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市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下放权力配强干部
本报讯(记者/姚寿高)未来5年,全市14个中心镇建成区总面积将超过9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将达到60%。近日,市委、市政府颁发《关于推进中心镇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实施以“权力下放、超收分成、规费提留、干部配强”为主要内容的扩权强镇改革,力争到2017年,把中心镇建设成为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经济繁荣、和谐宜居的县域战略平台。
《意见》反复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近年来,我市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城镇化率达到46.97%,但仍低于全国51.76%、全省66.5%的平均水平,镇区规模偏小、特色不明、实力不强、管理不足等问题仍较为突出。为此,市委、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深入各县(市、区)中心镇,开展为期两个月的专题调研,谋划《意见》的起草工作。市委主要领导带头深入中心镇了解情况,明确要求在“着重解决资金如何筹措、产业如何发展、人口如何集聚问题”上有重大突破,提高政策的“含金量”。经过反复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意见》于本月初正式出台。
改革重点放在扩大管理权限和加大政策支持
《意见》从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高度,明确了推进中心镇建设和改革的总体要求、改革重点、载体方法、主要路径和保障措施,将改革重点放在扩大管理权限和加大政策支持两个方面。在扩大管理权限方面,采取深化扩权强镇、推行综合执法、理顺站所关系、实施干部配强等措施,加快简政强镇事权改革步伐,推动行政执法重心下移,切实扩大中心镇的管理权限。在加大政策支持方面,建立财政超收激励机制,从2013年起,以上年财政收入决算数为基数,中心镇超收部分与县(市、区)分成比例不低于60%,一定五年不变。同时,新增用地指标向中心镇倾斜,优先满足重点项目、大型项目等用地需求。
中心镇建设和改革沿三条路径推进
如何推进中心镇的建设和改革?《意见》提出,以实施规划修编、明确发展定位、设立建设平台为载体,沿三条路径推进。一是人口向镇区集聚。实行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办法,探索企业引进的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和本地紧缺、急需的中高级技工直接申请落户中心镇办法,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宅基地换保障政策。二是产业向园区集中。积极支持、引导、培育各具特色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做大做强中心镇的优势特色产业。三是公共服务向建成区覆盖。完善中心镇建成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配套设施,大力发展生活服务设施,全面提升中心镇的集聚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
实施分类考核也是《意见》的亮点。《意见》提出,将把中心镇发展和改革工作纳入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之内,突出产业、人口、土地的集聚度指标和人均水平,实施分类考核。对特别优秀的中心镇党委书记,予以提拔重用。
■ 链接
14个中心镇
目前,我市有14个中心镇,分别是东城、织篢、平冈、闸坡等4个县城类中心镇,春湾、潭水、合水、合山、东平、北惯、沙扒、儒洞、双捷、岗美等10个其他中心镇。
抓住突破口 推进城镇化
■ 本报评论员
城镇化与工业化一道,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变,也给经济发展提供了持久动力。推进中心镇的发展和改革,是我市实施“双化”带动战略、推进城镇化的重大突破口,是市委、市政府在阳江幸福追赶的关键时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必将对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到2017年,中心镇建成区总面积超过9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60%,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研读加快推进中心镇发展和改革的意见,一幅美好的画卷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要抢抓这一难得历史机遇,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进中心镇的建设和改革上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通过扩权强镇,以点带面,奋力推进阳江城镇化进程。
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城镇化建设该如何推进?我们要本着对历史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结合中心镇区位环境、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搞好中心镇发展顶层规划设计,力求规划高起点、管长远、可持续;要把中心镇与专业镇建设结合起来,加大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力度,培育各具特色的农业大镇、工业强镇、旅游名镇、商贸重镇;要坚持以人为本、立足改善民生,促使进城农民在就业及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市民拥有同等待遇,让更多农民带着希望、带着资本、带着保障、带着尊严进城,成为城镇的建设者和城市发展成果的享有者。
城镇化,让发展更科学,让生活更美好。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牢固树立抓新型城镇化就是抓发展、抓民生的理念,切实把中心镇建设和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和勇气,书写阳江新型城镇化的崭新篇章。我们相信,有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阳江一定能真正建设成为“让本地人自豪、令外地人羡慕”的幸福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