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榄(资料图片)
 甘榄树
余乡子
榄子开花花打花,阿哥榄上妹榄下。 打开围裙等哥榄,等哥榄下再回家。 —— 《采榄歌》
这首流行在我市山区的《采榄歌》,其实是一首双关情歌,说的是收获橄榄的情景。
橄榄,又叫来子、余甘、青子、青果、味谏、忠果、格榄等。在广东,因其“初嚼苦涩,久乃回味而甘”,故俗名甘榄。在阳江则直叫榄子,并按其外皮颜色,分黄榄、黑榄两种。
从广州中山四路秦汉造船工场遗址和广州西汉中期墓葬出土的橄榄来看,广东橄榄种植和制作,至少已有2000多年历史。那么,由此看来阳江橄榄历史也不会少于2000年。清嘉庆《阳江县志·物产》篇中说:“(阳江特产)果有荔枝、龙眼、橘、柚、桃、李、柑、橙、甘蔗、乌梅、橄榄。”。民初《阳江县志·物产》篇写得更加详细:“橄榄,有乌、白二种。野生者,子由(于)树峻,不可梯缘,但刻其根下方寸许,内盐于其中一夕,子皆自落。(苏)东坡诗所谓‘纷纷青子落红盐’是也。树枝节上,多生脂膏,以黏著器物,牢于胶漆。白者以白露后食不病瘧。初嚼苦涩,久乃回味而甘,故名。乌者有雌有雄,雌者而雄花,雄者俗曰榄公,榄公不实。其子先生者下向,后生者上向。以温水泡软,待紫脂浮溢乃可食。取肉捶碎干放,有霜如白盐,谓之榄酱。腌为菹曰榄豉,或曰榄角。色如玫瑰,味颇雋。其仁尤佳。有咏乌榄者曰‘只应人面子与尔共成仁’,盖粤中唯此二果以仁重。”
在这古老的文字中,记载了几个我们现代人已经淡忘了的知识:其一,野生橄榄树由于太高,梯子够不上采果,可在橄榄树根下刻伤方寸许,内放点盐,过一夜,其子皆自落。其二,橄榄树枝节上,有许多树脂,用以黏著器物,胜于胶漆。
我市橄榄产地在大八、塘坪一带。新编《阳江县志·农业》谓:“1956年全县有橄榄树5248棵,以大八、塘坪两镇种植最多。1987年全县有橄榄3600多棵,当年大八镇乌榄产量12.5万公斤,黄榄7.5万公斤。”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关于橄榄药用介绍是:“甘温、无毒”,“消酒毒,解蛤鱼毒”,“开胃下气、生津液”,“能解诸毒”等。岭南湿气重,瘴气大,故百姓都喜欢食榄保健。
在阳江,把黑榄(即《县志》中的“乌榄”)“以温水泡软”,用线在中间界开,脱核后,里面放盐,捏扁。待盐巴溶化后,供下饭送粥,谓之“榄豉”,又叫“榄角”。“榄角蒸鳊鱼”更是阳江名菜。“其仁尤佳”,榄仁是阳江制作月饼馅不可缺少的原料。
然而,日常更多的是把黄榄(即《县志》中的“白榄”)醃制为凉果小食,供茶余饭后,或看戏坐车时打发时光。大八镇就有几家专门制作橄榄的凉果厂。人们习惯把甜的叫“和顺榄”,咸的叫“甘草榄”,辣的叫“辣椒榄”。到现在为止,橄榄凉果仍是国内许多地方特产零售架上的主要商品。更因为它与“揽子”谐音,成为粤地婚礼必备之物,撒在新人床上,祈求早生贵子。新婚夫妇同时咬一粒橄榄,更是民间闹洞房的保留节目。
因为橄榄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至少在清朝之前,便有以卖橄榄为业的人,并形成一种行业。近热播的电视片《七十二家房客》里便有一个以卖“鸡公榄”为活的主角福哥。在乡下,除了小店铺卖橄榄外,还有游乡的杂货郎也用橄榄跟老百姓以物易物收购废品。在城市,当年还有一个风俗:住在高楼大厦内深居简出的少女少妇,一听卖橄榄的过来,便把铜板银元从窗口扔下来:“五分榄子!”楼下卖榄的收到钱,把找赎的零钱和榄子包好一包,“呼”的往上一抛,不偏不倚的正好落在楼上伸出的盆子上。这是卖榄人的一手绝活。
各种沿街叫卖的行业都有他的一套“叫号”,卖橄榄的叫号是用方言有节奏地念出来的,就像北方的“快板”那样:卖白榄,卖白榄,一分纸,买两只;唔好食,随手劈 (丢);食过好食再来寻,食过甜爽跟尾蹢(追)。
街坊大小听见这快板,就知道是卖白榄的来了。日长日久,这几句“叫号”家喻户晓,小孩子玩耍时也经常会作顺口溜念着玩。
广东的粤剧唱腔以梆黄为基调,吸收大量民间歌谣曲艺自成一格。比如“南音”、“龙舟”、“木鱼”、“粤讴”、“咸水歌”等就是民间演唱形式。粤剧到了“薛马争雄”时是黄金时代,各派大胆尝试,甚至把电影歌曲(如《秋水伊人》等)、歌厅流行曲(如《满场飞》等)也融汇进来。马师曾的“乞儿腔”就是从市井乞丐的“叫号”演变过来的。妇孺皆知的“卖白榄”也被粤剧吸收进来。到了著名的粤剧作家冯志芬手里,更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成为粤剧唱腔之一的“白榄”,除了“用白话念快板”使用外,更创造了白榄类的专腔。如两头音乐唱腔中间夹念白榄的有“四时果”、“恨填胸”、“花鼓芙蓉”等;以锣鼓相衬托的有“扑灯蛾”。还有一种是因演《武松杀嫂》时运用得好而成专腔的叫“杀嫂白榄”。它的表现形式是前面两个字,一字一拍,接着入一段锣鼓。后面三拍一顿,若干顿后转为四拍一顿,越念越快,最后一句吊一板收,以表现人物的愤怒激昂情绪。
阳江属粤语地区,这种“白榄”表演形式也就随着粤剧传入阳江地方。更因为阳江本来就有卖白榄的行业和“叫号”,很快也就有了用阳江话表现的快板,这就是“阳江白榄”。
“阳江白榄”的唱词几近山歌,但是更追求仄声结尾,因为仄声干脆,长于表现诙谐。
因为阳江白榄以方言俚语入戏,多以家庭伦理内容为题材,没有语言的隔阂,深受妇孺老幼欢迎。文化艺术部门也利用这种形式把硬梆梆的政策法律条文,以白榄形式宣传出来。白榄作为一种文艺表演形式,经常出现在舞台上,后来也发展成戏剧形式,产生了“阳江白榄剧”。
一粒橄榄,创造了一个经济产业,还有一个文化产业!换句通俗点的话来说,不知多少人在靠橄榄找饭吃!可是从日益减少的橄榄树,我们能从中思考点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