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这次机构改革方案实现了几个“最”———改革范围自建市以来最广、机构精简比例在阳江历史上最大、改革力度在全省欠发达地区中最大
《南方》杂志记者/蒋玉 通讯员/许广企
编者按:自去年12月11日召开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后,我市政府机构改革工作顺利展开。去年12月18日,八个新组建的政府部门挂牌。今年第一期的《南方》杂志刊登通讯《欠发达地区机构改革的阳江样本》,介绍了我市实行机构改革的做法。今天本报转载全文,敬请读者关注。
2009年12月11日,阳江市委、市政府召开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全面部署阳江市政府机构改革工作。至此,被称为“欠发达地区机构改革探路者”的阳江,终于拿出了自己的一套机构设置方案。
广东省编办相关负责人评价这份方案时说:“有利于整合资源、理顺关系、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能。”
体现阳江特色的机构精简
对于1988年建市的阳江,历史上已经经历了三次机构改革。这一次是第四次。
与首轮就进入全省机构改革试点名单的广州、深圳、珠海、顺德四个地方相比,阳江在最后一刻,被定位为“欠发达地区的探路者”,“增补”到了先行先试的名单中。
作为试点城市中唯一的欠发达地区,阳江的机构改革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强烈的迫切性和使命感。在2009年12月11日举行的阳江机构改革动员大会上,市长魏宏广用了“刻不容缓”来形容机构改革的必要性。
“为了抓住新的发展契机,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发展,政府机构越早改革越好,压力也是动力。”阳江市编办主任关勋政告诉记者。正是基于这种对改革的认识,阳江市委、市政府对于此次机构改革下了很大的决心。
采访中,关勋政一口气向记者介绍了阳江这次方案的几个“最”———机构改革范围自建市以来最广、机构精简比例在阳江历史上最大、改革力度在全省欠发达地区中最大。
关勋政告诉记者:“改革的总体思路,就是既能很好地实行大部门管理体制,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为阳江释放发展动力,又能够保持阳江特色,并为欠发达地区提供普遍的示范。”
据了解,阳江此轮改革本着先行先试、积极探路的原则,努力探索适合经济欠发达地区特点的政府管理架构。除了按照中央和省的改革要求,对人力资源、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城市管理、交通运输等领域进行改革外,还将改革范围大胆延伸至宏观调控、经济运行、外事旅游、文化体育、统一战线等领域。
方案显示,阳江此次机构调整的范围不仅仅涉及市政府工作部门,还包括一些与市政府工作部门存在较多职责交叉的党委机构和群团机关。阳江市政府工作部门由原来的37个减少为25个,精简比例为32%,涉及调整、撤并、整合的政府工作机构达26个,调整比例为70%。即使暂不作调整的部门,在这次改革中也要按照转变职能的新要求,重新进行“三定”。
“当然,精简机构并不意味着盲目追求机构总数少。”关勋政说,“在设置机构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阳江的实际,体现阳江的独特条件和需求,该保留的就要保留。”
关勋政指着方案中的“农业和林业局”告诉记者,在农口线的整合中,阳江把农业局、林业局、农办以及畜牧兽医局统一整合为农业和林业局,而完整地保留了海洋渔业局。
“阳江是沿海市,海洋资源丰富,综合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大。”关勋政说,“要合理、充分地利用海洋资源,发挥海洋市的优势,海洋渔业部门的强化是发展的内在需求。”记者发现,省内一些沿海地级市在这轮机构改革中,已将海洋渔业局整合到了大农业机构中。
让“人民满意”的群团合署
拿到《阳江市机构改革调整情况一览表》,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科协”“工商联”“文联”“侨联”等群团组织的名字也赫然在目。
根据方案要求,改革后的归国华侨联合会作为一个群团组织与旅游和外事侨务局合署办公;科协将与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合署办公;工商联则与统战部合署办公;文联也将与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搬到一起办公……
“2009年3月24日,《广东省市县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意见》下发之后,我们就注意到里面这样一句话———‘鼓励市、县(市、区)对职责重叠或相近的党委、政府部门和人民团体机关,采取合署办公或一个机构多块牌子的办法统筹设置’。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路,我们马上着手做这件事情。” 阳江市编办副主任黄健告诉记者。
采访中,一位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前,华侨来到阳江,上午吃外事侨务局的饭,下午要吃侨联的饭,光是打招呼、搞接待就要很长的程序。”
同是为华侨服务,为什么不能够合署办公呢?“经过多次的讨论和考察,我们认为如果能够实现合署办公,工作效率会明显提高,办公资源也能得到有效节省。侨联和外事侨务局资源共享后,办事将更方便,事务沟通将更顺畅,服务华侨将更到位。”黄健说,“其实,大家都是一家人。”
同样的道理,科协与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合署,对于发展科技、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等工作有促进作用。工作的艺术往往就体现在一分一合之间。“我们相信这样的设置可以更好地厘清职责范围,使下一步关于具体部门的职能定位更明确。”黄健说。
据悉,目前阳江市科协、侨联、文联、工商联等群团组织已经进驻相应政府部门,开始建立紧密工作伙伴关系,成为一家人。
机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好系统中的每一个零部件,减少由于职能重叠带来的内耗,令整部机器和谐运转,就是成功。阳江正是本着这样的思路,下活整盘棋,打造大发改、大贸易、大人事、大城管、大文化、大统战、大旅游、大规划等格局。
“当然,改革不是对机构的简单拆分,而是有明确的目的———打造‘人民满意’的政府。”关勋政说。这个“人民满意”在此次机构改革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成为了“部门拆分、合并的导向”,“怎么改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民生发展,就怎么改”。
直面欠发达地区软肋
采访中记者得知,在阳江上报的第一个改革方案中,对于党委和群团组织的改革思路成为阳江此次改革的亮点。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获悉后,对阳江的做法给予肯定并提出期望,要求阳江在大部制改革方面力度再大一点。于是,阳江被“增补”为全省机构改革的先行先试地区。
既然是“先试先行”,就将率先碰到其他欠发达地区还没有触碰的矛盾和问题。事实上,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的机构改革的确面临着不一样的阻力和挑战。
观察人士指出,条条干预在基层的机构改革中,往往影响很大。在现有的管理架构下,如果不设置相应的部门机构,相关的转移支付等资金支持会难以到位,这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无疑是不能小觑的问题。粤北地区一位政府工作人员接受采访时坦言,这是他们在精简机构过程中思考得最多的问题之一。
一边是大力精简机构的需求,一边是不得不设的科、局、办,令许多欠发达地区机构改革方案的出台大费周折。扛着“欠发达地区机构改革探路者”大旗的阳江,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的问题。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问题的确曾困扰阳江。当然,该合并的还是要合并。据悉,省委对于这一问题已经有相关的考虑和安排。
虽然方案公布得比较晚,其他地市已经先于阳江进行机构改革,但阳江方案的借鉴意义仍然得到了各方肯定。粤北一位编办领导对记者说:“阳江的机构精简力度和改革群团组织等做法,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目前,调整后的各机构已经在方案公布一周之后,即2009年12月18日全部挂牌运作。
“改革方案的出台,标志着阳江机构改革从方案制定转入实际操作阶段。”采访结束时,黄健告诉记者,“接下来的‘三定’(定职责、定内设机构、定人员编制)工作,难度大、工作量大、牵扯面广,将直接关系此次改革成败,任务艰巨。”
据悉,阳江此轮政府机构改革将于今年2月底前完成。如今,阳江各个部门已经为各自的“三定”方案忙活开了。而阳江市编办行政编制科已经为接下来的艰巨工作“做好了加班、熬夜的准备”。
(原载《南方》2010年第一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