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阳西:绘就一幅幅乡村新画卷
2013-01-11   来源:洛阳农批网  作者:冬哥殿下   字体:【 】  浏览:31次   评论:0


儒洞镇南洞新村成为我市整村推进扶贫的典范。

核心提示

“双到”扶贫三年来,阳西县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88亿元,42条贫困村村均投入686万元。据统计,2012年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9614元,比帮扶前增长380%;平均每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4.7万元,比帮扶前增长488%。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受帮扶的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目标。

三年来,阳西县委、县政府提出“举全县之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各级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贫困户促膝谈心,共同破解发展难题,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全县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该县贫困村、贫困户面貌明显改善,一幅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以扶贫示范点催生辐射效应

阳西县通过树立扶贫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深入开展。为加强扶贫示范点组织领导,该县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领导挂点制度,县四套班子领导每人挂点一至两条村,县委书记许培业、县长吴红坚多次深入挂点扶贫示范点调研指导,并现场办公、及时解决实际问题。

该县目前建有织镇东村,程村镇平原村、中北村、龙岗村,儒洞镇南洞村,溪头镇那湖村,新圩镇田安村、塘尾村等十多个扶贫示范点。扶贫示范点各有特色,为其它贫困村提供了学习样本和策略启示。

例如,中北村、联甡村和南洞村以“整村推进”模式进行贫困户泥砖危房改造,统一规划建设“幸福安居工程”示范村,解决了困难群众住房难问题。塘尾村和南洞村,利用企业管理理念开展扶贫工作,对实施的增收工程、安居工程、医疗工程、支教助学工程、精神文明建设及培训工程、特殊群体的帮扶工程等采取企业管理网络图的方式控制进度,并在村委大院公示,让村民公开监督,争取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引领农村风尚向善向好。

以发展组合拳摘去穷帽

在扶贫开发中,阳西县形成了一套“输血”+“造血”+“开发式”扶贫组合拳,不仅能提高贫困户的生产自救能力,还挖掘出各地的产业潜力,形成了可持续发展式扶贫,为贫困村和贫困户走上致富路提供了“输血”+“造血”的双重保障机制。

该县实施产业帮扶,因地制宜利用好贫困村传统资源,带动1705户有劳动力贫困户发展特色农业,留下造血项目长效惠农。该县组织8家农业龙头企业和5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挂钩联系到贫困村、贫困户,建立种养基地68个,建设产业示范村3条。如溪头镇那湖村委会成立了那湖惠民五彩薯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湖田牌”商标,发动村民种植五彩薯,形成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收入明显增加。

全县培训贫困农户达5450人,全县共组织招聘会12场,发动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工业园区等15间企业下乡招聘,经非农技培训并外出务工3512人,通过提升贫困户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转移就业本领,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惰性,激发贫困户“我要富”的致富信心。同时,该县实施民生帮扶大改善民生福祉。全县完成改造贫困户危房1180户,建设饮水工程7宗,建设硬底化村道206.4公里,建设农田水利工程85宗,受益农田面积4.1万亩。帮助贫困村60岁以上老人落实了社会养老保险。累计投入助(奖)学金80多万元,资助贫困户子女顺利完成高中、高等学校学业。

以夯实基层组织为扶贫建支点

该县积极募集资金,帮助村集体引进和入股经济项目,为村集体增加了长期、稳定的经济收入。比如,织镇东村在帮扶下建起一间村级农经服务部,添置耕田机、收割机,既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又增加集体经济年收入6万多元。平原村帮扶单位通过引资合股开发碎石场项目,每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0多万元。

加强贫困村“两委”班子建设,健全村民自治制度。该县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结合村“两委”换届,拓宽村干部选人渠道,选能人引乡贤,使基层组织引领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各帮扶单位积极帮助贫困村改善办公条件,大力开展村干部和党员培训教育,村干部和广大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能力不断提升,增强了贫困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号召力和凝聚力,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和谐。同时,不断健全村民自治的各项制度,加强村级组织生活阵地建设,完善“双到”工作宣传栏、帮扶责任人公布栏、村务公开栏、农科园地等宣传阵地。


帮扶单位为程村镇平原村建起文化广场。

扶贫典型

中北村:
特色经济助农增收

阳西县程村镇中北村原有贫困户86户,贫困人口237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仅六千多元。扶贫“双到”工作开展以来,中北村累计投入资金664万元, 201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到12.5万元,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纯收入8217元,脱贫率100%。

中北村扶贫开发工作由市长丘志勇挂点。丘志勇十分关心中北村的发展,多次深入调研,现场解决扶贫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帮扶单位多方筹集资金,投入55.5万元对14户泥砖危房贫困户按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施工的模式,新建了一条和平新村,并投入资金建设水泥村道,完善农田水利设施。

为帮助村民发展生产,扶贫工作队整合该村养殖资源,重点建设了四个种养产业基地。一是养牛基地,现已养牛153头;二是建设温氏养鸡基地,全年出栏肉鸡23万多只;三是建设鱼塘立体养殖基地,每年养肉鹅二万多只,猪500多头,鱼99亩;四是发展农业生产基地,种植辣椒、茄子等经济作物。目前,中北村还通过成立肉鸡专业合作社和各种基地建设,建立起扶贫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养鸡为主的主导产业,带动村民发展特色经济。2010年中北村扶贫开发工作被我市评为先进村,被省里评为“双到”工作插红旗单位。

撰文/杨晏彬 陈永利
摄影/周    辑 陈永利

Tags:阳西 责任编辑:冬哥殿下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广外女生自制漫画简历 3天收数十.. [下一篇]待字闺中的漠阳江三角洲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