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业内专家称“新国标有的标准是明降暗升”
据新华社电 3日,针对有关乳品新国标的制定过程的质疑,卫生部有关专家回应称,企业不可能“绑架”乳品标准。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背景下,所谓新国标倒退的说法始终沸沸扬扬,但在一些行业专家看来,标准是否倒退还需看具体情况。而“标准之争”的彻底平息,首先要过的是社会“信任关”。
生鲜乳菌落数
取消分级更具可操作性
从最受关注的两个指标之一——生鲜乳菌落数看,标准“明降暗升”。广东省奶业协会秘书长陈三有说,农业部门1986年制定的《生鲜乳收购标准》(GB/T6914-86)将每毫升生乳中所含菌落总数分为50万、100万、200万、400万四个等级。新国标取消分级,将菌落数标准调整为200万个/毫升。
“以前是每毫升菌落数高于400万个不收,而现在是高于200万不收,从理论意义上讲,新国标的标准是提高了。”陈三有说。因生鲜乳储存时间极短,而对奶质的检测报告不能马上出来,在我国第三方检测机构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奶质好坏全由“企业说了算”,分级的做法“虽然看起来很好,但存在操作困难,甚至可能沦为企业侵占奶农利益的工具”。他说:“因此,取消了分级,从表面上的确没以前好看了,但却更具有可操作性”。
蛋白质含量
“标准的确下降了”
而另一个指标蛋白质含量,新国标将每100克生鲜乳中含有的蛋白质从2.95克调整为2.8克,标准的确是下降了。从国际上看,我国生鲜乳的标准的确与欧美国家有较大差距。广东省奶业协会会长关伟昆说,我国的生鲜乳标准具体指标与欧美国家的具体衡量指标并不完全相同。在欧美国家,生鲜乳更受关注的是两个指标:菌落数和体细胞数。据了解,欧美国家一般都要求每毫升生鲜乳的菌落数含量在10万个以下,远远高于我国200万个的标准。
我国目前奶牛饲养中粗饲料结构单一、优质饲草饲喂率低,因此生乳蛋白质含量也相对较低。我国绝大部分奶牛在5到9月份进入泌乳高峰期,而这期间正天气炎热,奶牛饮水多,导致夏季生乳蛋白质含量低。
——新国标将蛋白质指标定为每100克含量大于等于2.8克,卫生部曾牵头组织有关部委作出过上述解释。
“乳品新国标初稿由乳企起草”
参与标准制订专家称,蒙牛、伊利、光明分别起草巴氏奶、生鲜乳、酸奶标准初稿
“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重新制订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成为共识。
2008年12月,卫生部牵头成立协调小组,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进行整合完善。协调小组各部门推荐了近70名专家组成专家组,组长由中国疾病控制中心食品与营养所副所长王竹天担任。王竹天介绍,协调小组负责议定工作中的重大事项,专家组负责提出乳品安全标准。
乳品新国标公布后,遭到媒体和公众炮轰:“中国乳品标准创全球最差标准,标准制订被大企业所绑架。”记者采访了参与乳品国家安全标准制订的专家,请他们讲述相关乳品国标的出台过程。有参与标准制订的专家表示,“巴氏奶标准初稿的起草单位是蒙牛乳业集团,生鲜乳标准由伊利集团起草,酸奶标准则由光明集团起草。”
本文来源新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