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辉煌五年 “民生为重”助力阳江幸福追赶
2011-11-21   来源:齐齐哈尔农批网  作者:暗黑兰儿   字体:【 】  浏览:32次   评论:0

本报讯(记者/梁宗具)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3.1%,符合条件的8万多城乡贫困人口实现了应保尽保……近五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大力推进民生事业的发展,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让群众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为我市实现幸福赶超奠定了基础。

去年,阳江市的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2005年的45.8%跃升到93.1%,位居粤东西北地区前列。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阳江大手笔投入资金,完善教育基础建设,近年来共投入20多亿元新建、迁建、扩建高中阶段学校27所。

我市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全面推进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市人民医院扩建后,医疗服务水平大大提升;投资2亿元的市中医院新院已建成使用,推动我市中医事业向前发展。

我市全力推动扶贫开发“双到”工作。2010年,170个贫困村3881户贫困户脱贫率为58.5%,在全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考核中获得第四名。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在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总投入逾3亿元,为实现今年扶贫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市还不断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网,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0%以上,达到全省先进水平,惠及农村人口182万。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人口8万人实现了应保尽保。

在“9•21”特大洪灾,市委市政府动员各级领导干部全力开展抗洪救灾,让1242户全倒户元旦前全部住上新居,并完成了道路、水、电、通讯和有线电视等方面的抗灾复产工作,向灾区及全市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g“回望辉煌五年”系列报道之发展成果 幸福分享

2010年,在中央电视台联合有关单位举行的“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活动中,阳江作为广东唯一一个城市入选。一时间,“阳江人的幸福从何而来?”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的焦点。答案或许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大家认可的:我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在改善民生福祉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近5年是阳江群众得实惠最多的5年。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市第五次党代会召开以来的5年,市委市政府确立了更高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目标,重点解决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5年来,民生优先的庄严承诺得到了忠实践行,老百姓同沐公共财政的阳光,社会更加和谐。

实事点击

2011年阳江市十件民生实事

1、向全市城乡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性价格补贴

动用价格调节基金向全市10.7万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享受国家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和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发放补助。


2、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实现1425户贫困户、5123人稳定脱贫,改造1800户贫困村贫困户泥砖危房。


3、大力促进就业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组织培训农村劳动力3万人,新增转移5万人。


4、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改造建设10所规范化中心幼儿园,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启动建设两阳中学新校区以及市技工学校三期工程。

5、完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建成市中医医院新院和市公共卫生医院,完成5间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完善8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6、加强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建成220条行政村“农家书屋”、市非物质遗产展示馆和阳江市体育运动学校;

7、扎实做好社会保障工作

继续完善全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工作,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市级统筹。


8、完成一批市政工程和健全住房保障体系

抓好鸳鸯湖景区改造工程。完成开阳高速公路阳江立交及连接线等道路建设和二环路等道路建设。动工兴建廉租房400套、渔民上岸安居房391套、经济适用房300套。


9、加强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

完成阳江市城市防洪工程(首期)建设和漠地洞水库、仙家洞水库、阳西县陂底水库等3宗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10、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建成300公里农村公路,改造沙湾水库西干渠4.2公里,建设完善斗毛渠200公里,建成现代农业园区3个,抓好4个宜居城镇和10个宜居村庄示范试点。
※page※

民生投入年均递增 惠民“礼包”分量越来越重

民生是社会发展之本。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少春,市委副书记、市长魏宏广反复强调,后发地区对先发地区的赶超,不仅是经济指标的赶超,更应该是人民幸福指数的赶超。近5年是阳江建市以来民生投入最大的5年,其中2008-2010年,我市财政支出中民生事业投入所占的比重,分别增长了51.2%、56.2%和57.2%。可以说,惠民“礼包”的分量越来越重,群众得实惠也越来越多。

2006年以来,我市多方筹措资金20多亿元,新建、迁建、扩建27所高中阶段学校,新增学位5万多个,有效推动了全市高中阶段教育的跨越发展。我市还着力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问题,为适龄孩子提供优质学位。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2005年的43.3%跃升到2010年的 93.1%,位居粤东西北地区前列,提前一年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

在深化卫生改革中,我市多渠道筹集资金着力改善医疗服务条件,进一步加大乡镇医疗救助力度,实现病有所医。“十一五”期间,我市大力推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建或扩建了大批市、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大大改善了医疗卫生环境和服务水平。到2011年底,三级医院1小时服务圈、二级医院半小时服务圈、基层卫生服务机构15分钟服务圈的医疗格局将基本建立,并形成方便快捷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

我市投入专项资金着力抓好廉租房建设,让城乡居民拥有一个“安乐窝”,建成保障性住房1059套、渔民安居工程663户,改造农村贫困户泥砖住房2723户。 我市还特别注意引导城镇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防止房地产虚热,让人民群众“居者有其屋”。2010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53.55平方米,居广东省地级市前列。

在灾难来临之际如何应对,在灾难发生之后如何补救,是考验一个地区对民生重视程度的重要标准。2010年9月21日,一场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洪灾袭击了阳春南部地区,村庄被淹,民房倒塌,农作物受浸,一批交通、通讯、水利等设施不同程度损毁,10万群众受灾。灾情发生后,市委市政府动员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筹集和争取上级抗灾复产资金,全力投入抗洪救灾工作,短短3个月内,遭受洪水侵袭的灾区重获新生,一座座崭新的砖混结构房拔地而起。目前,阳江因洪灾造成的1242户全倒户房屋修建已经全部竣工;清除路障、修复水利设施、复垦农田、恢复渔业、保障供电、开展灾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八大救灾复产工作任务按时按质完成。

按照省的部署,我市举全市之力做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打赢扶贫攻坚硬仗。到目前,全市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超6亿元,预计今年全市170条贫困村95%以上贫困户可以脱贫,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在2010年全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考核中获得第四名。
※page※

把钱用在刀刃上 民生项目诠释执行为民

后发地区虽然财力有限,但在改善民生方面同样可以大有作为。5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有限的钱用在刀刃上,优先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把推进改革发展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办好一项项贴心的“惠民工程”,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幸福追赶。

发展教育不但是提高全民素质、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赶超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提升阳江市民幸福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2009年至2010年,我市投入6亿多元,用一年多的时间,大手笔、大气魄地完成了阳江一中、阳江一职新校区的建设和搬迁工作,成为人民群众津津乐道的盛事。两校的成功建设和搬迁,以实际行动展示了市委、市政府重视教育,加快发展教育的决心和能力。两校的建成使用,大大优化了我市学校的布局,改善了教学环境,并提供了1.6万个优质学位。

阳江一中、阳江一职新校区的建设拉开了我市优化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序幕。近年来,市技工学校二期、阳西二中、阳东二中、阳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二期工程,以及备受关注的阳春市民族希望学校等多项教育工程建设全面开花结果,大大改善了我市教学环境,在获得广大群众认可的同时,也获得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

建设幸福城市,提升市民幸福指数,改善卫生医疗条件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继市人民医院扩建完后,经过两年的紧张施工,市中医院新院于今年9月建成使用。新中医院增添了5000多万元的医疗设备,病床床位比原来增加了450多张,增设了儿科、血透科、五官科、康复科等10余个科室,在职医务人员由原来的400多人增加至800多人。院新院落户城北,将大大优化市区医疗服务设施布局,促进我市中医事业大发展。

今年,市委市政府在“幸福追赶”大道上又有新举措,着力办好十件民生实事,涉及扶贫开发、基层医疗、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就业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最近,市政府通报了2011年十件民生实事进展,大部分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其中,向全市城乡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性价格补贴和扎实做好社会保障工作两件民生实事已全部完成,另外还有5件民生实事的6个分项目全部或超额完成。
※page※


民众共享发展成果 社会保障覆盖面逐年扩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农村向城镇居民覆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从阳东试点向各县区农民和城镇居民覆盖。近五年来,我市不断扩大民众分享发展成果的覆盖面,真真正正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幸福阳江的温暖。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困扰城乡群众生活的瓶颈之一。近年来,我市逐步规范城镇居民医保制度,缩小城乡医保条件差距,着力构建全市城乡居民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推进城乡医疗保障均等化,调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至2010年12月底,全市近180万人参加2011年新农合,覆盖率为99.96%;41万多人参加城镇居民医保,覆盖率为98%;220多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医保,基本实现全覆盖。城镇居民医保缴费标准大幅下降,从每人每年缴费120元下降为30元,与新农合缴费标准一致;新农合报销待遇大幅提高,住院报销年封顶由每人每年6万提高到13万元,与城镇居民医保一致。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社保部门与医院联动,为购买了医疗保险的群众直接提供报销结算业务,大大方便了病患者。

新农保让农民晚年生活无忧。自2009年12月,阳东县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第一批试点工作,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截至2010年12月底,阳东县新农保参保人数达147415人,其中,领取养老待遇43797人,完成2010年省下达参保任务数的105.3%。2010年12月,第二批新农保试点地区江城区和高新区正式启动试点工作。

随着新农村养老保险的实施和推广,城镇居民成了除了城镇职工和农民之外,唯一没有养老保障的群体。今年,我市进一步铺开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并实行多缴多得。其中,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养老待遇的,不用缴费,可按月领取55元基础养老金。养老保险的全面覆盖,让人民群众晚年生活有了保障,切切实实解决了后顾之忧。

一项项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织就了一把民生“保护伞”,让越来越多的城乡百姓得到了民生保障。
※page※

专家点评

阳江教育发展速度前所未有

2010年11月23-26日,省政府教育督导验收专家组对我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行验收。专家组成员一致认为,我市为全省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闯出了一套宝贵经验,并以“四个前所未有”高度评价了我市近年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新速度。

其中,“四个前所未有”是指:一是党政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二是学位扩张速度前所未有;三是资金筹措效果前所未有;四是招生工作力度前所未有。

群众心声

民生有保障我们最开心

镜头一

“做梦也没想到,当了一辈子农民,老了竟能与城里有单位的人一样,按月领钱了。”回想起初次领到基础养老金时的情景,年逾六旬的阳东县大八镇周亨村的梁老伯依然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他说,自己年轻时非常羡慕城里人有退休金。现在,农村老人也有了养老金,晚年的生活更有保障了。

镜头二

“幸好买了城镇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这次手术费报销了一大部分,家里的负担大大减轻了。”最近刚在市人民医院做完子宫肿瘤切除手术的陈大姐深有感触地说。陈大姐告诉记者,她家里本来就不富裕,丈夫和儿子的工作又不稳定,这次她做子宫肿瘤切除手术费和住院期间的花费高达2万多元。由于买了医疗保险,她在医院结算时,扣除报销的费用,只花了7000元左右,让她一家人如释重负。

镜头三

“来到新的学校,靓丽的校园环境令人沉醉,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让我感动。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用自己的行动,回报为新学校的落成付出努力的热心人士。”在阳春市民族希望学校举行落成典礼上,该校四(1)班学生小黄激动地说。

策划/薛桂荣 杨国华
统筹/许晓峰
撰文/梁宗具
摄影/周 辑

Tags:五年 江幸福 责任编辑:暗黑兰儿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广电总局官员证实 [下一篇]■楼市资讯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