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省委政研室驻高新区平冈镇元头村工作组
本报记者/张志清 通讯员/戴英柱
这段时间,阳江高新区平冈镇元头村的村民们为一条喜讯而奔走相告:能灌溉村中1500亩水田的水利工程已经招标,春节前可以开工了。
当地群众说,这是省委政研室的周?驻村后解决的又一个大难题。周?驻村一年时间,还解决了驻村行路、饮水两大难!
“千万不要把功劳都记在我的头上,我只是跑腿做事的。”周?说。面对镇、村干部的交口称赞,周?扳着手指头向村民细数道,一是省委政研室领导做后盾,二是地方各级党组织很支持,三是上一批驻村干部打下了基础,四是村“两委”班子还起了大作用,五是群众给了她鼓励……总之一句话,她认为自己是渺小的,组织和群众才是伟大的。她还说,驻村虽然辛苦,但她从中得到了锻练。
市委基层办一位负责人说,周?自称是“跑腿做事的”,倒也说得实在。这一年来,为了元头村民,周?真是跑断了腿、说破了嘴,感动了方方面面,所以才有300万元资金在一年时间内投到一个行政村的效果。
元头村集体收入仅靠出租2000亩盐洲围,多年在3万元的脱贫线上徘徊;农民也比较穷,人均年收入4110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周?调查中思考:导致元头村贫困落后的因素很多,一年时间内该做些什么?泛而没重点效果不大,倒不如突出改善村中基础设施这个重点,集中精力解决一两件难度大的项目,为当地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决心一下,说干就干。周?开始了她的“跑腿”之旅。
周?“跑”的第一件事,是把自来水管接到每家每户。作为沿海村,元头村村民饮用的井水是苦咸水,并且微量元素超标。她首先“跑”到区水利局,算出一笔账:需要建设主管2.25公里,支管2.58公里,巷管6.14公里,工程总费用预计200万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周?没有被这个对于一个驻村干部来说的天文数字吓倒。
她接着“跑”了周围11条已经解决自来水问题的自然村,了解他们怎么筹钱、省钱,心里有点谱后,她又“跑”到省委办公厅、组织部、农办、发改委、水利厅、建设厅等部门咨询,争取政策扶持。按照了解到的程序,她又回到阳江,到区的发改、建设、水利等部门转着圈地“跑”。
钱跑来后才发觉,当初未把20万元“开水口”费考虑进去,再找有关方面争取似乎不好说,怎么办?周?就往自来水公司“跑”,反反复复地跑,硬是把这20万元给免了。如今,自来水管已经接到元头村村民家中,喝咸水的日子就一去不复返了。
周?“跑”的第二件事,是修水泥路。元头村有四条自然村2.3公里进村道仍为土路,晴天扬尘,雨天泥泞。群众对此意见很大,周?决心解决这件事,她的办法还是“跑”。在市公路管理站、市交通局、省交通厅之间,她来回地“跑”。拿到资金后,为了早日动工,在实地考察、勘测、设计、制图、预算过程中,她经常陪着工程师“跑”,现在,工程即将开工。有交通部门干部说,别的村都是头年申报,最快次年才能开工,而当年申报、当年开工,至今还只有元头村做到了。
村民们说,周?为他们“跑”好的事还有好多。譬如,村里的1500亩低洼盐碱水田,没有淡水灌溉,是周?从省农业厅跑来了50万元资金兴修水利。又譬如,她“跑”省里大医院,为患红斑狼疮多年的村民找到了名医。她还从省委组织部和省新闻出版局“跑”来了价值约3万元的各类书籍和书架、书桌,为村民筹建了“农家书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