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首家渔船交易服务中心启用,以市场化手段规范交易行为——
■本报记者/许晓峰
昨日,来自阳西沙扒的船东林先生在新成立的阳江市粤海渔船交易服务中心认真登记下自己的交易信息,希望能通过中心找到合适的买家。这是全省首家非营利性渔业公共交易平台,和林先生一样,许多船主对中心投入运作充满期待。
每年涉及交易额数千万元
阳江是广东的渔业大市、捕捞强市,全市共有大小马力的渔船1300多艘。随着渔业经济体制的改革,渔船产权结构进一步多元化,渔船合并流转、买卖交易日益频繁。加上近年来捕捞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渔船更新改造的力度不断加大,每年都有大量的旧渔船出售。据估算,全市目前每年的渔船交易量达500多艘,以平均每艘市价10万元算,交易额保守估计5000万元。而在渔船交易的背后,牵涉着船体拆解、废料回收、指标转让和补贴申领等多项业务,蕴藏着一个更为庞大的产业链条。
但是,一直以来全市并没有集中的交易平台,大量渔船交易行为以民间私下方式进行,大宗交易需要中介的,则通过支付动辄过万元的高额中介费用,增加了船主交易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交易体系发展滞后,导致渔船交易存在买卖假船、假买卖、卖船不卖证、交易不规范和手续繁琐等诸多问题。
船证分离藏安全监管隐患
由于市场缺乏管控、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渔民合法权益不能得到保障,对渔船安全生产管理造成困难。市海洋与渔业局渔政支队有关负责人向记者列举了这样一个事例。2012年8月28日,受台风“布拉万”影响, 2艘中国渔船在韩国济州岛海域遇险,导致5人遇难、有10人失踪。媒体报道,这2艘渔船船身印有“粤江城渔”的字样,但后来据阳江渔政部门查实,渔船是在阳江注册,但船东和船员并非阳江人,原来渔船早年已经由船主转售到江浙一带,但渔船的身份证即“登记证”没有办理交接,船证分离的事实,使原船主也受到一定的责任牵连。
“缺乏市场的监管,有可能你花了大钱买到的却是没有证件的船,给自己留下手尾,对卖家来说,风险同样存在”。该负责人表示,不规范的渔船交易行为,直接影响着渔业安全生产、渔业管理及渔业资源的保护、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渔区社会和谐稳定。
用市场来监管交易行为
据了解,早在去年国家农业部就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渔船交易服务中心或信息平台建设,引导渔民进场交易,规范交易行为,维护交易秩序,公开交易信息,提高服务水平。根据这一原则,国家和省选择阳江作为开展渔船交易服务中心建设的试点。粤海渔船交易服务中心的成立,承载起交易市场体系改革与创新的任务。
中心负责人梁道转介绍说,目前业务范围主要是为渔业船舶单位、渔民提供专业化的渔船交易服务,并开展海事调解、技能培训、劳务服务、船用产品推广等业务,以解决交易不规范、效率低下、交易行为难管控等问题。接下来将在阳西、阳东、江城及海陵岛试验区等县(区)渔港设受理点,渔民和企业提出申请后由各级交易服务中心跟进,直至交易成功和取得有关批准文书。
昨日参加中心挂牌仪式的省渔政总队副总队长刘凯军高度评价我市成立渔船交易服务中心的探索,他认为,用交易市场用监督渔船交易行为,这是阳江渔业部门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体现。他希望中心能够依靠行政管理部门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优势,根据渔民渔船交易需求,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做好渔船交易服务,为探索建立全省的渔业船舶交易市场提供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