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阳西编绘美丽乡村建设新蓝图
2014-10-15   来源:南阳农批网  作者:蓝猫打老师   字体:【 】  浏览:22次   评论:0

40

青山与绿水相依,楼房与白鹭作伴。这是阳西新农村建设中呈现的和谐祥和一景。

“美丽乡村是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升级版。”近日,阳西县县委书记许培业强调,建设美丽乡村,有利于该县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有利于加快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具体举措,对开创阳西新农村建设工作新局面,加快与阳江同步实现在粤东西北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今年,是阳西县新农村建设的第十年,承前启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又一个新的转折点。 新起点、新规划、新高度。阳西县委、县政府再次编绘美丽乡村蓝图,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推进农村产业集聚升级为支撑,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实施富裕乡村工程、宜居乡村工程、文化乡村工程和和谐乡村工程,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兼田园之美、具城市之利、村美民富生态优的美丽乡村,打造省级新农村示范片。

36

奠基础

十年建设奠定深厚基础

新农村建设的十年,是阳西县践行以人为本、推进城镇化的十年。十年间,风云变幻,阳西县蒸蒸日上,成果斐然,为美丽乡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年来,阳西县投入35.2亿元,建设了码头、高标准农田、水利排灌等农村生产设施,加固了全县江海堤围,整村推进(搬迁)新农村8条,建设了村道(巷道)硬底化、休闲公园、文体广场、污水处理等生活设施,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村民文化素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上一个新台阶,为该县建设省级新农村示范片提供了良好的现实基础。

建设经验丰富

2011年,阳西县开展名镇名村示范村以来,投入建设资金1.7亿多元,已经建设完成名镇1个、名村6条、示范村18条,正在建设的有名村4条、示范村12条。其中建设“南珠村”1条、改建卫生院1间、新建车站1间、建设硬底化道路189.2千米、扩建码头3座、水陂25座、涵闸5座、安装自来水管道29.6千米、房屋改造118间,建设文化广场20个、文化楼11座、休闲公园2个、灯光球场12个,停车场1个,垃圾中转站1个,垃圾池176个、垃圾屋3间、污水处理池7个、改造公厕3座等一批生产生活设施。

今年4月,阳西县沙扒镇被省委农办、省农业厅、省住建厅评为我省第一批“广东名镇”、织(篢)镇谷围鸡乸(土朗)村被评为我省第一批“广东名村”。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为该县建设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取得丰富的工作经验。

乡贤鼎力支持

阳西县县委、县政府对新农村建设十分重视,每年召开阳西外出企业家、乡贤座谈会,积极发动他们慷慨解囊,大力支持家乡新农村建设。建设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企业乡贤支持建设现已落实资金达89.84亿元,其中:广东方直集团公司投资85.92亿元,建设方直大泉山海农业休闲项目。阳西县汇景房地产有限公司投资3.8亿元,建设周南温泉原生态乡村旅游渡假区。阳西县鑫茂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0.12亿元,兴建马村新村。上洋镇福湖村乡贤陈专先生,连续3年每年投资1000万元,支持家乡新农村建设。

自然资源优越

示范片建设在阳西县沿海地区,沿海公路贯通全片,有港口码头4个(溪头渔港、河北渔港、马村避风港、鸡乸(土朗)村码头),水陆交通极为方便。示范片拥有海岸线长126.6公里,红树林3万亩,优质海滨沙滩4个(双水沙滩、河北沙滩、南山海沙滩、福湖沙滩),淡、咸水温泉矿各1个(周南淡水温泉、大洲咸水温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多样。

特色产业丰富

示范片拥有丰富的特色产业和著名的农副产品。特色产业有溪头五彩薯生产基地、上洋西瓜生产基地、上洋荔枝生产基地、塘口南药生产基地、溪头对虾养殖基地、上洋对虾养殖基地等特色产业。著名的农副产品有溪头对虾、溪头五彩薯、上洋对虾、上洋海胆、上洋海皮西瓜、上洋洋冠红荔枝等。示范片内有省级龙头企业1个、各种专业合作社63个、省级著名品牌有2个。

建设基础良好

示范片有已建设完成的名村4个(织(篢)镇谷围鸡乸(土朗)村、织(篢)镇石埗村、溪头镇马村、上洋镇上联岭头海村)、示范村7个(塘口镇周南安居新村、塘口镇竹迳村、溪头镇那湖村、溪头镇鹅渚埠村、溪头镇永安村、上洋镇双城村、上洋镇白石村)。计划建设的名村2个(织镇大泉大洲村、上洋镇双城村)、示范村2个(溪头镇双水村、蓝袍村),示范片其他村庄各种生产、生活设施齐全,卫生整洁。

40

青山与绿水相依,楼房与白鹭作伴。这是阳西新农村建设中呈现的和谐祥和一景。

“美丽乡村是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升级版。”近日,阳西县县委书记许培业强调,建设美丽乡村,有利于该县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有利于加快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具体举措,对开创阳西新农村建设工作新局面,加快与阳江同步实现在粤东西北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今年,是阳西县新农村建设的第十年,承前启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又一个新的转折点。 新起点、新规划、新高度。阳西县委、县政府再次编绘美丽乡村蓝图,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推进农村产业集聚升级为支撑,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实施富裕乡村工程、宜居乡村工程、文化乡村工程和和谐乡村工程,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兼田园之美、具城市之利、村美民富生态优的美丽乡村,打造省级新农村示范片。

36

奠基础

十年建设奠定深厚基础

新农村建设的十年,是阳西县践行以人为本、推进城镇化的十年。十年间,风云变幻,阳西县蒸蒸日上,成果斐然,为美丽乡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年来,阳西县投入35.2亿元,建设了码头、高标准农田、水利排灌等农村生产设施,加固了全县江海堤围,整村推进(搬迁)新农村8条,建设了村道(巷道)硬底化、休闲公园、文体广场、污水处理等生活设施,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村民文化素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上一个新台阶,为该县建设省级新农村示范片提供了良好的现实基础。

建设经验丰富

2011年,阳西县开展名镇名村示范村以来,投入建设资金1.7亿多元,已经建设完成名镇1个、名村6条、示范村18条,正在建设的有名村4条、示范村12条。其中建设“南珠村”1条、改建卫生院1间、新建车站1间、建设硬底化道路189.2千米、扩建码头3座、水陂25座、涵闸5座、安装自来水管道29.6千米、房屋改造118间,建设文化广场20个、文化楼11座、休闲公园2个、灯光球场12个,停车场1个,垃圾中转站1个,垃圾池176个、垃圾屋3间、污水处理池7个、改造公厕3座等一批生产生活设施。

今年4月,阳西县沙扒镇被省委农办、省农业厅、省住建厅评为我省第一批“广东名镇”、织(篢)镇谷围鸡乸(土朗)村被评为我省第一批“广东名村”。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为该县建设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取得丰富的工作经验。

乡贤鼎力支持

阳西县县委、县政府对新农村建设十分重视,每年召开阳西外出企业家、乡贤座谈会,积极发动他们慷慨解囊,大力支持家乡新农村建设。建设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企业乡贤支持建设现已落实资金达89.84亿元,其中:广东方直集团公司投资85.92亿元,建设方直大泉山海农业休闲项目。阳西县汇景房地产有限公司投资3.8亿元,建设周南温泉原生态乡村旅游渡假区。阳西县鑫茂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0.12亿元,兴建马村新村。上洋镇福湖村乡贤陈专先生,连续3年每年投资1000万元,支持家乡新农村建设。

自然资源优越

示范片建设在阳西县沿海地区,沿海公路贯通全片,有港口码头4个(溪头渔港、河北渔港、马村避风港、鸡乸(土朗)村码头),水陆交通极为方便。示范片拥有海岸线长126.6公里,红树林3万亩,优质海滨沙滩4个(双水沙滩、河北沙滩、南山海沙滩、福湖沙滩),淡、咸水温泉矿各1个(周南淡水温泉、大洲咸水温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多样。

特色产业丰富

示范片拥有丰富的特色产业和著名的农副产品。特色产业有溪头五彩薯生产基地、上洋西瓜生产基地、上洋荔枝生产基地、塘口南药生产基地、溪头对虾养殖基地、上洋对虾养殖基地等特色产业。著名的农副产品有溪头对虾、溪头五彩薯、上洋对虾、上洋海胆、上洋海皮西瓜、上洋洋冠红荔枝等。示范片内有省级龙头企业1个、各种专业合作社63个、省级著名品牌有2个。

建设基础良好

示范片有已建设完成的名村4个(织(篢)镇谷围鸡乸(土朗)村、织(篢)镇石埗村、溪头镇马村、上洋镇上联岭头海村)、示范村7个(塘口镇周南安居新村、塘口镇竹迳村、溪头镇那湖村、溪头镇鹅渚埠村、溪头镇永安村、上洋镇双城村、上洋镇白石村)。计划建设的名村2个(织镇大泉大洲村、上洋镇双城村)、示范村2个(溪头镇双水村、蓝袍村),示范片其他村庄各种生产、生活设施齐全,卫生整洁。

人文历史厚重

示范片区域有着深厚的人文历史气息,织(篢)镇大洲村“广东省古村落”坐落在示范片上,还有溪头镇白土村“古木井”和上洋镇双鱼城村“双鱼古城”古文物、古建筑。传统文化有传统龙舟、阳西山歌、渔家婚嫁风俗等民俗风情。

经济发展提升

示范片建设在阳西县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村民从事海洋捕捞业、水产养殖业、特色农业生产,经济收入高、群众生活富裕。示范片内人均收入15000元,村民人均收入最高的织(篢)镇谷围鸡乸(土朗)村村民人均收入超10万元。

管理体制健全

示范片农村基层各组织健全,战斗力强,成立了村理事会等村组织实现村内事务的民主管理、自主管理。建立健全了村务管理章程、村规民约、村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等乡村事务管理制度,实现乡村长效管理机制。农村土地进行有序流转,推进农村基本服务均等化和农村政经分离工作等农村改革工作,建立村级便民服务站。社会风气文明、团结和谐,村民民风淳朴,社会稳定,而且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愿望强烈,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筹资筹劳,主动出让个人用地集成公共建设用地,积极配合支持本村新农村建设。

PJPG000032723422

绘蓝图

“连线成片”打造省级新农村示范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阳西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设施完善、整洁卫生、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阳西县根据《中共阳江市委、阳江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美丽乡村的决定》的精神,并结合该县实际情况再绘蓝图,以自然村为主体,采取创建形式,按照“抓点连线成片”的推进方法,致力建设省级新农村示范片。

投资百余亿建五大核心区

阳西县“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总投资101.74亿元,其中:省资金1亿元、县财政配套专项资金0.9亿元、整合财政资金9亿元、社会投资89.84亿元、乡贤捐资0.3亿元、珠海市投入0.3亿元、群众集资0.4亿元。

该示范片建成后,建设有5个核心区(塘口周南温泉养生渡假核心区、织(篢)大洲文化乡村旅游核心区、溪头马村渔业渔港风情核心区、上洋岭头海田园风光核心区、上洋福湖海滨自然生态核心区),建成7个名村(塘口镇周南村委会安居新村,织(篢)镇大泉村委会大洲村、石埗村委会石埗村、谷围村委会鸡乸村,溪头镇马村委会马村村,上洋镇上联村委会岭头海村、福湖村委会福湖村)、74个示范村,辐射周围带动村庄177条。

其中,周南村投入312万元对安居新村进行升级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20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000亩,汇景公司投入500多万元进行温泉项目的征地和铺设管道。大泉村则投资133.5万元建设村办公及文化活动中心综合楼以及配套设施球场、围墙、图书室、宣传文化长廊、场地硬化等,投入资金16.4万元,疏通水渠,方便农田灌溉,并出资40万元与企业合作,经营房产(物业)管理,确保村委会每年纯收入7.2万元,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

同时,示范片拥有淡、咸水温泉旅游度假村各1个(塘口镇周南温泉原生态乡村旅游度假区、织(篢)镇大洲方直大泉山海农业休闲项目),滨海旅游度假村2个(上洋镇河北蓝星半岛度假村、南山海旅游度假村)。届时,示范片将成为村庄整洁美观,特色产业发达,乡村旅游兴旺,经济发展迅速,村民安居乐业的新农村典范。

PJPG000032723382

五大任务全面提升美丽乡村

经济协调发展

建立“生态种养结合、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态发展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使农村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蔬菜、南药、水果、花卉苗木等品牌特色农业,壮大乡村特色经济,形成品牌效应。利用农村特色农业、山海资源和田园景观,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游、民俗文化风情游、滨海观光游等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通过乡村旅游促进特色产业产品的销售,实现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促销特色经济。支持渔民发展外海远洋渔业,发展工厂化养殖、循环水养殖、深水网箱养殖等现代渔业。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依托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塘口周南村温泉原生态乡村旅

塘口镇周南村温泉原生态乡村旅游度假区。

环境生态优美

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从2014年起,阳西县每年整治10%以上的自然村,到2020年,基本完成村庄整治任务。采取“就地消纳为主,集中处理为辅”的处理策略,在提高农村垃圾减量化和综合利用水平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处理)、县处理”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的治理,建立起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到2017年,每个镇建有1个以上垃圾中转或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全覆盖、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一体化,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0%以上。

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村建有三级化粪池公厕或村民家中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90%,村建设有地下排污管网,实现雨污分流。建设生物厌氧池、人工湿地等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率60%以上。实行禽畜分离,建设畜禽圈养屋,实行畜禽圈养,实现人居与畜禽养殖分离。

改善农村水生态环境,强化水质安全监测与管理,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100%。加强村庄绿化美化,按照村庄园林化、庭院花园化、道路林荫化的要求,推进村主要道路、河岸、公共空地、村民庭院绿化美化,村风景林布局合理,村中无严重破、损、残建筑,无乱搭乱建乱堆放杂物现象,村内无污染企业、无破坏生态事件发生,到2017年,村庄绿化覆盖率30%以上。

PJPG000032723402

基础设施完善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城镇与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的对接,加快宽带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电网提压减损改造,实施村内主干道路硬化和公共场所亮化工程,实现村道巷道路面硬底化率100%,通电、通水、通有线电视、通网络、自来水覆盖率90%,村中主要道路安装有路灯、公共活动场所有灯光照明。

加快文体设施建设。村建有文化室、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健身广场、休闲小公园、文化宣传栏,为村民提供阅读、健身、娱乐、休闲活动场所。整合农村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文化惠民项目和资源,打造村级综合服务中心。

织篢大洲村方直大泉平面图

织(篢)镇大洲村方直大泉平面图。

文化保护提升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保护好古村落、古建筑等人文历史遗产,重点保护好织大洲村、程村禾仓村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发掘、弘扬传统音乐、传统剧艺、阳西山歌等乡土传统文化。条件允许的,可设立村文化展示场所,建设村史馆、展览室,宣传展示村文化、生态、产业和地方特色。

加大文化开发,利用古村落、古建筑等人文历史遗产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带动乡村经济发展,通过经济发展反哺人文历史遗产的维护。加强文化保护宣传,建立宣传栏、公开栏、文化墙,开展历史文化保护和文明法治宣传,提高农村文明法治水平,提高村民对历史文化、文物的保护意识。

管理机制健全

通过加强村基层组织建设,成立村理事会等村组织实现村内事务的民主管理、自主管理。建立健全村务管理章程、村规民约、村务公开、卫生保洁等乡村事务管理制度,实现美丽乡村长效管理机制。制订有详细的建设实施方案,有切实可行的整体建设规划和建设项目库。

774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山海兼优的阳西新农村建设后劲十足。

促成效

多管齐下为美丽乡村保驾护航

加强组织领导

阳西县委、县政府成立阳西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为第一副组长、县委副书记为常务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作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和组织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委农办,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全县上下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支持、镇村联动、合力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各镇和相关单位要参照县的做法,建立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及时解决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强化宣传引导

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指导,教育和引导农民群众主动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广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先进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注重宣传打造乡土产业和传统文化优秀品牌,发挥品牌带动效应。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刊物、网络等媒体,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全方位、多形式的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持续营造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

秀美的公园

绿色发展,幸福追赶,建设美丽家园是阳西人民美好的向往与执着的追求。

坚持规划先行

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原则,对村民建设积极性高、基层组织战斗力强、经济基础好、条件成熟的村先行规划建设。村庄规划根据“既有个性亮点、又有区域特色”的规划原则,以村庄布局、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配套等为重点,推进自然村村庄规划编制,力争到2017年村庄规划编制率达65%以上。

结合村原有的基础和自然条件抓规划,坚持人与环境和谐共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注重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古村落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达到保护乡村自然风貌、传承乡土气息和历史文化、培育特色等目标,突出阳西风貌和地域特色,做到既节约实用,又要突出地方特色和人文底蕴。

多方整合资金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采取“五个一点”的方式,多方筹集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一是县财政支持一点,县财政“以奖代补”方式,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竞争奖励;二是村民筹集一点,动员村民积极筹资筹劳,支持本村美丽乡村建设;三是乡贤捐助一点,发动乡贤、外出企业家捐资、捐建,大力支持家乡美丽乡村建设;四是部门资金整合一点,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扶贫“双到”资金、农村文体设施项目、乡村绿化工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等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优先安排于美丽乡村建设;五是企业投入一点,引进、鼓励企业投资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严格督查验收

建立健全动态评估和通报机制,加强对重点工作的专项督查,定期分析研究工作,通报进展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指导各镇切实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加强督促检查工作,该县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要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督促检查力度,不定期督促检查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并进行通报。对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研究协调解决。同时加强项目建设、财政资金安排使用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完善管理制度,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合法合规、资金使用安全高效。

策划/陈里焱 撰文/伍 玲 陶明霞 张文秀 钟连娇 图片由阳西新闻中心提供

Tags:蓝图 责任编辑:蓝猫打老师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走进美丽新农村 邂逅阳东 好风情 [下一篇]农业部:到期的转基因水稻安全证..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