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待字闺中的漠阳江三角洲
2013-01-18   来源:大连农批网  作者:抹布妹   字体:【 】  浏览:32次   评论:0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漠阳江三角洲研究甚少,仅有个别学者在研究华南河口海岸地貌时有所提及,反倒是地震勘探部门更注意这块风水宝地,做了一些钻探工作。因为在她地底下,断裂纵横交错,是地震的根源,但这无损于她的宝贵价值。

在当地人潜意识中,长期以来,这块黄金之地没有相应的位置。漠阳江三角洲就像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一样,当外面大谈珠江三角洲如何发达,GDP高到多少,外来工人从四面八方纷纷涌向这块富饶繁华,却又是环境污染严重的狭小地区时,人们并未认识到她的价值,使之大有“平生未识绮罗香,独倚柴门暗自伤”之叹。

近年,笔者有机会对这块古老而又陌生的土地作了较为深入的踏勘,同时吸收他人研究成果,才对她的大致轮廓和基本状况终于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答案。高尔基说:“大地好像知道她那真正的聪明的主人已经诞出,于是打开自己的内部,把宝藏在主人面前展开。”现在总算争取到一个机会让故乡的父老了解漠阳江三角洲的基本轮廓和总体风貌。

不规则的四边形


阳东那龙河河床出土的香樟,据测算有5000多年历史。周辑 摄

漠阳江三角洲约占全市面积3.6%,占原阳江县面积的7.5%,比例都很低。所谓“浓缩是精华”,由此决定其对全市来说,是名副其实的金三角

综合有关资料和野外考察成果,同时据广州地理研究所李平日教授研究,近年在阳东合山那龙河河床出土三棵香樟树,经过14C测年法测定年龄为距今5410±100年。香樟树出土之地距离海岸19公里,高出海平面4米,树洞内发现海洋生物有孔虫,说明海水曾到达这里,也是5000多年前那龙河的入海口。这一结论,与近年广东省地震局在这一带的实测结果相符,而现在那龙河潮水仍可抵达这一带,验证它应是那龙河三角洲顶点。

漠阳江干流从发源地流到麻汕—石角一带,河面变得宽广,沙洲甚为发育,潮汐也到达这一河段,再往上到双捷,则未见潮汐。2007年,在麻汕一带河床挖沙时也出土多棵古树,虽未测定年龄,但与那龙河那三棵香樟树相近,也旁证了漠阳江干流三角洲顶点离不开这一带。

根据以上资料,可以认定漠阳江三角洲大致范围,北起麻汕—石角—合山一线,东西距离约28公里;其东部包括合山、北惯、阳东、雅韶镇,直到北津港,全长约21公里;其西部含麻汕、江城、白沙、城西、埠场等镇,南北纵长约20公里;出海口岸线长约18公里,呈一不规则四边形。除去中间耸立一些低丘和台地,按2000年版《阳江县志•自然地理》资料,关于阳江冲积平原面积所载为280平方公里,除漠阳江两岸少数河谷平原以外,这一数字可视为漠阳江三角洲面积。若此,则这个三角洲约占全市面积3.6%,占原阳江县面积的7.5%,比例都很低。所谓“浓缩是精华”,由此决定漠阳江三角洲对全市来说,是名副其实的金三角,具有极不寻常的意义。如以江城区和阳东县城区的中心到三角洲边缘画一个圆,其半径约为13公里,则金三角几何中心在两城区之间,到其边缘步行约需2个半小时,符合传统农业社会人类活动到县城一天往返的要求。可推想,阳江先民,至迟唐代选址江城为阳江县治,以后从未搬迁,是有充分依据的。

顾名思义,一般河流三角洲多呈三角形,且前缘突入海中,如狭义的珠江三角洲即如此。而漠阳江三角洲却一反常态,呈四边形。笔者认为,个中原因有二。其一,漠阳江水系主要由漠阳江干流和那龙河,及其支流组成,分别自西北和东北向南流,在江城区岗列三滘两河汇合后,经北津港注入南海,有些人以为漠阳江和那龙江是两条河流,实误。经有关资料确认,漠阳江干流三角洲顶点在麻汕一石角一带,而那龙河三角洲顶点在合山镇城区,都分别形成自己的三角洲。在漫长的地质和历史时期,两河三角洲相互重迭后不断南移,难以划分各自范围,故其北界呈东西走向,是一种复合三角洲发育模式,与由北江、西江和东江组成的珠江三角洲一样,同属复合型三角洲,形状与广义的珠江三角洲相似。其二,漠阳江出海口一带是一个潟湖海湾,水下形成拦门沙(即沙坝)地形,且不止一条,在今江城区岗列镇岗背一带至今仍保留有这样的老沙坝,为沧海桑田的见证。这些沙坝的阻滞,减弱的水流速度,也加强了泥沙在河口区沉积,自是三角洲前缘沉积比较均衡,难有“抢先”突出海中现象,形成的三角洲前缘比较平直。大量泥沙年复一年地向海推进,从海中争得大量土地以供耕凿。据有关资料测算,5000年来,漠阳江三角洲每年以3.8米速度向海推进。这主要取决于泥沙含量,一般地说,当漠阳江中上游水土保持较好时,沉积比较稳定;但一旦森林受到破坏,情况又当别论。建国初到改革开放前近30年来,漠阳江口外独石岛,向外推移了近千米,说明人类不合理活动加剧。当然,近一万年以来,海面普遍上升,河流下切放慢,沉积速度变小,这也是漠阳江三角洲发育缓慢的原因之一。

比同等长度河流三角洲实胜一筹

漠阳江干流和那龙河两岸,村落连绵,炊烟袅袅,宛如串珠,沿河摆布。它们既是人口分布轴线,也是最重要经济走廊

大自然的伟力,造就了漠阳江这条黄金水道。她的许多特征,可说是第一性的,因而具有独到的价值。漠阳江干流的河曲非常发育,远看宛如长蛇,从远处逶迤而来,蔚为壮观,在广东众多河流中堪为翘楚。其故在于,阳江地势像一个大斜面,北高南低,河床比降较大,在丰沛降雨之下,漠阳江从阳春到阳江北津直泻狂奔入海,无论下切还是傍蚀作用都很强烈,而干流又很短促,更加剧了它的这两种作用。但自然界的发展又有自己的规律,为了减缓流速,必须增加河床长度,河流会自发地左右摆动,产生河曲。这样漠阳江不是一条直线,而是迂回曲折,像一条游蛇铺展在三角洲原野。因为河流中心线由此不断变动,两岸河漫滩和阶地也随而扩大,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故漠阳江三角洲两岸,极目尽是坦荡平原,延伸到辽远的深处,难以分清牛马,这比其他同样长度河流三角洲,实胜一筹。

漠阳江一个又一个河曲,水面宽广,水流平缓,提供良好港湾,形成风水学上所谓“藏风聚气”格局。所以沿线城镇也同是河港所在,如合山、麻汕、江城、埠场、南埠等港即在河曲位置上。按河流力学原理,受地球自转偏向力,也称科氏力的影响,在北半球,河曲凹面,多为沉积岸,凸面多为侵蚀岸。大量泥沙沉积,提供了大片良田沃土,生产生活用水也很方便,是城镇、村落最佳选址所在。风水学上有所谓“吉地不可无水”之说,这些河曲就是吉地。漠阳江干流和那龙河两岸,村落连绵,炊烟袅袅,宛如串珠,沿河摆布。它们既是人口分布轴线,也是最重要经济走廊,与阳江海岸几乎直交,构成T形空间格局,成为阳江大地骨架,也是经济、文化辐射之源、阳江区域发展和布局的黄金地带。

漠阳江三角洲是潮流区,漠阳江一天、一月有两个高潮和低潮,潮差通常在1-1.5米左右,涨潮快而急,退潮也一样。河曲发育,有助于减削潮汐作用。潮差大,农田可利用来自动排灌,节省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有赖于此,漠阳江三角洲成为广东一个著名粮仓。但咸潮也会乘势而上,洪水也会淹没禾稼和村落,故防潮、防洪成为三角洲要务。至迟自明初开始,三角洲即修筑江堤和海堤。建国后,这些江海堤不断得到扩大和加固,成为三角洲万顷良田的忠实卫士。江堤有(双)捷东围、捷西围、中心洲联围、马曹围、长坪联围等,海堤则有埠场围、四周联围、四㙟联围、朝平津联围等。这些水利工程与漠阳江互为表里,有些成为交通线,两旁多植花木,竹篱农舍掩映其中,别具一番野趣。
※page※

漠阳江水流既急,所携带沙石位移距离短,分选性差,磨圆度不够就沉积在河床,故此在河岸两旁阶地,难以见到河床二元结构,即组成物质层次欠清楚。基于同样原因,沉积物颗粒大小不一,由此发育而成土壤,透气性良好,不易板结。加之三角洲沉积厚度大,平均约30米,富含腐殖质等养分,肥力上乘,利于水稻、甘蔗、黄麻、花生等作物生长。入冬仍到处绿野盈盈,马铃薯、番薯、荷兰豆等各种作物长势喜人,令人陶醉。值得注意的是,漠阳江三角洲附近大片良田,近年随着城市建设扩张而作为房地产开发使用,这不仅有悖于国家保护农田政策,也损害了三角洲田园景观,如两阳中学南面大片土地即为石屎森林占据,多少年来这片阡陌纵横、稻花飘香的风光已经不再。

经济重心人文渊薮

当地居民4000年前已劳动、繁衍在三角洲土地上,谱写阳江文化史最早篇章

漠阳江三角洲这样的鱼米之乡,自古以来即吸引五岭内外移民前来定居,休养生息。最早是新石器时代生活在沿海古越族先人,以捕捞水产为生。至今仍在闸坡镇红坎头、海陵岛丹济村刘三沙岗、埠场那贡泰山坪,雅韶赤靓坡等留下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反映当地居民4000年前已劳动、繁衍在三角洲土地上,谱写阳江文化史最早篇章。但主要是宋代以来,漠阳江三角洲才进入大规模开发阶段,江城北山石塔幸存宋代《恩平歌》(时恩平属阳江范围)和《瑞禾》等摩崖石刻,显示三角洲中心江城已有相当发展,北山为官员、文化人常履之地。而宋代从外地迁阳江定居姓氏以陈、林、李、梁、黄、冯等为多。他们族谱所记,宋代落籍于江城、北惯、三山、东平、合山、麻桥等地,以后枝叶散布全县各地,但以三角洲为主要居地。

明代,漠阳江三角洲进入大规模围垦阶段,大片荒坡变成沃壤,百里滩涂化作稻粱。新开基村落多沿河岸摆布,堤坝陂塘等水利工程接踵而起,星罗棋布于漠阳大地。作为三角洲辐射中心的江城镇,筑起砖砌城墙,圩镇也沿江沿海兴起。明末有圩场32处。嘉靖《广东通志•风俗》称阳江“侨寓多江广之人,故其俗渔商而盐,贩弁利而轻禁货,利器用多资他郡,以故无甚贫巨富之家。”渔业、商业、盐业成为当地经济支柱,江浙商人也在阳江侨居,阳江手工业产品供应外地,既无巨富也无贫困之家,一派均平、和谐社会风貌。入清以降,三角洲商品经济进一步高涨,沿海港口商贸兴旺,商舶至琼雷、越南贩运槟榔、椰子,获利数倍。珠江三角洲商人也以江城为基地经营各业。原阳江县圩市从清初26个至清末增长到56个,大部分在三角洲地区,如塘围、麻汕、白沙、雅韶、尖山、白蒲、东平、大澳、闸坡、大八、北惯、那龙、赤坎、合山,以及县城的谷米、咸鱼、猪苗等市场。

鸦片战争以后,阳江也是较早引入西方科技文化的地区之一,在县城兴办起电报、机器辗米、电灯、医院,开通至省港澳海上运输,成为广东南部水陆交通枢纽。如漠阳江司(土朗)村司徒俊波民国初期即在江城建立起发电、机器辗米等产业,是阳江近代工业的一位先驱。

漠阳江三角洲作为阳江经济重心,也是人文渊薮。深受古越人好歌习俗影响,当地人诗歌、楹联和风筝竞赛成风。春节家家贴对联,祈求新一年好意头,书画家每每即席挥毫,书卷之气,不让省城广州。沿海和内河的疍民也有自己娱乐方式,昔日江城有“渔船唱晚”一景,为市民常履之地。

改革开放以来,这块金三角进入跨越发展新阶段。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传统农业正被集约农业取代。大面积种植园(场)成为重要经营方式,不少园场主来自珠江三角洲。而农村城镇化的高潮更一浪高过一浪,大批农民洗脚上田,进入城镇安居乐业,成为新一代市民。伴随政区建置变革,江城已发展为一座中型现代化工商业城市,其繁华景象特别是夜生活之丰富多彩,足让区内外人士留连忘返。即使普通建置镇,也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旧貌换新颜,它们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都很齐全、完备,与城市没有两样。人们倒更欣赏、留恋它的安静、舒适,特别是城乡结合的环境,未经污染的空气,少了大城市的挤拥和喧嚣,使人更贴近、拥抱大自然。虽然阳江的GDP在全省排名并不靠前,但这个指标仅反映经济发展数量,还不能代表一个地区的居民生活是不是幸福,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和谐,未来是不是可持续发展,即是否走向生态文明。要寻找肯定答案的地区,漠阳江三角洲应是一个首选之地。从这个意义来说,寻找这个三角洲,重新认识她的价值、地位和作用,不仅对于当代的阳江人,而且对于我们的下一代,都是非常必要的。(文中小标题系编者所加)

作者介绍

司徒尚纪

广东阳江司(土朗)村人,1943年生,196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经济地理专业,后在部队农场劳动锻炼,当过图书发行员、矿产业务员,地质普查队员,采购员等。1981年、1986年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博士学位。1993年任教授,1994年起任博士生导师。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地理学会副会长。2001年起任广东省政府参事、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广东文史学会副会长等。是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主要研究历史地理、文化地理、城市与区域规划,旁及方志、地名、海洋、民族、民俗等领域。曾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省部级奖励,已出版独著或主编各类著作35部,发表论文400多篇,约共1500万言,是一位多产高产学者和作家。代表作有《海南岛历史上土地开发研究》、《广东文化地理》、《岭南历史人文地理》、《吴尚时》、《广东历史地图集》、《广东政区体系》、《珠江传》、《中国南海海洋文化》、《中国南海海洋国土》、《南中国海海洋文化史》、《中国珠江文化史》(主编之一)、《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广东卷》、《中国南海边疆》、《地理学在广东发展史》等。

Tags:江三角 责任编辑:抹布妹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阳西:绘就一幅幅乡村新画卷 [下一篇]周星驰担任省政协委员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