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今日旱地村
2012-03-22   来源:咸宁农批网  作者:soso   字体:【 】  浏览:29次   评论:0

■ 本报记者/李向东

小时候,记者曾经在阳东县新洲镇旱地村生活过两年。如今,42年过去了,趁着下乡的机会,记者重访故地。

3月16日下午,记者来到新洲镇旱地村委会。在村民引导下,记者在傍晚时分找到远近闻名的生态文明村——绿树村。

绿树村是旱地村一条自然村,村里现有26户,110多人。小时候,母亲带记者来过这里,那时候是一个偏僻的穷山庄,现在村里有耕地面积300亩,森林覆盖率达90%,从昔日的穷山村发展成全市知名的水果村、生态村、文明村。

看到记者登门拜访,72岁的老村长陈宙光开心地笑了。老村长娓娓道来:绿树村是1963年10月兴建夏水水库时,由库区搬迁到这里的。因居住在山边,周围树木葱绿,便起名绿树村。

10多年来,村民不甘房破家贫的落后局面,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村委会的带动下,耕山种果,饲养三鸟,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逐年得到发展,人均年收入已超过9000元,村场环境也得到了根本改善,2006年被市里评为“生态文明村”。

“实行一户一果园后,村民种下了优质荔枝180多亩,加上养鱼、养蜂,大家收入可观。赚了钱,家家户户都建起了荔枝楼,就是你看到的这些混凝土房屋。”老村长自豪地说。

正在绿树村转悠,一位村民把记者拉到附近一个荔枝园里,指着一排树苗说:“我见过你们的报纸介绍山茶树,听说有不少人想嫁接种植。这近百株树苗,都是我从附近大山里挖来的野山茶。”

这位村民叫陈成,今年62岁,一直在村里从事种植业,前些年种荔枝收成很不错。这两年种荔枝效益差了,他开始考虑调整种植结构。最近,他看到搞苗圃生意不错,就学习园艺技术,到处搜集树苗,计划建一个苗圃,专门培育观赏类的树苗。“上了年纪,不想外出打工,希望干点能赚钱的活。”陈成委托记者帮忙找种植山茶花方面的行家,希望有机会去取经。

旱地村近20年一直以种果为主业,发展是否有转型的空间?带着疑问,记者傍晚走进前任村支书胡持伦的家。

“的确有不少村民像陈成这样,在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胡持伦告诉记者,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村里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荔枝种植,人均拥有水果1.5亩,荔枝最贵时卖到一斤8元,果农每年都赚到不少钱,但近几年荔枝价格已经回落。

一会儿,村会计冯国军也来到胡持伦的家,他说出了他的观点:荔枝产业还是可以做大做强。阳东县应该打响“双肩玉荷包”这个品牌,搞好生产管理,实现果大质优,达到出口标准,就可以实现高的效益。

伴着阵阵茶香,两位村干部说起了改革开放,说起了旱地在新洲最早发展西瓜,说起了村里有大学生回村养猪,说起了当天上午的科技下乡……“这40多年来,村里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你在这里生活的年代,村民还在温饱线上努力,如今人均年收入已经有7千多元了。”老书记感慨地说。

不知不觉,已到子夜,意犹未尽的老书记和村会计各自休息去了,我也在老支书的书房摆起了床铺。临睡前,记者推门出去,尽情呼吸着乡村的清新气息,欣赏夜色中依稀可辨的村庄轮廓,朦胧、宁静、悠远,仿佛一幅浓重的泼墨山水画。

Tags: 责任编辑:soso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 [下一篇]温家宝:如果油价提高 国家准备直..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