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工作会议会场
市委书记林少春妙论人才工作
■开发人才资源,确立人才优势,才是最持久的第一优势。只有有一流的人才,才有一流的发展。在政治上,得人心者得天下;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得人才者得天下。
■以最有效的政策、最畅通的渠道、最灵活的制度、最宽松的环境,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使阳江成为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新乐园。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人才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候鸟特性,对发展的环境非常注重和敏感。环境好则人才聚,环境差则人才散。
总体要求
培养和造就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规模较大、素质优良、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效能显著的各类人才队伍。到2020年,我市人才资源总量持续增长,人才队伍素质大幅提高,人才竞争优势明显增强,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才强市地位基本确立,人才发展水平和人才竞争实力基本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各类人才成为在加快发展中转变方式、实现幸福追赶的根本力量,为阳江建设“五地一城” ,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主要任务 打造一支素质高结构优的人才队伍
优先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型科技人才。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努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专业优化的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队伍,培育造就一批推动产业升级和持续发展的创新创业团队。到2015年,全市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达120人,研发人员总量达0.6万人年;到2020年,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达200人,研发人员总量达0.9万人年。
积极推进国民经济重点领域人才开发。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促进产业发展集聚化为方向,以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为重点,打造一支引领和支撑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代产业人才队伍。到2015年,在全市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培养引进急需紧缺人才1.2万人。到2020年,新增2.4万人。
积极推进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开发。按照我市教育现代化发展以及建设教育和人才资源强市的目标要求,到2015年,教育、政法、宣传思想文化、医药卫生、防灾减灾等社会重点领域人才新增1.1万人。到2020年,社会重点领域人才新增1.6万人,形成一支专业水平高、职业道德好、服务能力强的社会发展专业人才队伍。
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主要是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6支人才队伍建设。
——党政人才队伍。到2015年,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干部占党政干部队伍的60%以上。到2020年,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干部占党政干部队伍的80%以上,年龄结构、专业知识结构更加合理。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到2015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13万人。到2020年,达到15万人。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9万人。到2020年,达11.8万人,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0:40:50。
——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11.3万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达到12.8万人。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到2015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7.6万人。到2020年,总量达到9.8万人,每个行政村主要特色产业有2名以上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带头人。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15年,专业社会工作者达到0.15万人,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1万人。到2020年,专业社会工作者达到0.3万人,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1.5万人。
重点工程 十二项品牌工程提升人才资源总量
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贯彻落实好我市关于加快推进招才引智工作的意见,重点引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民生事业等方面高层次人才。用5至10年时间,引进创新科研团队2个以上,引进领军人才5人以上,提高我市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竞争力。
创新创业人才基地建设工程。通过中国刀剪产业基地、广东电力能源基地、水产品出口基地、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双转移”示范基地、沿海临港工业基地等平台,吸引国内外研发人才、技术专家到我市工作。在五金刀剪、LED 新光源、太阳能光伏、节能玻璃、水利电力、生物制药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建成一批行业人才高地。到2020年,阳江产业转移园区人才资源总量增加到2.2万人。
党政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每五年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各级干部素质。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等在干部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加强公务员培训工作,规范初任培训,突出任职培训,强化在职培训,深化专门业务培训,建设一支能够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党政领导人才队伍。
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对国有企业、民营骨干企业的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在5年内轮训一次,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3个月。鼓励企业家参加在职学习,参加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教育,提高学历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培养一支高素质、高绩效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高技能人才开发工程。统筹全市职业教育发展布局,加快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建设。打造全省一流的职业技能开发评价基地,加快培养一支复合技能型高技能人才队伍。每年重点培养高级技师20多人、技师100多人、高级工1000多人。
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全市每年举办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50期以上,参加培训人数1.2万人以上。重点培养一批农业科技创业人员、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带头人、农村种养殖大户,计划每年培训人数1万人以上。 ※page※
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工程。每年重点培养200名社会工作人才,开发一批社会工作岗位,不断推进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
宣传文化骨干人才培养工程。顺利推进文化建设“五个十工程”, 推动宣传文化系统“十百千工程”建设。至2020年,培养造就一批代表我市文化发展水平的拔尖人才;一批对我市的文化发展起带头作用的领军人才;一批促进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具有卓越经营管理才能的复合型人才。
名师名医培育工程。到2020年,建立教育领域“名师”工作室20个,医疗卫生领域“名医”工作室20个。
旅游服务人才培养工程。用5至10年时间,培养引进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500名,专业导游人才1000名,旅游商务人才1000名,旅游文化人才1500名,旅游创意人才1500名,旅游服务人才5000名。
市管拔尖人才选拔工程。每3年选拔表彰一批在各行业各领域取得创新成果,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
“阳江市突出贡献人才”表彰工程。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绩突出的人才,市委、市政府授予“阳江市突出人才”荣誉称号,并给予重奖。 ※page※ 2020年阳江市人才发展主要指标
人才资源总量 62万人 劳动力中研发人员 46人年/每万 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 30%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 25% 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15% 人才贡献率 38%
权威解读
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黎泽林解读《人才规划纲要》—— 使人才成为阳江实现幸福追赶的根本力量
出台背景
今年是我市贯彻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在加快发展中转变方式、实现幸福追赶的关键时期。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一支规模大、素质高、结构优、善于科学发展、区域竞争力强的人才队伍,既是当务之急,又是百年大计。
黎泽林指出,编制《人才规划纲要》,目的是更好地用科学理论指导人才工作、用战略思维谋划人才工作、用科学制度保障人才工作、用科学方法推动人才工作,努力把各类人才队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打造成为我市在加快发展中转变方式、实现幸福追赶的新引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主力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领头人,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继续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黎泽林表示,要把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人才全面协调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以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为动力,以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和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使人才成为在加快发展中转变方式、实现幸福追赶的根本力量,为阳江建设“双转移”示范基地、沿海临港工业基地、中国刀剪产业基地、国际休闲旅游度假胜地、环珠三角现代农业基地和宜居创业滨海新城,建设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城市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基本原则
人才优先,服务发展;内培外引,以用为本;高端引领,统筹推进;创新机制,优化环境。
黎泽林指出,《人才规划纲要》的基本原则主要体现人才发展的战略定位、工作重点、主要任务和基本途径。人才优先,服务发展,是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立了人才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内培外引,以用为本,明确了人才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核心环节,强调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发挥人才作用;高端引领,统筹推进,突出了高层次人才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明确了人才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整体布局;创新机制,优化环境,是发挥人才作用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保障。 ※page※
规划特点
《人才规划纲要》是我市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其特点是服务科学发展,突出阳江特色,体现人才工作新理念和人才区域化战略思维。
黎泽林强调,《人才规划纲要》编制工作,根据《广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紧密结合《阳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和阳江人才工作实际,着眼于全面提升人才区域竞争力,突出人才推动自主创新和引领产业发展的思路,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增强未来十年人才工作的前瞻性、创造性和针对性。
例如,《人才规划纲要》分别列出到2015年和2020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发展目标。提出旅游服务人才培养工程,依托“南海I号”、十里银滩、中国温泉之乡等旅游新亮点,培养一批具有战略思维、创新务实、熟悉旅游产业发展的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增强我市旅游业的区域竞争力。提出宣传文化骨干人才培养工程,适应我对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文化教育、企业管理等产业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绩突出的人才,市委、市政府授予“阳江市突出贡献人才”荣誉称号,并给予重奖。
典型经验
阳春市 实施人才兴市战略推动科学发展
近年来,阳春市实施人才兴市战略,强化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外引内聘”引才机制,多种渠道引进人才;建立“精管细理”育才机制,多种方式留住人才;建立“有为有位”用才机制,多种层面用好人才, 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造就了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为阳春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据统计,至2010年底,阳春市各类人才总量为9.07万人,占总人口的7.9%。其中党政人才占3.3%,专业技术人才占21.8%,经营管理人才占21.0%,企业技能型人才占35.3%,农村实用人才占18.6%。
市卫生局 加快改革步伐创造良好用人环境
近年来,市卫生系统加快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步伐,市直各医疗卫生单位勇于打破“铁饭碗”,相继推行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工作,建立以科学设岗、竞争上岗、岗位考核、奖惩、合同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岗位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卫生干部队伍,推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
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市人民医院在中层岗位竞聘上较早地进行了尝试,该院2003年起开始实施中层干部竞聘,竞聘上岗的中层干部,都要签订为期2年的聘书,每年接受考核,期满后重新竞岗,未获重新聘任,不再享受原待遇。 与此同时,市直医疗卫生单位积极进行了分配制度改革的尝试,推行绩效工资制,实行全成本核算和管理,建立了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 培育高层次人才打造阳江人才高地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双升”、“双师”、“双高”计划,多形式培育人才。
该院大力支持教师提升学历、晋升职称,制定《教职工进修学历(学位)和业务培训规定》、《高层次人才培养实施办法》,对进步人员进行奖励。同时,以“双师”素质教师(即同时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职业技能的教师)认定培养为重点,制定了《“双师”素质教师管理办法》,派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培训;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目前已认定 “双师”素质教师100名,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正在形成。该院还给予博士、教授科研启动经费,建立博士、教授工作室,鼓励他们多出成果,发挥引领作用;对“千百十工程”、“十百千工程”等省级培养对象,给予科研经费配套,发放生活津贴,作为学科带头人的后备力量重点培养。
阳江市宝马利汽车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人才立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宝马利公司自创办之日起,就确立了“人才为本”的发展方针,着力引进、培养、使用人才。
为引进人才,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亲自出马,聘请华南理工大学的退休高级工程师、教授到公司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专长。现在这支高级人才队伍有22人。公司的科技人员已经占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微通道专家8名,热交换专家15名,高级工程师28名,工程师68名,各类技术人员148名。人才的聚集推动了该公司的创新。近年来,宝马利取得了41项国家专利,承担了20多项国家、省、市科技项目,6项获省科技进步奖,3项获省优秀专利奖;已建立了8条现代化的专业生产流水线,汽车空调两器(冷凝器、蒸发器)产量位居国内同行业前列,省内同行业首位。本报记者 唐丹丹 黄娟娟 通讯员 杨祖 摄影 周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