救橡胶苗,盘世和与队友顾不上寒冷,每天挑水上山去洗粘在橡胶树叶上的霜粉,把叶子一张一张地洗。他们手都冻麻木了、红肿了,还不肯停下来,到了吃晚饭时间都迟迟不想离开。
   尽管他们付出了很大努力,但种下的橡胶树还是没能经受住寒冷考验,千辛万苦种下的橡胶苗渐渐枯萎,仅有不到20%存活下来。站到山顶,看着满山干枯的橡胶苗,身为男儿的盘世和他们无一例外地嚎啕大哭,悲痛万分。后来在技术员的指导下,盘世和与队友将受冻伤的枯枝剪掉,留下还没有完全枯萎的树头,经过精心呵护,不久又重新长出了新芽。
   有了这一次教训,以后每到冬天,他们就采取熏烟、撒草木灰、搭稻草棚、在树干上捆绑稻草等方式,来帮助橡胶抗寒过冬。加上不断改良品种,终于将橡胶种植成功,打破了橡胶不能在北纬17度以北生长的禁区。1959年夏,首批种下的橡胶树开割了,看见像牛奶一样的胶水流出来,许多人都手舞足蹈,有的还激动得哭了,盘世和说那是他此生最幸福、最难忘的日子。

寒流暴风中的科技之光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从海南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毕业的梁泽文加入了农垦大军中,由阳江织?农场的一名普通技术员做起,直到2002年从阳江农垦局局长的职位上退休,他参与并见证了我国橡胶科技的数次跨越。
   那是1968年2月,阳江格外冷,织?、红五月、三叶等农场的橡胶树大面积被冻死。橡胶树冻死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补种。梁泽文到织?农场不久,就被派往海南岛采运橡胶种子。当时海南岛的天气炎热潮湿,他穿的是背心短裤,收购好胶籽准备登船回程时,却因穿着“不雅”,被船检人员拒绝上船,后来得知梁泽文是采运胶籽人员时,检查人员连忙热情招呼并放行。由于胶籽异常珍贵,采运胶籽的人在当时都要被高看几分。
   橡胶树受冻害后,梁泽文等技术员观察发现,在丘陵地带,冻死的多是迎风坡和山顶的橡胶树,在相对平坦的坡地,也是北边比南边死得多。经过反复研究试验,一种“山顶戴帽,山下穿裙”的办法得到广泛应用,即在山顶和山脚有橡胶树的地方种植防风林带,这样大大提高了橡胶树的抗寒能力。与此同时,他们还在丘陵地带实行等高开垦梯田,可起到“保土、保水、保肥、护根”作用,大大提高了橡胶的成活率和产量。
   阳江地处沿海地区,台风是主要的灾害之一,几乎每年都会遭受几次大的台风正面袭击。在橡胶选种育苗上,梁泽文进行了大量研究。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嫁接技术开始应用于培育橡胶芽接苗。每次台风过后,梁泽文他们都要从抗风能力强的橡胶树上,剪取芽枝用于培育新苗,用这种方法培育出来的橡胶树,抗风能力大大提高,科技种胶又迈出了一大步。当时国内培育出的抗寒、抗风橡胶芽接树的品种有南华1号、白南28-32、红星1号等。
   为了提高橡胶产量,阳江农垦与当时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橡胶研究所合作,在割胶制度上进行了六次改革。经过研究出一种橡胶刺激剂,通过调整每月割胶次数与加橡胶刺激剂的比例,橡胶单株年产干胶由原来的平均0.8公斤提高到3.5公斤,此项发明在1992年还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此基础上,又研究出阴阳刀轮换割,橡胶单株年产量不断提升。
   此外,在橡胶施肥、防病和种苗管理上,梁泽文等也进行了大量科学探索,总结出了一套适合阳江地区行之有效的措施。现在虽然已经退休,但梁泽文说有时会回到农场的胶园里,看着一株株茁壮成长的橡胶树,仍然感到十分欣慰。

Tags:林里的 责任编辑:周小杰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漠阳民声》广播节目预告 [下一篇]肩挑手提建起粤西第一座拦河大坝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