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中洲敬老院全貌。
第二届“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开展以来,江城区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创新形式,组织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爱心捐赠、人人奉献爱心“一元捐”、社区扶贫募捐和缴纳特殊党费、团费、工会费等系列扶贫济困募捐活动。全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踊跃捐款,共募集了767万元善款。整个活动行动迅速、规模庞大、反响热烈。
核心提示
去年,江城区在第二届“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中募集扶贫济困资金767万元。截至目前,该区利用善款改造贫困户泥砖房330户;支持改造建设敬老院2所、扶贫产业示范园项目5个、社会福利机构1所、无办公用房贫困社区4个;资助贫困学生上学151人、残疾人康复治疗165人、医疗救助困难群众218人;建设贫困村村容村貌整治项目7个;帮扶发展生产生活受益贫困户3000多户。
善款投放快速,扶贫项目成效显著
江城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各地各帮扶单位快速将扶贫济困捐赠资金重点用于贫困户泥砖危房改造、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建设敬老院以及资助贫困学生上学、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等扶贫济困事业,大批扶贫和公益慈善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
截至目前,江城区利用善款改造贫困户泥砖房330户;支持改造建设敬老院2所、扶贫产业示范园项目5个、社会福利机构1所、无办公用房贫困社区4个;资助贫困学生上学151人、残疾人康复治疗165人、医疗救助困难群众218人;建设贫困村村容村貌整治项目7个;帮扶发展生产生活受益贫困户3000多户。尤其是中洲街道敬老院、白沙街道敬老院等一批公益慈善项目,在扶贫捐赠资金的资助下,不仅加快了建设步伐,还提升了建设的档次和水平。 ※page※
 图:大冲村残疾人刘再仕喂养扶贫母猪。
资金监管到位,让社会爱心人士放心
据介绍,为确保管好和用好767万元善款,真正发挥扶贫捐赠资金的效益,让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放心,江城区出台了《江城区2011年扶贫济困日活动捐赠资金管理使用办法》,规范全区扶贫济困捐赠资金的使用管理。江城有关部门科学制订捐赠资金分配方案,迅速将捐款投放到贫困地区,做到及时、安全、高效。同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及按照“三强化、五公开”的要求,加强捐款信息公开,及时公布资金安排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财政、民政等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审计部门及时进行专项审计,并向社会公布,提高了捐款的社会公信力和透明度。
江城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捐款的快速投入和带动各级财政资金及社会资金投入,有效地解决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加快了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步伐,推进了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深入开展,发挥了扶贫济困捐赠资金的最大社会效益。
■ 区领导点评
江城区区长陈启蒙——
拓展扶贫工作 社会化新路子
近年来,江城区深入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将之与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结合起来,使“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促发展、共同富裕、共享成果”的扶贫济困爱心平台有效拓宽,扶贫济困的社会参与面扩大,参与程度深化。行政、社会两种资源、两种力量的充分发挥,拓展了扶贫工作社会化的新路子。通过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献爱心、搞帮扶,既使被帮扶者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社会的温暖、点燃生活的希望,又使帮扶者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升了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在全区营造了扶贫济困、团结互助的社会氛围,有力地促进了江城和谐社会建设。
■ 记者手记
个性化救助将 善款发挥最大效益
给残疾人送去康复救助,给全倒户送去建房资金,给贫困户送去生产资料,给敬老院送去温暖慰问……在扶贫济困活动中,江城区针对残疾人贫困户、五保老人和单亲特困家庭等困难群体的不同情况,按照“分类帮扶、一户一策”的办法,通过资金帮扶、物资帮扶、技能帮扶、助学帮扶和医疗救助等具体帮扶措施,为一批贫困村和贫困户办了许多实事、好事,深受群众好评。
“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江城区各级党委政府以此为宗旨,根据群众的实际困难开展个性化救助,使善款发挥了最大社会效益。希望今后各地积极探索建立帮扶困难群众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创新帮扶载体,提高帮扶水平,着力解决好基层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民生事业长足发展。 ※page※
 图:碧桥村村心公园环境宜人,给村民提供休闲好去处。
现场走访
贫困村旧貌变新颜
近日,在当地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记者来到江城区双捷镇长坑村。近年来,该村扶贫“双到”工作取得了丰项的成果,村集体纯收入16.5万元,比扶贫前村集体纯收入3000元多出16.2万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11779元,顺利甩掉了“穷帽子”。
据了解,长坑村扶贫“双到”工作成效显著在于多渠道发展经济,该村把甘蔗作为全村扶贫支柱产业做大做强,成立奔康甘蔗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合作社+村+贫困户、致富能手+贫困户、技能培训+贫困户”等模式,使甘蔗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今年,全村甘蔗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成为全市最大的甘蔗种植基地。按照区的统一部署,该村入股40万元参与江城银岭科技产业园开发,每年实现利润4.8万元;着力发展以淡水养殖为主的多种经营,发展了近20亩的淡水综合养殖;投入资金348万元,建成了12.4公里的硬底化环村公路,大大方便了群众出行。
贫困村面貌发生可喜变化的不单是长坑村,还有江城区中洲街道碧桥村。6月21日上午,记者一行驱车沿着一条平坦的水泥道路来到碧桥村,只见村道宽阔、整洁,一幢幢漂亮的新楼房错落有致。
碧桥村是省级贫困村,村里经济长期徘徊不前。近年来,在扶贫济困活动的带动下,江城区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筹资约600多万元投入碧桥村,使该村逐渐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村里用40万元资金入股江城银岭科技产业园,每年享受4.8万元定期分红;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粉葛种植业,每年创收2万元;为36户贫困户每户入股6000元,发展绿化树种植基地,每年按股份分红利;出租闲置土地发展蔬菜种植,农民入股合作社,走集体富裕之路。
去年,该村集体收入超过10万元,原来破旧的村委会大楼装修一新;占地100多平方的村心公园建成了,给村民茶余饭后提供休闲好去处;房前屋后增添了美化绿化,12个村场垃圾池整齐划一,专门配置了村场保洁和垃圾车定期清理垃圾;进村大道路旁装上了路灯,村民夜间告别摸黑出行。 ※page※
贫困户住上了新家
近日,记者前往江城区中洲街道碧桥村,走访了多家在泥砖房改造工程中入住新居的农户。他们纷纷表示,有一个安稳、舒适的家,让他们更加坚定信心投身生产,争取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走进村民李宗平的家,令人眼前一亮。这幢一层半的新楼房,有一厅三房,客厅宽敞明亮,门前还有一个小庭院,显得别致而温馨。今年60岁的李宗平不善言谈,但一提起新楼房,就喜笑颜开。他们家是纯女户,一家四口十多年来都挤住在低矮破旧的泥砖房里。前年7月中旬的一次强台风,把他们家唯一的容身之处也摧毁了。去年,在扶贫济困善款的帮助下,李宗平终于筹到资金建起了新房,从此告别了蜗居泥砖房的生活。“如果单靠自己,不知道要何时才能住上这样的房子。”李宗平不断地感谢政府和社会对他们的帮助。
住进新房后,李宗平一家不再为刮风下雨担惊受怕。有了新家,他们便开始憧憬更加美好的生活,并为之努力。如今,他在家里干农活,妻子和大女儿都出去打工,小女儿读初二,一家人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
去年以来,在扶贫善款资助下,江城区农村贫困户泥砖危房改造工作得到了有效推进,有许多贫困户像李宗平一样,住上了舒适的新家。去年,该区共安排扶贫济困捐款165万元用于贫困户泥砖危房改造,资助户数共330户。社会和政府援助的启动资金,坚定了受助贫困户兴建家园的决心。经过政府引导和广泛宣传,群众观念从“要我建”向“我要建”转变,他们纷纷积极参与、多方筹资,用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
敬老院环境越来越靓了
“在社会的帮扶下,敬老院变得越来越靓了。以前的敬老院破烂不堪,老人们不愿住,如今,老人们则是进来了不想走。”中洲街道敬老院院长袁道理说。
近日,记者来到中洲街道敬老院。迈入大门,只见整个敬老院干净整洁。庭院前面的一片空地上,种着各种蔬菜,有空心菜、南瓜、茄子、豆角等等。这是老人家们的“自留地”。每天早上起床后,他们绕着院子散步几圈后吃早餐,然后就来到菜园里劳动,松土、除草、摘菜,下午再一起打扫卫生或者看影碟,每天过得充实而快乐。
来到崭新的综合大楼,墙上各种规章制度整齐排列,楼道宽敞整洁,饭堂、宿舍、娱乐室、会议室、活动室等一应俱全。大楼高三层,每层12个房间,每间约十余平方米,可供两位老人入住。推开房门,房间窗明几净,里面设置有独立的阳台和卫生间,洗手盘、马桶、淋浴等配套一应俱全,堪比宾馆里的“标准间”。娱乐室里,一台42寸的液晶彩电在播放电视剧,老人们聚在一起看得津津有味。
袁道理告诉记者,中洲敬老院于去年12月底建成入伙,项目建设得到了市、区政协和民政部门及江城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该院集中供养15位五保老人。去年,江城区投入60万元扶贫济困捐赠资金,支持中洲敬老院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包括修建厨房、实施道路硬底化以及安装防盗网等等,使敬老院的环境和配套更加便利、规范,老人们住在这里非常满意。
社会爱心 让他重新站起来
6月21日下午,记者来到江城区双捷镇青冲村大冲自然村村民刘再仕家里。今年61岁的刘再仕和妻子都是残疾人。十几年来,刘再仕患骨髓炎没钱医治一直卧床不起,家里仅靠几亩果园有一点微薄收入,生活过得十分艰难。
去年春节,双捷镇政府向江城区残联申请扶贫济困捐赠专项资金,资助刘再仕顺利地完成手术,使他重新站了起来。镇社会事务办的工作人员还为刘再仕一家买来了两头母猪,并帮忙盖起了30多平方米的猪舍,使他们有了稳定的家庭经济来源。“要是没有政府和社会的帮助,我可能还躺在病床上。”刘再仕感慨地说,现在好了,他自己能够行走自如,并可下地干活,生活也有了盼头。家里每个月有350元低保金维持基本生活,到年底时两头母猪就能够产仔了,估计能增加1万多元收入。
双捷镇社会事务办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去年以来,在扶贫济困资金的帮扶下,该镇有40多户像刘再仕这样的贫困残疾人,顺利地摆脱困境,走上勤劳致富的道路。
据了解,江城区利用扶贫济困捐赠资金设立了“困难残疾人康复治疗”专项资金。通过个人申报和残联部门调查研究,将扶贫对象选定在那些生活困难的残疾人,主要包括农村残疾种养户、城镇残疾人个体户和其他需要救助的困难残疾人。一年来,不少残疾人家庭通过扶贫资金扶持,不仅缓解了生活压力,还带动其他残疾人创业、参与就业,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