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寻常巷陌西朝村
2013-06-23   来源:铁岭农批网  作者:yang   字体:【 】  浏览:44次   评论:0


蓝天白云飞,碧水映村廓。西朝村里有一份远离喧嚣的安静。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堪自怡乐,不堪持赠君。”这首诗的意境用来形容西朝村的恬适再贴切不过了。

这里是一派朴素自然的古村落,这里是一派不经修饰的老民居,眼前的每一片瓦,每一块砖,都让人追忆浮想……

□ 图/文 肖七

没有亭台楼阁、斗角飞檐,没有别处老建筑常见的镬耳山墙;没有深宅大院、小径香园,更没有历史遗产、文物痕迹,纯是一派朴素自然的古村落,纯是一派不经修饰的老民居。但你感受到的却是一份远离喧嚣的安静,在夏日的午后,她的安静甚至让你连呼吸也要放轻。

这里是三百多岁的阳东合山西朝自然村。村子背山面河,村前开半月形鱼塘,在山环水抱中,六十余座清一色的青砖瓦房排列有序,整齐划一,是典型的岭南古民居建筑群落。几年前曾有一建筑考古专家前来考察,评说该村古民居建筑之大,保存之完好,实为广东省内少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当地资料记载,西朝村始建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村中60多座民房全部为青砖黑瓦,且格局相同,布局一致,均设有前门、后门,每座房屋进深为10.85米。全村共有9条直巷道,2条横巷道,每条直巷道有房屋7座,均为坐南向北(以前门坐向为主),为中国民居里典型的梳式布局。村中直巷道宽1.85米,长77.5米,横巷道宽1.52米,长122.25米,全村建筑占地面积9000多平方米。

建村初期,此处房屋原以泥砖瓦为主材料。由于不堪洪水祸害,1730年,村民开始在村中央建了四座青砖瓦房。可惜四间大屋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还是遭遇特大洪水被毁坏。现在看来除了墙体已弯成弧形之外,却依然保持一种牢固无妨的样子,只是人去屋空,房子荒废,杂草丛生,仅余大门上方一根硕大的石雕门梁坚守着岗位向到访者表述着曾经的气派。值得一提的是,这几间古宅使用的青砖比一般的砖大许多(34.5厘米×13.5厘米×7厘米),据说与合山莲塘古驿站的用砖规格相仿。

如此规模的古村落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仍得以保存原来建筑风貌,得益于当地民众尊崇历史的风气。只因村规民约有规定:凡建现代楼房者要尽量在古村外边空地修建。如今仅有少数老人因为对家园的不舍,依然住在老房子里。徜徉在幽静的长巷,偶尔会遇见两位婆婆坐在巷子里一边聊着家常,一边云淡风轻地做着挑米拣豆的碎活计,直到晚霞映红门前的一湾水塘,真有点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觉。


藤蔓肆无忌惮地从砖缝瓦隙里冒出来,在浸染了老时光的屋檐下,别有一番生气。

历史风云变幻,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有多少华屋广厦被淹没在浩瀚的时间洪流里。而寻常巷陌,百姓人家,却最耐得光阴消磨。在西朝村一个又一个平实的日子里,历史就像劳作一天之后将肩膀上的灰尘掸落一般轻盈。年年岁岁就这样被慢慢打发着,如同村边的那龙河,活水长流。

或许最美的风景总是存在于那些平凡朴素的红尘中,又或许更多的人心中所向往的,还是寻常而质朴的生活。眼前的小巷和陋墙,分明已慢慢成了浸润身心的一些小惊喜。哪怕屋角青苔丛生,哪怕墙头蒿草摇曳,统统都成了无欲无念的闲适,成了心底里一泓平静的碧波。

西朝村周围翠竹繁茂、林木葱郁,一派田园好风光。往村外走去,呼吸一口清爽的空气,舒展一下久伏案台的腰身。原野上随便几枝翠叶、一茎花香,还有荒草疯长的小径,氤氲着的是总也闻不够的清新。

村前正北方有“一棵”高大的榕树(据说也超过了300岁),其树干竟由两树合生而成,当地人因此称之为“夫妻树”,硕大的树干要六人牵手才能合抱,树冠遮蔽了一方天地。“夫妻树”下,那龙河边,尚有古埠头遗址可寻。遥想当年水路发达的时期,人货都从这里周转,数亩浓荫应该是西朝村最为繁华的地方了。以此推断,两棵榕树或是村民建村之始,专为埠头来往民众遮风挡雨而栽种的。
如今,古埠头已消失在历史的转角,就像曾经繁荣的河道运输一样随风远去了。我们还能从哪里买上一张岁月的旧船票去穿越时光的河流呢?

当你真正认识一个古村落,你会发现它带给你的不止清新空气、田园风光,更多的是久远的历史以及说不完的古老故事,眼前的每一片瓦,每一块砖,都让人追忆浮想……

走过寻常巷陌,漫步百姓人家,我大概已倾醉于西朝村的自然时光里去了。特别在这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看着光阴在繁密的叶子中间斑驳跳跃,再一格一格慢慢爬过村子那段古老的矮墙,眼里仿佛映出了轻烟般的往昔在岁月中越走越远的身影,让我忘了盛夏的骄阳,还有世事的纷扰。


陈迹斑斑的墙壁屋角,满是过往的风尘侵蚀和时光流过后的印痕。

西朝村的由来

合山镇西朝村位于合山镇东北部,与那龙镇的佛子底村相邻,座落在红江水库(当地人叫黑湾水库)东岸边,距合山镇区9公里。一条自然村自成一个村委会,现有居民约150户近千人,村民全是钟姓。

据说在过去,村面前即为那龙河河道。以那龙河为背景,村子曾起名为河口村,到了1944年,才改名为西朝村。至于为何改名,村民也讲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认为村子坐东向西,叫西朝村更有道理一些。西朝村坐东朝西,村里的每家房子却是南北朝向,非常符合岭南民居顺应自然的属性。


百年碉楼,雄风犹在。

西朝村的防御系统

清朝末年,兵荒马乱,地方盗匪十分猖獗。聪慧的西朝村民为了防御盗匪,保卫家园,首先在村子两边的大闸、小闸门旁各建一座碉楼(现仅存大闸小碉楼),一旦盗贼来了,就关上闸门,在碉楼里进行抵抗还击,直至打退盗匪的进犯。古村里向外一面均由石砖垒成高墙,每个巷口也都设有挵子眼。敌人一旦凶猛攻破大小闸口,村民可再退进巷道,关门锁挵御贼,整个村庄就成了一个牢固的堡垒。有建筑考古专家考究,此为广东省内首次发现在两面闸头及每条巷口都设置挵子眼锁闸的村落防御设施。

1918年,村民在村子后背山脚中央处建有大碉楼一座,占地面积50平方米,共三层,底层全用一吨重的“方针”(长方形条石)砌成,十分坚固,为西朝村防匪盗避洪水立下不朽功勋。大碉楼的建成,进一步提高了村子的防御能力。可以想象得出,当年村里是何等的固若金汤。碉楼四围设置的枪眼现在还清晰可见,可惜因年代久远,已成只剩四面墙壁的危楼了,很有抢救维修的必要。

编辑手记

留住文化之根保护精神家园

古村落是指在美术、建筑、民俗上有着独特历史文化价值,且有一定历史年限、规模,现在仍活态存在的村落。它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能够真实反映农业文明时代的乡村经济和极富人情味的社会生活,对历史的传承,比文字记载更准确。

专家认为,古村落是中国传统建筑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古城是指一个地区的军事政治中心,古镇是指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中心,而古村是指最基层居民的生活中心。因此,古城建筑往往有着显著的军事特征,古镇建筑多体现贸易之兴衰,而古村则充满着老百姓的生活痕迹。在几千年的集权文化背景下,人们似乎已经习惯“权力和奢华审美”。在保护殿堂大屋的同时,我们其实更应该着眼于寻常巷陌、百姓人家的一砖一瓦,这才是对“平民价值和平民审美”的极大尊重。何况寻常巷陌才是民间文化的真正载体,只有百姓人家才会保留着大量的民族密码。

然而,古村落是极其脆弱和不可再生的,必须对其不容乐观的生存现状加以重视。众多学者人士提出,发展才是最好的保护,并且只有通过激活古村落的自身机能,实现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留住我们的文化之根,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西朝古村落既是文化遗产型村落,也是村民现实生活的社区,可以说是由古代留传至今的一个活的文化整合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文化要素都有其特殊的功能。从地理空间来看,其生态环境、布局规划、建筑设施等,都属于要保护的内容。我认为,只有充分尊重了古村落作为综合性的文化空间,充分尊重其所代表的地域文化特色;只有从依靠外力的推动转变为注重对村民、社区和地方文化等内力的培育,最终营造出“生活气息浓郁,让老百姓悠然地生活在其间”的氛围,这样的保护才算是真正的保护。

保护应首先从研究上开始。是在尊重历史事实与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族谱以及有关文献,实际考察走访当地民众,建立古村落的历史文化档案。只有熟悉和掌握了古村落的历史文化,才能挖掘其文化的内涵。

事关我们的地方文化风度,事关我们地方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们理当倍加珍视这笔宝贵财富,寻找出一个适合西朝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两全之策。

Tags:常巷陌 责任编辑:yang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广东省种禽企业将获4854万元补贴 [下一篇]上洋: 试水家庭农场助力农民增收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