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梁宗具 ■ 通讯员/谢安玄 程禹平
养鸡场和陂面墟农贸市场将给村委会带来稳定的收入,村委会也搬进了380平方米的新办公楼;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村里的贫困户有的种植番石榴,有的开手扶拖拉机赚工钱,各有各的致富门路;村里的自然村通上了水泥路,边远自然村也用上了网电…… 这是记者昨日走访阳春市陂面镇大同村看到的喜人变化。“如果没有帮扶单位的支持,大同村再过50年也不会有今天的新面貌。”村支书崔政芬讲出了大伙的心声。 在开展“双到”工作前,大同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2009年以前村集体年收入仅有5000元。2010年以来,市纪委、阳江军分区、市质监局和市农业发展银行共投入资金52万元,将该村旧校舍改建为养鸡场出租,租金1万元;投资45万元建设陂面墟农贸市场。 陂面墟农贸市场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位于陂面旧墟原农贸市场附近。记者来到施工现场时,只见该市场的临街商铺已建好首层,第二层正在浇灌立柱,农贸市场主体框架也已完成。预计,今年3月项目可投入使用,首年将为大同村集体经济创收2.5万元,以后每年创造的集体经济收益递增。两个集体项目的上马,使大同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将得到稳定、持续的增加。 各帮扶单位在做好集体帮扶的同时,个人帮扶工作也搞得有声有色。大同村元宝岗村民小组贫困户崔志荣一家五口,由于缺乏生产资金和种植技术,前几年种植番石榴收成一直不好,种植水稻产量又低,长期拖欠化肥款和地租款,导致生活越来越窘迫。 市纪委挂户领导根据崔志荣的实际情况,累计扶持资金1.08万元,帮扶崔志荣购买种苗、化肥等生产资料,并多次下到田间指导崔志荣种番石榴,崔志荣勤奋劳作,2010年收获番石榴达3万斤,收入近2.3万元,种植水稻又喜获丰收,农闲期间打杂工赚钱,现在他还清了欠款,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贫困户黎兴祥一家5口人,30年来,一直挤在破旧不堪的泥砖房里,由于家里穷,一直建不起新房。在阳江军分区和市农发行领导的支持下,他家于去年建起了100多平方米的红砖房,夫妇俩和3个儿女都有了自己的卧室。“建房子共花了5.8万元,其中有一大半是挂点领导帮扶的,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住上新房。”黎兴祥感动地说。 相对于村集体和个人帮扶而言,基础设施上的投入,惠及群众的面更广,影响也更大,可以说是整条村的群众都受惠。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帮扶单位在大同村投入90.72万元建设3.24公里水泥路面道路,使元宝岗、连塘口、支一、支二等4条自然村约800人的出行难得到了解决。 帮扶单位还积极争取当地供电部门的支持,投资56万元改造了平塘、支一、支二等3条边远自然村的供电设施,使500群众用上安全、稳定的电。“一直以来,这3条村的群众由于电力设施落后,电压低,电饭煲煮饭都煮不熟,平时也看不上电视,现在电弄好了,今年春节也可以看春晚了。”当地村干部深有感触地说。 最近,大同村村委会搬进了新办公楼。该办公楼总面积380平方米,共有三层,装修时尚,远远看去就像一幢小洋房。该办公楼由帮扶单位积极筹集资金近49万元建成,宽敞舒适的办公楼,使村委会的办公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