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阳江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通过
2011-02-09   来源:盘锦农批网  作者:光棍男   字体:【 】  浏览:21次   评论:0

中共阳江市委关于制定阳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1年1月13日中国共产党阳江市第五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二五”时期(二○一一年至二○一五年),是阳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奋力追赶、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抢抓和用好当前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建设,与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开创阳江发展新局面

1、“十一五”是阳江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的五年。全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及“黑格比”、“凡亚比”等重大自然灾害冲击,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预计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1.8亿元,比“十五”末翻一番,年均增长14.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东西北地区率先跨过4000美元,年均增长13.4%;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工业主导作用增强,农业基础地位巩固,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阳江核电站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双转移”工作成效显著,2008年度全省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目标责任考核分别评为优秀和良好等次,广州(阳江)产业转移园竞争成为全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区;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级大部制改革顺利完成,高新区、岗侨区、海陵试验区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2.7%;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市区建成区面积由“十五”末的35.3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43.5平方公里,成功创建广东省园林城市,提前完成镇通行政村公路硬底化任务,连续五年继续实现耕地占补平衡,2009年全省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获综合二等奖和补充耕地一等奖,全市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水平,圆满完成省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成开馆,完成阳江一中、市职一中、阳春一中迁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43.3%提高到93.1%,提前一年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由45.4%扩大到99.8%;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644元和6926元,年均分别增长10.8%和7.9%;“平安阳江”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治安根本性好转,“双抢”案件接报警数从2005年日平均26宗下降到2010年日平均不到2宗;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丰硕,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十一五”取得的显著成就、打下的坚实基础,更加坚定了我们实现跨越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2、“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未来五年是我市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为我市加快“走出去”、“引进来”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社会和谐,为我市科学发展再上新台阶提供了有利条件。从省内看,省委、省政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促进粤西地区振兴发展,大力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推进海洋综合开发,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从我市自身看,历届市委、市政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区位优势、交通港口优势、土地优势、水电优势和环境容量优势日益凸显,重大项目的支撑和拉动作用日趋强劲,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市上下盼发展、谋发展、抓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我们完全有条件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阳江经济欠发达的市情仍然没有改变,经济总量小,财力比较薄弱,产业结构不理想,对外开放度不高,利用外资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镇化水平不高;社会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仍有很大差距;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干部执行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基层组织有待进一步加强。面对省内外各城市竞相发展、你追我赶的局面,不进则退,慢进亦是退。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紧迫感,抢抓有利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着力解决突出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在加快发展中转变方式、实现幸福追赶为核心,以增强经济综合实力为首要任务,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为主攻方向,加快绿色崛起,加强文化建设,致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把阳江打造成为“双转移”示范基地、沿海临港工业基地、中国刀剪产业基地、国际休闲旅游度假胜地、环珠三角现代农业基地和宜居创业滨海新城,建设成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城市。

“十二五”时期,要毫不动摇地把在加快发展中转变方式、实现幸福追赶贯穿各项工作始终。在加快发展中转变方式是手段,幸福追赶是目的,二者统一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要坚持科学发展,从阳江市情出发,走出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后发赶超的新路子,不走“先污染后治理、重发展轻民生、重经济轻社会”的老路、弯路;要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夯实保证人民群众享有长久幸福的物质基础;要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乡,改善社会治安,保障人民权益,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顺应全市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福祉,建设和谐幸福阳江。基本要求是:

――必须坚持跨越发展。没有较快的发展速度,就不可能赶上全省发展水平,缩小同发达地区的差距,就会拖全省的后腿。要坚持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为主攻方向,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好中求快,又好又快,迅速壮大经济规模、提升经济质量。

――必须坚持创新发展。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大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用新思路破解各种难题,用新举措创造新业绩,用新模式打造新优势。

――必须坚持合作发展。主动融入珠三角,加强区域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必须坚持绿色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加大绿色投入、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加快绿色崛起。

――必须坚持和谐发展。加大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力度,把推进改革发展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使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预期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超过1300亿元,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年均增长15%;人均水平较快提高,人均生产总值达52000元,年均增长14%;地方财力明显增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58亿元,年均增长18%;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率达到67%;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3000元和11400元,年均分别增长10%和10.5%;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省下达指标以内,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经济结构明显优化,民生福祉显著改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融入珠三角取得明显成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
※page※

二、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调整优化我市经济结构的核心内容,要突出发展工业,把补工业之短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与此同时,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在带动能力强、集聚效应大的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上有新突破,在现代海洋产业上有新发展,快速提升经济综合实力。

5、培育发展新兴支柱产业。建设广东新能源基地,加快推进阳江核电站等核电项目建设,加快阳西、海陵、江城、阳东、阳春等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推进阳西火电、阳江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建设。培育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能源配套装备产业。积极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在广州(阳江)产业转移工业园、佛山禅城(阳东万象)产业转移园建设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培育发展LED光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

6、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中国五金刀剪产业基地建设步伐,提高行业集中度、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保持刀剪行业在全国的龙头地位。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推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钢铁产业。推进海螺水泥、华润水泥等项目建设,发展环保节能型水泥产业,建设广东省水泥熟料生产基地。依托嘉吉粮油、万事达、喜之郎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食品加工业。以培育自主品牌和提高产品附加值为重点,提升发展机电、冶金、纺织服装、家具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

7、努力建设环珠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突出抓好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广州(阳江)产业转移工业园为核心,辐射带动中山火炬(阳西)、佛山禅城(阳东万象)、东莞长安(阳春)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发展,大力承接产业转移。统筹园区产业布局,突出发展主导产业,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抓好广青镍合金及其配套产业项目建设,打造大型镍合金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汽车配件产业、家用电器产业、机械装备产业,培育发展船舶修造、海洋工程、精细化工等先进制造业。

8、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海陵岛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岛为龙头,以重大旅游项目为载体,构建旅游发展新格局。发展海滨休闲、山水生态、温泉度假、历史文化等阳江特色旅游产品,推进国家地质公园、环东湖生态区、沙扒滨海区等重点组团建设,打造“浪漫银滩、宋船古韵、温泉之都、水墨阳江、休闲绿城”五大旅游品牌,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强镇。积极发展金融业,推进农信社改制,努力吸引国内外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在阳江设立分支机构,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引导餐饮业向规范化、特色化和集团化发展,积极引入大型连锁超市、购物中心等零售业态,加快各类专业市场规划建设。培育发展现代物流、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科技信息、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适应居民改善住房需要,加快发展大型综合住宅小区,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9、推进海洋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把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快海洋经济发展作为我市科学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增长点。着力发展临港工业、滨海电力、港口物流、滨海旅游和海洋渔业,努力培育形成若干个产业集聚发展区、海洋特色开发区、卫星镇和一批较大规模涉海企业。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大型能源、石油化工、油气储备、大型矿产中转基地布点。抓好保税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打造临港商贸物流基地。建设南海海洋捕捞研发中心、水产品加工出口产业园区和粤西水产品物流中心。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科学开发和利用海岛资源。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黄金海岸和海岛旅游基地、邮轮码头,形成一批海洋旅游精品,发展海洋休闲旅游和体验式旅游。

10、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大力推进粮食、水果、蔬菜、禽畜、花卉、南药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突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扩大流通出口,打造环珠三角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培育和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坚持科技兴农,加快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抓好冬种生产,坚持把冬种作为一造来抓,促进农业增效。积极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和农民组织化水平。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让群众吃上放心安全食品。加强林业建设,促进林业健康发展。
※page※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

实施城镇化与工业化双轮驱动,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增强城市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全面推进宜居城乡创建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11、推进新型城镇化。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着力打造以阳江市区、阳东县城为主中心,阳春市区、阳西县城和海陵岛为副中心和若干中心镇构成的“一主三副多中心镇”的城镇体系。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加快发展沿海地区,持续发展北部山区,逐步实现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加强阳春市区、阳西县城、海陵岛和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提升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城镇集聚发展,增强城镇综合实力,以营造宜居环境为核心环节,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品质,切实提高城乡规划的空间管制水平。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实行积分制入户办法,使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在城镇落户。积极稳妥推动行政区划调整,把有条件的镇改街道、村改居。创新投融资体制,发挥政府资金导向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城乡建设。

12、建设宜居创业滨海新城。以打造“让本地人自豪,令外地人羡慕”的宜居创业滨海新城为目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形象。进一步突出规划龙头作用,切实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建立重大规划项目专家评审长效机制,加强城市形象设计和精品塑造。大力实施南拓战略,积极推进阳江市区与阳东县东城镇、雅韶镇、红丰镇一体化进程,做大做优中心城区。重点推进城南新区建设,力争3年时间,完善城南新区主要道路、市政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投入城南新区中心公园建设,打造城南新区富有特色的生态宜居环境。继续推进“一河两岸”建设,构建城南新区段优美滨河景观,打造“一河两岸”亮点工程。结合“三旧”改造工作,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完善城市旧区路网及各类配套设施。加大投入,建设一批城市公园,为市民创造更好的休闲活动空间。依照城市总体规划,继续完善、拓展城市主干道路网,改善交通,为城市有序发展创造条件。发展大型商业购物中心,建设一批文化、商贸、旅游等特色街区。巩固创园成果,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在市民中开展“爱我阳江”活动。推进绿道网建设,继续实施城市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完善城市管理体制,营造整洁卫生、方便舒适、安全有序的人居环境。

13、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村镇规划编制力度,全面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加大城市反哺支持农村力度,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突出抓好农村水利、饮水安全、道路交通、信息畅通、危房改造等工程建设,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大力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引导农村人口适度集中居住。推进宜居城镇和宜居村庄试点建设,积极实施村镇整治工程,改善人居环境。大力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深入推进“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工程,扶贫先扶志,推动开发式扶贫取得新突破。

14、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进一步落实富县强镇和简政强镇政策措施,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率先发展,加大对后进县(市、区)的扶持力度。各县(市、区)要依托本地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工业园区和民营经济,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江城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阳春市重点发展钢铁、水泥等现代建材产业、生态旅游业、现代农业。阳东县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新能源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阳西县重点发展临港工业、滨海旅游业和传统特色产业。海陵区重点发展滨海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高新区重点发展临港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争取通过五年努力,阳春、阳东、阳西在全省县域经济排位前移三位以上。加快中心镇发展,实施专业镇“一镇一策”,培育一批经济强镇。

15、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以构建对接珠三角、衔接粤西及大西南的开放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加快完善和优化以高速公路系统、高等级公路系统为主骨架的公路网络。推进云阳高速、揭茂高速阳江段建设,加快325国道等道路改造工程,加快海陵湾大桥建设。加强阳江港的统一规划和岸线管理,以5-10万吨码头泊位和航道疏浚工程为重点,加快阳江港开发建设。挖掘阳江机场潜力,拓展阳江机场功能。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和供水保障体系建设,重点抓好阳江市区和阳春、阳东、阳西的城区防洪工程、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海堤加固达标工程、灌区改造工程和农村水利建设。加强电网建设,建设智能电网先行区。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积极推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提高信息网络资源利用效率。

16、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将我市国土空间划分为重点发展区、生态发展区、海洋综合发展区和禁止开发区四个主体功能区。重点发展区主要发展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新型工业发展区和商务文化产业区。生态发展区主要发展旅游业和现代农业,打造山水生态旅游和农业生产基地。海洋综合发展区主要发展临港工业、滨海电力、滨海旅游和现代渔业,打造海洋综合开发示范区。对禁止开发区实行强制性保护。科学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不同的功能区实施不同的政策及绩效评价和考核办法,保证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幸福阳江

把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幸福追赶的着力点,坚持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17、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以实现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为目标,促进收入多元化增长,努力增加居民财产性和工资性收入,明显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深化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活跃城乡消费市场,加快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拓展新的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18、努力稳定和促进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新促进就业工作机制,努力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大力发展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扩大就业容量,加快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建立完善市、县、镇、村四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以及退役军人等群体的就业工作。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培养大批现代产业需求的技能人才。加强劳动执法,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19、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全覆盖。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提高统筹层次。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做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与新农保、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发展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发挥商业保险和社会救助的补充作用。整合完善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资源,实现城乡医保一体化管理。不断扩大城乡低保覆盖面,完善农村五保供养自然增长机制,做到应保尽保。支持残疾人事业和老年人事业发展。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
※page※

20、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以市级医院为龙头,县级医院为骨干,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为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到2015年,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初步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控和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大力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建立基于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医疗卫生“一卡通”。完成市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公共卫生医院等项目建设和市妇幼保健医院迁建工程。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水平。

21、加强人口计生工作。扎实推进人口计生工作综合改革,进一步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层级动态服务管理责任制,不断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严格控制政策外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综合管理和服务工作,维护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法权益。加快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护。

2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强社会管理领域的法规、体制、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长效机制。完善“大走访”、“大下访”工作制度和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及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抓好县、镇、村综治信访维稳三级平台建设,完善严打整治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建立健全应急组织、预案、保障体系和应急运行机制,全面提高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安全协调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健全和完善人防体系,开展双拥工作,继续创建双拥模范城。

五、推动科教文体事业全面发展,建设文化名城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着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提升、文化改革创新、文化“走出去”、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六大工程,进一步提高科技、教育、文化、体育、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切实增强发展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23、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以科技为支撑,以信息化为引领,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密切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阳江。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组建五金刀剪、海洋渔业、汽车空调、生物制药、新型材料等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和产品性能检测中心,鼓励企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以创建省级以上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为重点,形成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服务的创新平台。推进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完善高新技术产品、自主创新产品等的产品认证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24、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普及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以农村为重点的教育服务支撑能力建设,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免费义务教育。完善阳江一中等一批高中学校建设,迁建两阳中学。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强化高等教育办学特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为地方发展输送有用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稳定增长的教育投入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级各类教育。

25、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完善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推动公共文化进村入户。规划建设阳江演艺中心、综合性体育场等文化体育设施,构筑一批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文体活动平台。积极创作和生产具有阳江特色的文化产品和艺术精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发展广播电视、网络传媒、新闻出版等现代文化产业,改造提升风筝、诗词、书画等传统文化产业,尤其大力发展与“南海I号”相配套的文化产业。建设国家海洋公园和广东海洋历史博物馆,传承和发展海洋文化。建设档案、方志、党史馆,实施历史记忆工程。创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引导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继续办好中国(阳江)国际五金刀博会、中国(阳江)国际风筝会、南海(阳江)开渔节等活动,加强阳江特色文化产品和成果推广展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多元投融资体制,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挖掘和利用阳江历史文化资源,把阳江打造为海洋文化突出、特色文化产业强势、现代文化气息浓郁,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

26、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制定加快引进人才的系列政策,加强人才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力度。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工业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各级各类人才充实到企业、农村等基层一线,将人才资源转化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优势。积极探索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挂钩、鼓励人才创新的分配制度和福利制度。以项目带动人才培养,推动建立人才培训基地,构建完善的人才教育体系。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才资源市场体系,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27、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以阳江优秀历史文化为底蕴,以现代文明素质为特征的阳江人文精神,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一步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和共同思想基础。加强科学理论武装,促进科学理论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增强宣传效果。进一步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提高阳江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争创国家文明城市。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创建,树立和推广先进典型,建设文明和谐家园。

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绿色崛起

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快阳江绿色崛起。

28、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保护好饮用水源,开展漠阳江以及那龙河、丰头河、织河等河流两岸生态保护,加强中心镇、沿海镇、重点镇污水处理厂及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完善镇区生活垃圾收运网络体系建设,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继续加强沿海防护林、红树林、水源涵养林等林业生态建设,严格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推进城市景观林、公共绿地和城(镇)郊围城防护绿化带建设,维护农田保护区、农田林网等绿色开敞空间。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完善海洋与水产自然保护区建设。科学安排发展空间,新办工业企业必须进入产业园区。严格执行环保标准,加大新引进项目环保投入。加强污染防治,科学划定调整饮用水源保护区。

29、加强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坚持“治旧控新,监督并举”的原则,采取政府监管、企业减排、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加强节能监察和能效对标活动。抓好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快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降耗技术改造,规划建设电动汽车充电等配套设施。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合理调度,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鼓励建设城镇再生水利用系统。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高土地和海洋开发利用的投资强度。

30、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推动产业发展生态化,积极开发、推广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以电力、建材等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量较大、污染较重的行业为重点,推动企业积极开展能源、原材料节约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建立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逐步实现产业发展从资源耗费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抓好高新区镍合金等一批新材料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建设。按照企业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弃物再利用的原则,建设生态式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促进园区内各企业之间实现气、热、电、冷、水等资源和排放物的循环和综合利用。

七、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着眼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激发各种资源要素和经济主体活力,促进内外源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31、以融入珠三角为重点加强区域合作。全面贯彻《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充分发挥紧邻珠三角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珠三角,接受珠三角的辐射带动,是我市加快发展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以观念对接为先导,深入学习借鉴珠三角改革发展成功经验,创新工作思路和举措,突破工作重点和难点。建立健全与珠三角核心城市的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引导带动社会各界参与区域合作。深入推进“双转移”工作,办好省级产业转移园,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打造珠三角产业配套基地和原材料供应基地,完善劳务合作机制,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区域共同市场建设,促进区域间人员、资金、技术、产权等畅通流动。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协调,推进跨市铁路、公路、港口、轻轨等重大基础建设,实现交通无缝贯通。加强与珠三角地区农业、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共建共享优质生活圈。同时,加强粤西地区内部合作,积极参与北部湾、大西南和东盟等区域合作。

32、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环节,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资源招商、驻点招商、会展招商和“以商引商”,重点引进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大中型企业和项目,切实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建立健全招商引资激励机制,研究出台具有比较优势的招商优惠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增强招商引资竞争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扩大先进设备、原材料进口。积极开展对外经济合作,鼓励出口企业特别是品牌企业通过贸易先行,带动“走出去”。进一步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在经贸、旅游、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合作。鼓励和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创立内销品牌、建立国内营销和物流体系。

33、推动民营经济上水平。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贯彻落实支持和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和新兴产业建设,让民间投资创业意愿充分释放。加强政银企合作,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改善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民营企业产品研发、质量检测、人才培训、管理提升、信息服务等提供支持。积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扶持行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推动个体工商户通过扩大经营规模和提高组织化程度向私营企业转型。开展好“全民再创业,阳江新跨越”系列活动,鼓励海内外阳江籍企业家回乡投资和创业。

34、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理顺关系和简政放权,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大力推行并联审批。深化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体制,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科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完善社区管理体制,激活社会活力。
※page※

八、加强党的建设,为实现“十二五”目标提供坚强保障

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党的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把握方向,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真抓实干,确保“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35、增强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进一步增强党的核心领导作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注重实践锻炼,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健全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努力培养大批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领导干部和优秀年轻干部。

36、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大力推进固本强基工程,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建功立业。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以农村、企业、社区党建为重点,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加强分类指导,继续开展好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选派干部驻村和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构建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常态化服务社会活动,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大力推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37、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大常委会制度及其组织建设,支持、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权。贯彻落实《中共阳江市委政治协商规程》,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畅通民意,激发民智。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作用,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更好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实施《法治阳江建设五年规划(2011-2015年)》,深入推进依法治市、依法行政,促进公正司法。

38、提高工作执行力。着眼转变职能、理顺关系、提高效能,建立健全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确保政令畅通。全面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发扬苦干精神和实干作风,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做到办事效率更快、工作要求更高、服务质量更优,努力实现科学发展有新思路、改革开放有新突破、各项工作有新成效。加强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用制度管人管事,进一步加大治庸治懒力度,强化监督和责任追究,确保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遵循客观规律,尊重调查研究,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水平。大力改进会风文风,推动工作提质增效。

未来五年任务光荣而艰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艰苦奋斗,为完成“十二五”规划各项任务,推动阳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建设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城市而努力奋斗。

Tags:江第十 五年 通过 责任编辑:光棍男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阳春市领导慰问本报社员工 [下一篇]11企业入选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