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扶贫产业园扩宽农民增收渠道
2012-06-20   来源:保定农批网  作者:七喜   字体:【 】  浏览:29次   评论:0

合水镇蚕农在出售蚕茧。

去年以来,我市从募集的善款中拨出5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资助阳春市合水镇蚕桑产业示范园(1700亩)、阳春市春湾镇区垌村春砂仁种植示范园(400亩)、阳西县新圩镇田安村金银花种植示范园(60亩)、阳西县溪头镇那湖村五彩薯种植示范园(1000亩)、阳东县大八镇古城村甘蔗蚕桑种植示范园(1500亩)等5个市级扶贫产业示范园建设。

如何将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应?市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说,他们与贫困户共同磋商,决定不再像过去那样,将扶贫资金“杨柳水,家家洒”。新办法是,将资金集中整合使用,科学规划使用。于是,按“政府牵头、合作社管理、农户加盟”的思路,各地开始探索创建扶贫产业园。

“善款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种子种苗购置、专业技术培训、良种良法的示范应用推广等。”这位负责人表示,通过扶贫产业示范园的建设,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参与,从产、供、销各环节带动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发展高效农业,帮助大批贫困户走上了稳定增收的致富路。例如,阳东县大八镇古城村引进阳东县富强农业有限公司,创建种桑养蚕扶贫开发产业示范园,大力发展良种优质蚕桑。目前,已投入资金80多万元,搭建桑舍2500平方米,带动32户贫困户种植桑树100多亩,预计年底每户贫困户可增收逾1万元。

据介绍,扶贫产业园的建设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全市各地积极筹集资金,大力实施产业扶贫,积极培育贫困村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引导贫困户发展规模化、商品化生产。截至目前,全市共组织了68家农业龙头企业和19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与贫困村、贫困户对接,建立种养基地276个,建立专业村86条,带动7522户贫困户发展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等特色种养业,进一步拓宽了贫困村、贫困户的增收渠道。

现场走访

蚕农走上了产业化种养之路

15日,记者前往春市合水军迳村走访,大片青绿的桑田尽收眼底,长势喜人。蚕农崔明军正在家门口忙碌着,来自邻近村镇的蚕农排着队购买幼蚕。他告诉我们,顾客多数是相熟的蚕农,大家买回去再养十天左右就能卖蚕茧了。今年加入合作社之后,他扩大了育蚕规模,由原来30张增加至60张,还请了四个伙计帮忙。

在崔明军的指引下,记者参观了蚕宝宝饲养室,一张张蚕床上,胖乎乎的、白嫩嫩的小蚕正在贪婪地啃着桑叶;在结茧屋,一排排用竹子编织的蚕架子上,蚕宝宝正在吐丝结茧……“我在合作社组织的培训班上学到了新技术,今年育蚕产量提高了近2成,只要养出的蚕宝宝就不愁卖不出去。以前卖一张幼蚕只赚五六十元,现在能赚七八十元。”他说。

去年,该村利用扶贫济困慈善资金,建起了蚕桑产业示范园,以“合作社+基地(示范园)+农户”形式,带动蚕农走产业化种养之路。产业示范园的依托机构阳春市惠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桑苗、蚕苗供应方面严格质量把关,定期地、不定期地为给农户进行技术指导,签订最低蚕茧收购保护价格,为农户打下“强心剂”。目前,示范园面积已发展至1700亩,共有680户农户加入,其中贫困户111户。

合水镇的气候条件十分适宜种植桑树,当地群众素来有种桑养蚕的传统。目前全镇共有桑园面积约2.6万亩,养蚕农户数达7900多户,鲜茧主要销往长三角、四川、重庆等地区,是远近有名的“蚕桑之乡”。然而,由于长期以来蚕农各自分散种养,技术水平低,难以抵抗市场风险,蚕桑业的收益时好时坏。

“往年桑农遭遇亏损,或改种其它作物,或丢弃不管,极大地影响了当地的蚕桑收益。如今,我们重点扶持会员农户,并为其打通销售渠道,确保销售价格不低于市场价。通过这种方式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既能保证蚕桑养殖规模,又能增强桑农的信心。”合作社负责人杨邦进说。据介绍,去年加入合作社的蚕农人均增收2500元。

 ●评 论

产业扶贫是治贫关键

来自社会各界的扶贫善款,政府并没有简单地“分发”给贫困户,而是利用这笔资金,结合当地的特色产业,对贫困户进行“造血”扶贫,使不少贫困户成功地摘除了“穷帽子”,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实践证明,产业扶贫是解决贫困群众致富增收的关键所在。笔者在走访中发现,凡是有支柱产业的村,群众增收普遍较快,生活水平普遍较高,脱贫致富也较为容易。相反,没有产业项目的村,尽管基础条件改善较快,但是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农民增收也较难。这是因为,倘若没有产业,农民就没有增收的项目,脱贫就缺乏载体,致富就缺少后劲。因此,在贫困地区开展产业扶贫,对于增加农民家庭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产业扶贫也不能盲目地扶,而要针对贫困村和贫困户的特点,适当地扩大对当地产业项目的扶持范围。除此之外,还要大胆创新对贫困农户发展产业项目的扶持方式,如利用贴息、补贴、以奖代补、创业基金等方式扶持,或者对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技术培训、项目嫁接、合作互利、企业带动等方式进行扶持。去年以来,我市通过建设扶贫产业示范园,带动一方百姓“抱团发展”、共同富裕,探索出了一条产业扶贫新路子。

策划/薛桂荣 杨国华
撰文/唐丹丹  许则谋  冯帮邢
摄影/周辑

Tags:扶贫产 农民增 责任编辑:七喜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粤西新农民阳东展风采 [下一篇]广东产业扶贫观摩研讨会阳春举行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