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双到”专题报道⑤
 图:驻村干部姚正勤和贫困户探讨种植毛瓜。
■ 核心提示
2012年11月22日晚上,在三年扶贫攻坚战进入收官阶段,优秀驻村干部郭建南倒在了扶贫一线,他的先进事迹感动了整个南粤,也让人们对驻村干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驻村干部是上山下乡的扶贫尖兵,是扶贫政策、项目落实的具体执行者,也是连结帮扶单位与贫困户的纽带,在扶贫“双到”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扶贫“双到”集结号吹响,他们满怀激情,背起行囊,奔赴穷乡僻壤,在村舍田间挥洒着青春和汗水。
三年来,全市选派了712名(含广州)驻村干部驻点落实帮扶工作,确保了村村有驻村干部、村村有工作组。去年,我市还抽调了150名干部驻点广州市帮扶的50条贫困村,配合协助开展帮扶工作。
记者在走访扶贫“双到”工作过程中,常常会接触到奋斗在一线的驻村干部。他们的专注、投入和奉献精神常常令我们感动。他们有的对三年扶贫工作如数家珍,对各个贫困户的情况了如指掌;有的与村干部和当地群众打成了一片,成了好朋友;来自广州工作队的驻村干部,三年来长期和当地群众交流,有的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阳江话。
其中,市政协派驻阳东县大八镇良爱村干部莫起焱成为了当地干部群众的“老熟人”,而他对各项帮扶工作以及贫困户情况也是如数家珍,脱口而出。广州花都区教育局派驻阳东县大八镇大陂村的驻村干部马彦洪,说起阳江话很难分辨出他是外地人,让人敬佩不已。在阳西县程村镇荔潭村驻村时,郭建南生前教贫困户养鹅,而贫困户教他讲阳江话的事迹成为当地一佳话。
由于建立健全了帮扶制度,全市党员干部扶贫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大大提升,联系群众、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全市挂钩帮扶领导干部进村入户达4.5万人次,形成了领导带头、部门主动、驻村干部组织实施的扶贫格局。
全市组织举办了驻村干部培训班30期,并多次组织后进村的驻村干部到示范村参观、交流与学习,组织优秀驻村干部到后进村介绍经验,指导开展工作,有效提高了驻村干部的工作能力。
在“双到”工作中,驻村干部还注重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完善村委会办公条件,增强村干部带领群众奔康致富的能力,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帮助各贫困村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
通过驻村干部的艰苦努力,贫困村、贫困户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驻村干部在驻村工作中迅速成长,经历了难得的人生历练,也收获了心灵的充盈。
三年来,我市驻村干部的出色表现获得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也获得了当地群众的认可。其中,因公殉职的驻村干部郭建南成为了全省党员干部学习的先进典型,并被追授“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优秀驻村干部”、“扶贫使者”等称号。另外,王培桑、姚正勤、只进、卢慧敏等驻村干部荣获2012年度广东省“扶贫使者”光荣称号。 ※page※
▲ 先进典型
1 程村镇荔潭村驻村干部郭建南
忘我工作倒在办公桌前
没有和家人商量,还没等广重集团领导谈完话,郭建南就说“好”,因为“这件事好重要,是去帮人”。
从广州下来阳西县程村镇荔潭村的第一天,老郭穿着一件黄色圆领T恤衫,不像是来自繁华的大都市,因为他想有个村民样,让村民信他,也好为村民多做点事。
沉沉的黑袋子里装满扶贫资料,老郭像个农民一样挎在身前从不离身,因为这些“比黄金还金贵”,装的是全村人的希望。
“既然来了就要安心工作“,关怀“扶友”时他以身作则,树立起广州驻村工作队的榜样模范,因为他肩上有组织的重托,村民的期盼。
从广重集团下属广东轻工业机械有限公司的一名质检主管,选择到荔潭村做一名驻村扶贫干部,49岁的生日刚过没几天,郭建南做得最快的一个决定,成了他一生中最郑重的承诺。
一桌一椅一木床,住在荔潭村一间普通村舍的一年零八个月时间里,两头牵挂着妻女和荔潭村的未来,老郭从来不言疲惫,而回到广州家中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他只想留下点什么。如今的荔潭村有太多他的印迹:崭新的村委会综合楼;学校换了玻璃窗,吃上了自来水;两条自然村铺好了混凝土路面;平山村的主要进水沟清理好了;修好了一座陂头;难取水的田地有了两台抽水机灌溉;13户贫困户盖好了房屋; 53位贫困老人买好了养老保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9100元,6个集体经济项目,让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到15万元。
永不止步的郭建南,又开始思虑多留下几个造血项目,让村民长效致富,不能人一走村子回到“扶贫前”。他先后考虑的环保砖、木片场等项目经论证不可行,并没有让他气馁。直到去世前不久,郭建南仍在为种植何首乌、种植油茶树加养乳鸽两个项目四处奔忙。
“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 “优秀驻村干部”、“扶贫使者”,这一个个身后追授称号加起来,或许远远比不上荔潭村村民颂扬的“一个好人”那样沉甸甸。一个让群众挂在口,记在心的“老实人”,精神不灭,芳名永传。
郭建南已经远去,但他在扶贫路上发出的最后一条短信,却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驻村干部内心的真实世界:明澈、朴实、正气。他用炽热情怀温暖着人心,用生命点亮了一盏扶贫大业的明灯!
2 儒洞镇南洞村驻村干部王培桑
妻子临产仍忙着驻村工作
2010年7月,刚刚新婚半年的珠啤集团管理三党支部王培桑被选派到阳西县儒洞镇南洞村驻村帮扶,从此住进了南洞村。
王培桑从小就在农村长大,学生时代的他是一名贫困生,这一路能挺过来,多亏了政府和社会、乡亲们的关怀、帮助。所以,当他踏上南洞村这块土地时,看到善良朴实的村民,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珍惜机会,沉下身子,出谋划策,帮助南洞村脱贫致富。
2011年底,南洞村被确定为广州、阳江两市重点打造的4条省级“整村推进”幸福安居工程示范村之一。为了确保工程质量,王培桑给村干部排起了值班表,轮流监管工地,他自己左手拿着皮尺,右手拿着相机,天天奋战在南洞新村工地上,抓质量,促进度,保安全,确保“南洞新村”如期建成。
简单的居住环境,没有空调、没有热水器,甚至连冲凉房都没有。王培桑却忘我工作,把全副身心都放到了工作上,经常加班到凌晨一、二点。
南洞新村建设过程中,恰逢妻子怀孕期间,王培桑只能在晚上抽空打电话传达丈夫的关心。妻子已经入院临产了,他却为大家舍小家,还继续在南洞为新村工程验收、新村征名、分房到户等事情而忙碌。
村支书陈七送感触很深:“很难想象从大城市来的干部能够这么吃苦耐劳,完全忘我工作,也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王培桑为我们村付出很多很多,作为省级‘整村推进’示范点,整个村都变化了,变美好了,人的思维也在转变,精神面貌完全不同了”。
在建设南洞新村的同时,王培桑还带领驻村工作组修路引水,完善该村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养猪场等产业帮扶项目,建立助学金奖教助学。经过三年的帮扶,南洞村贫困户脱贫率100%,人均年纯收入超过1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达20多万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尤为难得的是,贫困户住上了具有岭南风格的一层半住房。
2012年,帮扶单位珠啤集团被评为“广东省扶贫爱心企业”,驻村干部王培桑被授予广东省“扶贫使者”称号。 ※page※
3 大沟镇高洞村驻村干部姚正勤
乐当贫困群众的“贴心人”
在驻村工作中,姚正勤始终坚持把群众放在心上,将群众当做自己的亲人,用心为他们办好事、办实事,成为他们的 “贴心人”。
当得知贫困户吴贤辉因为生产不景气,生活困难,夫妻闹离婚时,姚正勤马上带领驻村工作组全力帮助他,多次上门做思想工作。驻村工作组给吴贤辉送化肥、送种子、送技术,带领他生产致富;积极帮助他建起了56平方米混合结构的房屋;想方设法推荐他儿子免费就读阳江市技工学校。随着吴家生产生活条件发生明显好转,妻子看到了家庭发展的希望,夫妻离婚的念头烟消云散。现在小两口专心发展生产,过起了和谐幸福的日子。
在高洞村,原本和睦的李孔安和邻居李孔文两堂兄弟因建房起纠纷后,两家一直不和。李孔安在自家门前堆砌“屏风墙”,目的是给隔壁的“冤家”出行制造障碍。村干部多次上门做思想工作无济于事。
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姚正勤常和李孔安喝酒、拉家常,并带上妻子深入高洞村,主动上门和李孔安的老母亲谈心,劝导老人。当得知李孔安的大儿子因身体不适一直无法生育,姚正勤积极联系广州的专家教授,帮李家打听病情,并亲自陪同他们去广州寻医就诊。尽心尽力的真情帮助,最终让李孔安感动不已,亲自动手拆除了家门前的“隔心墙”。现在两兄弟又和睦相处了,被传为佳话。现在高洞村群众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有困难找工作组,要帮忙找姚科长”。
多年来,姚正勤注重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在高洞村引水修路,完善供电设施,着力改善高洞村生产生活条件。以“公司+园区+农户”的形式建立果蔬产业示范园,帮助农户种植花生、毛瓜等增加收入。邀请外出的知名人士和企业家返乡积极参与村企共建扶贫工程,还帮助贫困户劳动力解决就业。
2012年,高洞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人均纯收入9200元,脱贫率100%。2012年7月,高洞村党支部被评为“阳江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由于驻村工作表现突出,姚正勤于去年被授予广东省“扶贫使者”称号。
■ 记者手记
新时期广东精神践行者
从繁华城市来到清冷乡村,从不识五谷成长为熟谙种养的农业“专家”,从语言相隔到成为群众“知心人”;不一样的人生历练、身份背景、年龄,却有着一样的心愿、责任与甜酸苦辣。波澜壮阔的“双到”扶贫攻坚战中,全市700余名扶贫干部活跃在田间地头,开创着乡村共同富裕之路。他们既是新时期广东精神的践行者,也是重情重责的伟大“战士”!
打赢扶贫攻坚之战,关键在于一支实干为先的扶贫队伍。“双到”扶贫“造血”重于“输血”。扶贫资金用出去要让贫困户摘掉的“穷帽子”不再戴回来。然而贫困乡村情况各有不同,单纯送钱送物改善的是贫困户一时的衣食,改变不了志穷与智贫。这就需要深入一线把脉探明穷根所在,也需要一群勇敢坚毅的执行者。
扶贫干部们毅然接过了重担,不但没有被压弯脊梁,而是被激发出战士般的昂扬气概。不懂电脑就加班学,不懂乡情就多走村串户,不知扶贫项目如何下手就广求良策。他们咬定目标不放松,只为筑起乡村富裕的理想。
驻村干部们在从无到有的艰苦条件下,迎难而上的气势,不仅开启了自我价值的新起点,也以充沛的斗志,影响着一个个贫困村的命运,得到了群众的信任和喜爱。
村民口中一声声亲切的“老郭”,深藏着干群间浓浓的鱼水情,这是郭建南舍不得带走的牵挂,也是像他一样的扶贫干部们勇于担当的动力源泉。他们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工作,甘于默默付出,贡献着力量与智慧,收获着点滴成就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让贫弱者幸福安居,让穷山村成为美丽家园,托起这些希望的扶贫干部,以实干奋进的态度,仁者爱人的精神,努力实现着乡村富裕之梦。
■ 撰文/梁宗具 杨晏彬 ■ 摄影/李向东 周辑 杨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