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长朱小丹在市委书记魏宏广、市长丘志勇的陪同下,调研阳江海洋经济发展工作。
在2013年市两会召开之际,我们满怀激情地回顾去年全市海洋经济发展成就。来自市海洋与渔业局的一组数据显示:预计2012年全市海洋经济生产总值250亿元,比上年增长24.9%;海洋经济占全市GDP比重从2011年的26.1%跃升至28.4%。
大海的蔚蓝已成为最热门的颜色。对阳江而言,海洋渔业只是蓝色产业中足以引人自豪的一个重要部分。市委六届四次全会提出,把实施蓝色崛起战略作为阳江发挥后发优势的新起点,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新抓手,作为加快幸福追赶的新动力,大力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实现蓝色崛起。
海洋管理
上新水平
市海洋与渔业局为重大用海项目做好服务,确保大镬岛深水网箱用海项目、东平国家中心渔港项目、阳西马村渔港工程、阳江港码头泊位工程项目、阳江世纪青山镍合金项目等项目顺利推进;启动《阳江港西岸区域建设用海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推进广东阳江海洋经济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编制完成《广东省阳江市南鹏岛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实施方案》、《阳江市深水网箱养殖发展规划(2011—2025年)》和《阳江港吉树港区区域建设用海总体规划》;狠抓渔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平安渔业”取得新进展;积极开展渔业柴油补助发放工作,督促阳春、阳西和江城区安居工程建设,开展政策性渔业保险工作。 ※page※
 深水网箱产业园区建成投产。
临港工业异军突起
近年来,阳江市委、市政府依托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阳江港,规划了40平方公里的高新区港口工业园,作为发展临港工业的主战场,引进了嘉吉粮油、广青镍合金、世纪青山镍合金和万事达等一批大项目,初步形成了以有色金属加工、水产品加工等为主的临海工业基地。当前,海陵湾已被列为全省十大重点海域之一,随着“湛茂阳”临港经济圈和粤桂琼海洋经济合作圈交流合作的不断加强,以高新区、阳东县和阳西县三大临港工业基地为重点的海陵湾临海经济带将逐渐形成,阳江将成为全省临海工业发展的重点区域。
滨海旅游方兴未艾
阳江具有得天独厚的滨海旅游资源。近年来,阳江以建设省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市为契机,以海陵岛为龙头,依托“南海I号”、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旅游品牌,引入保利、洲际等知名大企业,大力发展高端旅游精品项目和高级旅游酒店群,全力打造国际休闲旅游度假胜地。全市滨海旅游业快速发展,成为阳江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
能源工业蓄势待发
我市坚持核电、火电、风电、集浪发电等多电并举,大力打造广东新能源基地。国内目前在建的最大核电项目——阳江核电首台机组计划于2013年建成投入商业运营,6台机组将于2017年全部建成,年上网电量450亿千瓦时。经省发改委核准的风电项目共有四个,沿海已建成投产的风电项目装机容量21万千瓦。在海陵岛等沿海开展浪能发电试验,并取得初步成效。“十二五”期间,全市新能源规划装机容量达1800多万千瓦。
海洋文化独具魅力
阳江海洋文化内涵丰富,其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依托“南海Ⅰ号”的影响力,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已成为向世界展示和传承阳江文化的重要窗口。广东海洋历史博物馆落户我市并列为文化强省的十大工程项目。连续举办十届的南海(阳江)开渔节,已逐步成为弘扬海洋与渔业文化、开展渔业交流与合作、推动海洋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平台,被列入我省12个节庆之一。 ※page※
 副市长李孟志到渔政部门检查调研。
“蓝色崛起”
充满希望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和战略重点,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海洋强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打造海洋经济强省。
我市作为全省海洋经济“三区、三圈、三带”发展布局的重要增长极,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良好的港口岸线条件,资源禀赋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一流的。为实现“蓝色崛起”,我市在全省率先谋划海洋产业发展蓝图,与省海洋与渔业局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阳江市海洋经济强市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出台了《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着力建设成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的先行区。
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林子泽表示,“蓝色崛起”是阳江三大发展战略之一,我市将以建设海洋经济强市为目标,大力打造临港工业基地、滨海休闲旅游度假胜地、现代渔业基地、滨海清洁能源基地、海洋文化产业基地、海洋科技产业聚集区和海洋生态示范区。力争到2015年初步建成海洋经济强市,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500亿元,占全市GDP的40%以上,到2020年全面建成海洋经济强市,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力争比2015年翻一番,达到1000亿元。
现代渔业蓬勃发展
阳江海洋渔业基础扎实,是全市最具区域特色和优势的产业之一。2012年,全市预计水产品总产量达109万吨,比上年增长4.3 %,是全省仅有的两个超百万吨的地级市之一,其中海洋捕捞产量37.36万吨,居全省首位,海水养殖产量61.1万吨,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居全省首位。海洋捕捞业生产水平全省领先。60马力以上渔船数量占全省的17 %,现有钢质渔船422艘,功率12万千瓦,发展速度居全省首位。深蓝渔业快速发展。广东中洋远洋渔业有限公司投资建造的6艘远洋渔船已投产,广东中鼎海洋渔业有限公司获农业部批准建造8艘远洋渔船,项目总投资4.4亿元,并完成了远洋渔业基地选址。建成阳江市大镬岛和阳西青洲两个深水网箱产业园区。渔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市已发展渔业类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6家、市级6家,渔业协会11 家,渔民专业合作社46家,拥有省名牌产品8个。阳江已成为广东重要的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全市水产品出口货值5.8亿美元,同比增长16.2%,增速居全省第一。
科技兴海势头迅猛
海洋科技发展和应用迅猛。2011年,市政府与中山大学签订校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集海洋生物技术的研发、教育、培训、试验等多功能于一体大型基地。广东万事达水产股份有限公司引进世界最先进的全自动剥虾生产线,填补了国内机械自动化去虾壳的空白,并与美国夏威夷海洋研究所签署南美白对虾亲本核心技术转让合作备忘录,有望结束我市乃至我国长期依赖进口南美白对虾原种的历史。阳江海纳水产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随着阳江海洋经济特色产业的迅速发展,一批海洋科技企业迅速入驻,海洋科技产业聚集区将加快在阳江形成。
生态建设成绩斐然
阳江高度重视海洋生态保护,现有海洋与水产类型保护区9个,总面积达27216公顷,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走在全省前列。2000年在全省率先开展人工鱼礁试点建设,2006年全面实施人工鱼礁建设议案,现有3座省级生态公益型人工鱼礁区正在建设。在海陵岛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南海放生台,农业部和广东省政府联合在此举办南海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暨广东“休渔放生节”主题活动。同时,大力发展红树林,加强对滨海浴场、入海口水质以及海洋工程的监控,全市近岸海域总体保持一类优良水质。
撰文/ 梁伟星 摄影/梁文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