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上洋: 试水家庭农场助力农民增收
2013-06-21   来源:荆门农批网  作者:放开心情   字体:【 】  浏览:34次   评论:0

乡村一些地方丢荒蔓延,阳西滨海小镇却是瓜果蔬菜四季飘香——


上洋镇农民在北运椒地里耕作。

编者按

西瓜、荔枝、尖椒、蔬菜……无论哪个季节,只要你走进阳西县上洋镇,你会为目睹这里充满活力的农村景象而欢欣鼓舞。

如今,在农村种地有出路吗?搞农业能赚钱吗?当农民还有奔头吗?阳西县上洋镇对土地的坚守,在热气腾腾土地上的摸索和实践,也许能给我们带来某些启示。

在阳西县上洋镇,四季飘香的瓜果蔬菜和粮食,使这座滨海小镇总是弥漫着丰收的喜悦气氛:绿皮的西瓜在春天带来温暖的气息,红色的荔枝为夏日添上艳丽的色彩,金黄色的花生展示秋天生命的饱满,青色的北运椒在冬日迎来勃勃的生机。

据上洋镇农业部门统计,全镇耕种面积有4.4万亩、林地面积11.5万亩,其中,去年西瓜种植面积2.5万亩,产值0.75亿元;荔枝种植面积3.1万亩,产值1.7亿元。阳西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姚幸新介绍,得天独厚的气候,勤劳懂技术的耕作农户,使上洋镇寸土寸金,即使偶尔因受天气等原因影响收益相对较差,也几乎无人丢荒。


上洋镇农民参加农业知识培训。

在一些地方丢荒现象蔓延的背景下,为何上洋镇能反其道而行?如何做到既保持土地活力,又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这个以农产品销售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滨海小镇,怎样保持自身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记者前往一探究竟。

“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书记项目”不只是传授农民种养技术,更为农村发展注入源头活水。许多种养能手,主动把以前“不能说的秘密”“秀”出来,结对帮扶农户。

为什么有些地方的土地抛荒呢?上洋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关天时分析:“有些农民因自身条件限制,思想观念和农业技术落后,生产出的产品缺乏竞争力,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

穷则变,变则通。上洋镇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改进农民种植观念和技术。
※page※


西红柿种植基地。

2012年5月,上洋镇推行“带学+支部+基地”工作新模式,在双鱼村试点“书记项目”,重点以双鱼村西瓜种植基地为平台,采取“打造平台、培育典型、结对帮扶”三项措施,带领农户积极投身创业实践。

6月18日,记者来到双鱼村。正是荔枝成熟的季节,烈日下,张西在荔枝林里摘荔枝。他是村委委员,也是村里种果大户。“以前种果种粮都是靠天吃饭,现在我们靠技术吃饭。”张西说,“书记项目”为农户们搭建平台,以技术支持群众致富增收。

村支书李学瑜解释说,这一学习平台的操作方法是:镇党委结合各村的远程教育资源,发挥干部带头作用,定期举办科技培训班和各类农科知识讲座。据统计,去年村里累计开展“领导带学”活动152次,村干部培训班1期,举办相关教育培训28期,培训农村党员干部2500多人次。


荔枝收购点,商贩收购荔枝。

“书记项目”的意义不止于此。“相当于为农村注入了一股活水。农民勤恳,但易安于现状,通过发挥村干部和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干部带头学习技术,在基地实践,效果显而易见。农民从‘要我学技术’变成‘我要学技术’,大大提高了改进技术的积极性。”李学瑜说。

去年,双鱼村以该村的西瓜种植基地为实践点,尝试新技术、新方法。“按照习惯,我们一般在花落刚挂果时再喷农药,但今年初,我们在挂果前三至五天时喷农药,落果率大大降低。”李学瑜说。

在农村,总有些种养能手,种出的农产品品质特别优良,他们的种植技术在以往是“秘密”,试点“书记项目”后,致富能手们主动把以前“不能说的秘密”秀出来,结对帮扶技术能力偏弱的农户。双鱼村村民李认就是书记项目的受惠者,他有12亩地种西瓜,以前由于生产技术落后,赚的钱不多。去年,村支书李学瑜开展结对帮扶,引导李认改良西瓜品种,并改进栽培技术等。如今,李认的西瓜基地每亩收入五六千元,比以前翻了一番。

目前,在双鱼村,共有50名党员和致富能手结对帮扶200多户群众,开展党员创业带富活动,共带富群众150多户,实现每户年纯收入3万元之上。

“上洋镇推行书记项目,培育致富能手,发挥各方面的带头作用,带领群众致富,这种效果可以形象地形容为‘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关天时说。
※page※

“既然是摸索,就应当允许失败”

镇推广站每年与农业合作社合作,对不同的果蔬品种进行试验。通过反复对比、检验,再将适合上洋种植的优良品种向农户推广。

上洋镇在发展农业方面有独到优势。背山,林地面积大,适合大面积发展荔枝等产业;靠海,水资源丰富,土壤中富含腐植酸和钾元素,这些元素对水果外观及糖度等有影响。举个例子,同样品种的西瓜品种“黑美人”,在远离海岸的镇种植,糖度可能只有11至12度,但在上洋种的可达13度。

不过,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上洋镇农业主要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受雨水、台风等自然风险以及价格波动等市场风险的影响较大,农业、农产品、农民抗风险的能力有限。正是这个原因,大多数农户对试用新品种、新技术持观望态度。

“农业发展光靠‘书记’还不行,得有真正的专业人才为农业发展护航。”关天时说,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便起到这种让技术“落地”的作用。

6月18日下午,记者见到镇推广站站长郑健一时,他刚刚结束省农业厅在广州组织的农业技术学习。他介绍说,推广站目前共有6名成员,农艺师、助理农艺师、技术员各2名,成员每年都会不定期参加学习,以便更好地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
※page※

镇里的种养大户张西对此感触颇深,他有20余亩果园。“以前我种的是‘金钟’,后来得知推广站试验‘黑美人’、‘小麒麟’等其他品种,收益不错。所以我也换了种植品种。”张西说,近几年自己都会到镇推广站学习,看看哪些品种更适合种植,能迎合市场,以此降低风险。

郑健一介绍,推广站每年都会与镇上农业合作社合作,对不同的果蔬品种进行试验,如果效益好,再逐步向农户推广。试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品种对比试验,在10余亩地种植不同品种的蔬果;另一种是大田表证试验,在10-15亩地上种植一个品种,通过反复对比、检验,再将适合上洋镇种植的优良品种向农户推广。

“上洋的西瓜虽好,但必须实行轮种技术,即隔年种植,西瓜的品质和产量才上得去,效益更好,所以我们不断探索,还有什么适合上洋冬天种植的蔬菜或水果。”郑健一说,近年来,推广站相继试验冬瓜、马铃薯等作物品种,希望能进一步提高上洋镇农作物的竞争力,逐步改良上洋镇的农业品种布局。

2011年,推广站通过到广州等地学习,并考察市场,最终决定在白石村石海垌创建一个250亩的冬种马铃薯示范点。当年,冬种马铃薯示范点获得丰收。“那一年,也恰逢北方马铃薯大丰收,供大于求,纷纷南下找市场,所以本地马铃薯的收购价从往常的每斤1.3-1.5元急剧降至0.6元-0.7元。”郑健一摇摇头,对此表示非常可惜,也因此,马铃薯的试种甚至没有收回成本。农民们一看收益不好,都不愿跟着种植。

“这是发展农业的必经之路。既然是摸索,就应当允许失败。”郑健一说。他认为,虽然这次马铃薯试种失败,但还可继续尝试,“毕竟那是第一次种植,对市场把握、种植技术都不到位。”

开办家庭农场

发展观光农业

“在上洋镇,经常有一些农户在自家果园附近设摊卖瓜果,游客兴起的时候也可以自己去采摘蔬果,有农家乐的感觉。”

发展农业,上洋镇先行先试。当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007年7月1日开始施行,这里便成立了阳江首个“华龙西瓜荔枝专业合作社”,如今,上洋镇仅在农业方面已成立了7个合作社,无论数量还是人数,均在全市排名靠前。

今年5月22日,阳西县“上洋镇种养家庭农场”在上洋镇上洋村东流岭一带正式挂牌,成为阳西首个家庭农场,目前正在酝酿注册。农场主正是当年率先成立的“华龙西瓜荔枝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姚玉光,农场个人所有,占地420亩。

目前家庭农场在阳江尚处于探索阶段,姚玉光的家庭农场依托上洋镇华龙西瓜荔枝专业合作社,主要发展荔枝产业,目前拥有由县农业部门去年资助的荔枝杀虫机等设备。但这远远不够,姚玉光的想法是,经过几年的努力,将家庭农场建设为拥有现代化机械设备、可以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现代化大农场。

郑健一分析,与合作社相比,家庭农场更为灵活。合作社虽然可以发挥规模优势,但合作社要建设新项目、作出新决策,一般需要超过半数社员同意才能实施,流程和手续繁琐。

相比之下,家庭农场一般是1户以上农户组成,主要是相邻的几户农场,彼此知根知底,决策时效性更高,推行农业的机械化和信息化更容易。郑健一认为,家庭农场作为农业发展的新生事物,在未来一两年内,将会随着管理的逐步成熟、政策扶持的增多不断发展。

与姚玉光一样拥有大型农场的农户在上洋镇有300多户,目前仍然以专业合作社为主。上洋镇副镇长关天时表示,家庭农场尚处于起步阶段,预计利用两年时间观察、验证,如果姚玉光的家庭农场取得成功,镇里将进一步支持、引导更多农户加入,使家庭农场形成一定规模。

关天时对于家庭农场的未来颇为乐观。他认为,家庭农场自主经营,除了可以提高农户的生产积极性,还可以促进旅游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在上洋镇,经常有一些农户在自家果园附近设摊卖瓜果,游客兴起的时候也可以自己去采摘蔬果,有农家乐的感觉。”他说。

上洋镇委书记陈仲需总结说,上洋镇农业发展之所以较为突出,除了勤劳的基因外,更重要的是上洋镇的人都不怕“尝鲜”,勇于探索,乐于学习,敢于实践。未来,镇里将进一步促进农业的基地化、规模化、特色化,使农业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

■记者观察

发展农业需要创新力

有人认为,大幅度提高农村劳动者掌握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是新世纪我国农业跟上时代步伐的希望所在。用技术发展农业,创新发展模式,让不少关注农业发展的人欢欣鼓舞。

然而,传统农业习惯根深蒂固,依靠人力的传统种植习惯一直是主流,先进的农业发展理念在很多地方遇到不小阻力。在上洋,记者惊讶于这座小镇对于农业技术、农业创新的接受能力。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书记项目”、农业技术推广站、合作社、家庭农场……上洋镇紧跟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摸着石头过河,将先进的、创新的事物应用到实践中,不管镇村干部,还是推广站、合作社,甚至农户个人,都乐于在实践中积极创新,在创新中谋求发展,上下一心,借助多种创新手段,使上洋镇的农业逐步品牌化、集约化、规模化。

发展农业也需创新力。借助现代化手段,以及创新的农业发展思路,上洋镇四季瓜果飘香,在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走出一条具有有自己特色的农业发展路子。我们相信,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及时更新农业栽培技术,将使这座农产品专业镇拥有更大的发展平台。

撰文/郭晓琼 陶明霞 张文秀 摄影/李 泮

Tags:上洋 水家庭 农场助 农民增 责任编辑:放开心情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寻常巷陌西朝村 [下一篇]中国佛教代表团向缅甸农民捐赠拖..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