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资源制约倒逼养殖转型
2012-04-11   来源:淮安农批网  作者:wiwixin   字体:【 】  浏览:38次   评论:0

——来自阳东县雅韶镇津浦村的调查

■ 本报记者 许晓峰

选择到阳东县雅韶镇津浦村开展“走转改六个一”活动,是被这里小有名气的“耕海传统”吸引。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长期习惯于向海要资源、向海要生计的津浦村民,也有受制于资源缺乏的隐忧,开始学会在有限的资源中拓展养殖业的发展空间。

津浦村位于雅韶镇东南临海,8个自然村坐拥5公里多的优质海岸线,鱼塘、河海水域和近海滩涂显然是津浦农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计国告诉记者,津浦村有水田3200亩,旱地3500亩,基本上都利用起来种植作物,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自“耕海”。目前津浦已发展水产养殖面积达1.3万亩,其中吊桩蚝排、传统鱼塘虾池占了大头,津浦人通过勤劳耕海,一年可创造8000多万元的经济收入。

记者采访了解到,津浦人“耕海”方式有三大类。一是发展吊桩蚝养殖,养蚝面积超过3000亩。蚝场带来稳定的经济收入,也帮助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在农闲季节,村里的妇女大多数在蚝场打散工,从事粘贴蚝苗等工作,一天下来也有一百几十块的收入。二是对虾和淡水鱼类养殖,全村南美白对虾围和鱼塘面积达1万亩。随着虾病防治等技术难题逐步克服,村民承包池塘养虾的热情高涨,全村大部分近海的池塘已被改造成虾围。三是村民利用自家渔船从事笼蟹苗、捕鱼,又叫做“小海”,全村做小海的渔船就有300多艘。

“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效益是津浦村渔业经济加快发展的关键”,陈计国说,他盘算了目前几种水产养殖方式的收益情况,认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还在于土地资源。“农户都希望拓展养殖面积,但鱼塘和虾围开垦受政策制约,在农田保护区域内开挖新的鱼塘是违法的,只能依靠原来的旧塘来进行升级改造,以技术手段增加养殖密度,或者改养附加值更高的品种。”

在津浦码头附近从事吊桩养蚝的陈先生告诉记者,津浦水质营养不高,较难把蚝养肥,大多数蚝场以育苗为主,把从广西等地收购回来的蚝苗投放到蚝排中,一段时间后再转到其他地方养肥。近两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蚝农掌握了利用虾围来养蚝的办法,这样蚝可以养得更肥一些,达到直接上市的品质,卖得更高的价钱。

另一种办法是传统池塘的养殖方式转型。陈计国向记者托出自己的设想:今年准备在村里办一个水产养殖联合社,利用现有虾围稍加改造,以公司带农户的方式,专门养殖咸淡水罗非鱼。由香港一家公司提供技术、饲料、鱼苗和负责回收,养殖户的风险和成本可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收益稳定而有保障。按照目前来看,咸淡水罗非鱼的销售价格是淡水罗非鱼的一倍,一亩产值达到2万多元,经济效益接近养虾,但成本投入和技术要求低于养殖对虾。“如果把1万亩虾围和鱼塘逐步改造成为淡水罗非鱼养殖基地,津浦的渔业收入又可以上一个新的台阶。”陈计国对此充满信心。

Tags: 责任编辑:wiwixin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山西煤老板否认花七千万嫁女 称买.. [下一篇]4月起银行须严格按名录收费 阳江..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