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地域组织变化和转型的过程。工业化解决产品问题,城镇化解决消费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市必然要实施城镇化与工业化双轮驱动,大力推进城镇化战略,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全面推进创建宜居城乡工作,城镇化率将达到50%―60%的水平。国内外经验证明,城镇化发展到这个程度,社会矛盾往往集中多发。
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的问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就业保障、就业指导、就业培训、农民素质等跟不上发展的需要,促使了就业问题的产生。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加大建立健全劳动保障体系力度。二是大力拓宽农民城镇就业门路。抓住产业转移有利时机,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城和重点镇集聚,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方便农民就近转移就业,吸纳农村人口加快向小城镇集中。三是加强就业指导。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城乡平等的就业援助制度以及以创业促进就业服务体系。四是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着力构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普惠制度。
二、城市发展质量的问题
提升城市质量,关键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当前和长远,统筹考虑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城市发展和建设上。就我国城市发展而言,一些城市在发展中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重物轻人,忽视社会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未能突出人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二是管理粗放、效率低,规划和建设不合理。三是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四是城市缺乏特色。我市是一个年轻的新兴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走这样的老路。要重视城市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和承载能力,积极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功能转型,特别是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激发城镇的发展活力。要适应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的趋势,着力提高市政公用设施覆盖面,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居民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要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建立高效协调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实现城市动态管理和精细管理。
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关系问题
城镇化包括城市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全面城镇化。没有农村现代化,就不能说完成了城镇化。推进城镇化,必须统筹城乡共同发展,使广大农民分享城镇化的成果。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来增强农村自我发展活力。一要加大城市反哺支持农村的力度,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与农村农业生产对接,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农民增收。二要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农田水利设施,为农业产业化创造条件。三要把农村作为城镇化不可或缺的功能区域,保持乡村的自然特征和传统特色,加快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引导农村人口适度集中居住。四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和历史文化名村的扶持。
四、住房保障保障问题
从“住”来看,尽管我市市民对住房的满意度较高,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多以及居民不断增长的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较快,一些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群众反映强烈,问题还是相当突出。“十二五”期间,我们要顺应城镇化快速发展、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趋势,在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同时,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努力使住房供应总量和结构与多层次需求相适应,住房价格与消费能力相适应,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安居”的目标。 (作者单位:市委政策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