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新浪中国好书榜2013上半年‘十大好书’
2013-08-02   来源:益阳农批网  作者:罗宾   字体:【 】  浏览:53次   评论:0

编者按

近日,由专家评委、网友、新浪读书编辑部共同参评的“新浪中国好书榜2013上半年‘十大好书’”揭晓。

从榜单不难看出,此次评选更多选择了关注个人与时代命运的图书,如《邓小平时代》、《故国人民有所思》、《公天下》等;还有便是将目光投射向通过对普通人生命的记录,不断审视中国现状,发掘触及社会百态和百姓生活的种种作品,如《出梁庄记》、《工厂女孩》、《平如美棠》等图书。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备受关注的名家新作,如韩少功的《日夜书》、余华的《第七天》,以及狂售几百万册的《看见》等等大众喜爱的畅销书并未入榜。

本版今日选取其中部分书籍进行推介。

《古拉格》
一部可怕的人间苦难纪事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可怕的人间苦难纪事,一部关于人类所经历的最疯狂地滥用权力的某个时期的历史,一则道德意义深远的警世明言。在这部受到普遍称赞的著作中,安妮·阿普尔鲍姆第一次对古拉格——一个关押了成百上千万政治犯和刑事犯的集中营——进行了完全纪实性的描述,从它在俄国革命中的起源,到斯大林治下的扩张,再到公开性时代的瓦解,作者深刻地再现了劳改营生活的本质并且将其与俄罗斯苏联的宏观历史联系起来。

■编辑推荐

如果要了解劳改营中原始野蛮的人类生活体验,可以阅读索尔仁尼琴的《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如果要了解这一罪恶的影响范围、来龙去脉及其令人恐怖的变本加厉,必须要阅读这本书。安妮·阿普尔鲍姆的写作既以真实可靠、全面详尽、引人入胜而著称,又不乏勇气、雄心,以及优雅的笔调和严肃的道德感,她以言之凿凿的叙事证明了古拉格这个人间地狱的真实存在。

《古拉格:一部历史》出版之后立即被认为是一部人们期待已久的里程碑式的学术著作,对于任何一个希望了解二十世纪历史的人来说,它都是一本必读书。而且它清晰易懂,周密细致,毫无耸人听闻之意,应当在每个知识分子读者的书架上占有一席之地。
※page※

《故国人民有所思》
反映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内容简介

全书写了上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11位有代表性的、全国一流教授的生存处境。

这11位教授都是当时政治气候的“台风眼里人”。俞平伯、王瑶、傅鹰、周培源、贺麟、马寅初、汤用彤、冯友兰、冯定诸位先生是北京大学的“头面人物”,蔡旭、陈垣两先生则分别任职于北京农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

虽然事隔半个世纪,书中的记述却是全部根据当时官方材料的记录和大量原始档案,去复原出旧日“景观”。它并非“往事如烟”、“流年碎影”一类的个人记忆,而是具有历史化石的意味。因为这11位教授的命运,反映了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缩影了中国教育、中国文化的悲剧,也是中国历史悲剧的一幕。

■编辑推荐

陈徒手,本名陈国华,《北京青年报》副刊编辑,主要从事知识分子专题资料的收集,著作《人有病,天知否——1949年中国文坛纪学》一度推动了国内口述史研究。

各个年龄段的读者,对上个世纪曾经在中国普遍流行“知识分子改造”一说有所耳闻,但具体的经过,怎样从各高校发轫,往往就不得其详了。本书笔法苍凉凝炼,写出11位中国知识分子的不凡境遇。那里面有抱负,也有困窘;有远见卓识,也有淡定超然。历史的复杂激烈尽收笔端,生命的苦涩坚韧流露行间,掩卷令人遐思不已。
※page※

《公天下》
一书读懂中国4000年政治史

■内容简介

《公天下:多中心治理与双主体法权》的核心概念是,“多中心治理”,亦称“制度化分权”。

基本假设是,只有多中心治理,大规模政治体才能兼得稳定与活力;单中心大规模政治体,在霸权铁律作用下,必然陷入专制-扩张相互强化的循环。

推论是,与土地挂钩、首脑世袭的分封制,是中国传统形态的多中心治理,可以释放活力,但都短命。

结论是:只有与地头脱钩,与人头挂钩的多中心治理,才能使大规模政治体,既有统一,也有活力,还长期动态稳定。这样的体制,当代称之为“联邦制民主”。

论证:本书使用双轨论证法,一轨是形式化的演绎论证,证得多中心治理对大规模政治体具有解压功能;另一轨是经验的归纳论证,材料来自中国4000年政治史。经过论证发现,我国祖先具有伟大的政治创造性,一共创造了5种政治体制。保持多中心治理,再现公天下大道,采用选举政治技术,是当下中国最明智的政治选择。

■编辑推荐

作为独立研究者和撰稿人的吴稼祥,是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学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

吴稼祥思考近二十年,历时3年完成此书,用他的话说:“此书,朝成夕死可矣。”一本书只需一个深刻的洞见,便可以打动读者,影响时代,《公天下》所提出的“超大规模国家”等一系列理论,足以为国家转型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page※

《工厂女孩》
另一种生活,另一面中国

■内容简介

在东莞,这个中国最大的制造业基地,数百万女孩从各个乡村奔赴这里,固定在流水线旁,日夜重复着机械的劳动。

在工厂,女孩们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十一个小时。

在流水线上,人是固定的螺丝钉,每个身体应该采取的姿势,都被清晰而准确地规定好。一个简单的动作,一百次地重复,一万次地重复 ,一万次乘以一万次地重复。一切围绕着机器旋转,人成为无意识的附庸。

2011年,为深入理解东莞工厂女孩的生活,诗人丁燕先后在两家电子厂、一家注塑厂打工,经历了200天最真实、最深刻的工厂生活,记录下这些工厂女孩青春、爱情与梦想的萌生与破灭,同时也是对裹挟了无数个体命运的现代工业洪流的一次追问。

■编辑推荐

作为第三届“中国当代十大杰出青年诗人”,70后的丁燕特别关注80后、90后打工女孩的寻梦历程,心疼她们青春、爱情与梦想的萌生与破灭。只有亲历过工厂生活的人,才能写下这样细致、敏感、真实的记录,才能把工厂女孩的艰难、困苦与坚韧写得如此真切诚挚。

这本书再一次证明纪实文学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同时也召唤人们关注底层女性的生存状况——我们都应该感受到,任何生命的重量。
※page※

《平如美棠》
“历经沧桑相濡以沫”永远感人至深

■内容简介

饶老先生87岁时,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妻子美棠去世。那之后有半年时间,他无以排遣,每日睡前醒后,都是难过,只好去他俩曾经去过的地方、结婚的地方,到处坐坐看看,聊以安慰。后来终于决定画下他俩的故事,他觉得死是没有办法的事,但画下来的时候,人还能存在。于是,他一笔一笔,从美棠童年画起……就这样亲手构建和存留下了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记忆,也记录下了中国人最美、最好的精神世界。

■编辑推荐

历经沧桑,相濡以沫的故事永远感人至深,这些平实质朴的文字透着生死相依的人生,普通中国人的故事就这样通过执子之手表现得真真切切。本书向读者还原了一段不被时间改变、不因际遇转移的纯粹爱情,这在当今时代尤其显得珍贵与震撼。饶先生以“绘画”和“拼贴”的方式完成家族史,他的私人记忆不仅记录下有大半个世纪中国家与民族的风风雨雨,更是大历史叙事下的普通人/家庭的个体体验,没有人不为之动容。

此外,非专业的创作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原创性,作者以自己单纯的美学来表达出心目中的完美爱情与家族历史,画作也受到专业人士的肯定,因此图书既是难得的散文作品,也具有较高的艺术收藏价值。

附:上榜十大好书

1、《邓小平时代》 傅高义/著 三联书店
2、《古拉格》 (美)安妮·阿普尔鲍姆 /著 戴大洪 译 新星出版社
3、《出梁庄记》 梁鸿/著 花城出版社
4、《故国人民有所思》 陈徒手/著 三联书店
5、《公天下》 吴稼祥/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6、《北去来辞》 林白/著 北京出版社
7、《工厂女孩》 丁燕/著 外文出版社
8、《金钱不能买什么》 (美)迈克尔 J. 桑德尔/著 邓正来/译 中信出版社
9、《平如美棠》 饶平如/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0、《孤独美食家》 (日)村上龙/著 王蕴洁/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

Tags:国好书 2013 责任编辑:罗宾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暑假亲子游——这个夏季,给孩子.. [下一篇]那些年,我的梦想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