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寻找阳东美丽乡村”系列报道以来,我们走过许多神秘的古村落,观赏过不少绮丽的自然风光,也感受过一些恬静平淡的田园生活。这一期,我们将带大家走进东城大塘村、雅韶平岚村、塘坪西元村,继续去聆听那些美丽乡村的传说,追寻岁月的足迹。

石仑美景


逆水赛龙舟

那龙河旁观日出

东城大塘村美景

东城大塘村
民风淳朴邻里相敬如宾
传说中已有近千年树龄的大榕树下,村民们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过往的村民也时不时加入;头发花白的阿婆搬一张竹椅在家门口坐着,聆听广播;年轻的母亲耐心地喂孩子吃饭,一勺一勺,不紧不慢……当我们来到大塘村时,见到的就是这样一幅安详宁静、其乐融融的画卷。
大事不出镇 小事不出村
大塘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相传在明朝年间,大塘村民的先祖从江门新会迁徙到此处,先祖的另两位兄弟则一支迁往合山,一支去了茂名。如今,大塘村的祠堂里,依然供奉着各位祖先。大塘村的形状颇有意思,整个村子呈扇形,地势以平地为主,村后靠山,村侧是石仑河悠悠而过,村里还有一口面积达13亩的池塘。村民们或整理农具打扫卫生,或闲聊家常读书看报。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旁边经过时,她还十分热情地主动向我们问好,并招呼我们和她一起坐下来听广播。石仑村支书梁迭说,大塘村里从来没什么纠纷,村民之间相处融洽,不会发生争吵。多年来村里流传着一句话“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村子里淳朴团结。不管哪一家发生了什么事,邻居们能帮忙的都会搭把手,丝毫不嫌麻烦。
除了村民的自发组织外,逢年过节时,村干部都会组织群众多关心村里的孤寡老人、孤儿等,并为他们送去油、糖等慰问礼物。
靠近石仑河 龙舟赛闻名
因为靠近石仑河渡口,大塘村一直比较兴旺。正因为此,村里每年都会举行龙舟赛。“一到赛龙舟那天,河边挤得人山人海,队伍从村里一直排到村外。”回忆起每年赛龙舟的盛况,梁迭的兴致逐渐高了起来。
按惯例,大塘村一般会派出四条龙舟参赛,龙舟长度可达几十米,用柚木或梢木建造,龙头高大威猛,舟身油亮乌黑,首尾鳞甲色彩斑斓,长须飘逸,极为威武。每条龙舟上是精心挑选的60名壮丁,既有棹手,也有锣鼓手,棹手负责让船冲锋陷阵,锣鼓手则敲锣打鼓以壮船威。
比赛时,锣鼓手坐龙舟前端,有板有眼敲出雄壮的鼓点,让在场观众也不由自主跟着激动起来。其他队员们则听令而动,争先恐后地奋力挥棹拍浪。一时间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尤为独特的是,阳江龙舟一直都沿袭着“逆水赛舟”的特殊竞赛方式。有人曾评论说阳江的逆水龙舟赛“划的是龙舟,赛的是精神”。每当龙舟竞渡开始时,双龙并排逆水而上,猛龙过江一般的气势,让浪花飞溅,伴随着鼓点声和壮丁的吆喝声,十分精彩。赛到兴致起时,龙舟壮丁们还会放开嗓子唱起一直流传下来的“龙船歌”。
培训好村民 提升竞争力
历史上,大塘村民常常以打渔、务农为生,村里的水产捕捞在远近都小有名气。如今交通方便,村子与县城相距仅2公里,又与不少企业相邻,不少村民都选择走出了田间地头,外出务工谋生。
梁迭介绍,为了提高村民的劳动水平和就业竞争力,村里每年都组织劳动技能培训、上岗培训。在修炼“内功”的同时,村委会也在让村民被更多公司接受方面煞费苦心。“现在我们尝试着和一些企业、工厂签订合作协议,对方承诺与我们长期合作,聘用村民工作。”
2012年至2013年,大塘村被列入阳东县示范村、名村,村里修建好了历史悠久的祠堂、环境良好的文化室,村道硬底化、池塘栏基、绿化等工程也都卓有成效。2014年,村里的排污工程、自来水工程顺利完成,垃圾污水、统一处理,村容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我们现在还在筹备一个大型文化广场。”站在村前篮球场上,梁迭说,这里有近3000平方米的空地,目前还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如果能够建设一个大型的文化广场,那村民平时休闲娱乐就有了更好的去处,大伙的幸福指数也会更高。
大塘自然村简介
石仑村委会大塘自然村位于阳东县东城镇东部,村域面积约200亩,大塘村地势以平地为主,村后靠山,村侧靠近石仑河,一年四季自然环境优美。大塘村有村民80多户,全村总人口约400人。村人均年收入约13000元。作为阳东县示范村,大塘村村民淳朴团结,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
编者按
“寻找阳东美丽乡村”系列报道以来,我们走过许多神秘的古村落,观赏过不少绮丽的自然风光,也感受过一些恬静平淡的田园生活。这一期,我们将带大家走进东城大塘村、雅韶平岚村、塘坪西元村,继续去聆听那些美丽乡村的传说,追寻岁月的足迹。

石仑美景


逆水赛龙舟

那龙河旁观日出

东城大塘村美景

东城大塘村
民风淳朴邻里相敬如宾
传说中已有近千年树龄的大榕树下,村民们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过往的村民也时不时加入;头发花白的阿婆搬一张竹椅在家门口坐着,聆听广播;年轻的母亲耐心地喂孩子吃饭,一勺一勺,不紧不慢……当我们来到大塘村时,见到的就是这样一幅安详宁静、其乐融融的画卷。
大事不出镇 小事不出村
大塘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相传在明朝年间,大塘村民的先祖从江门新会迁徙到此处,先祖的另两位兄弟则一支迁往合山,一支去了茂名。如今,大塘村的祠堂里,依然供奉着各位祖先。大塘村的形状颇有意思,整个村子呈扇形,地势以平地为主,村后靠山,村侧是石仑河悠悠而过,村里还有一口面积达13亩的池塘。村民们或整理农具打扫卫生,或闲聊家常读书看报。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旁边经过时,她还十分热情地主动向我们问好,并招呼我们和她一起坐下来听广播。石仑村支书梁迭说,大塘村里从来没什么纠纷,村民之间相处融洽,不会发生争吵。多年来村里流传着一句话“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村子里淳朴团结。不管哪一家发生了什么事,邻居们能帮忙的都会搭把手,丝毫不嫌麻烦。
除了村民的自发组织外,逢年过节时,村干部都会组织群众多关心村里的孤寡老人、孤儿等,并为他们送去油、糖等慰问礼物。
靠近石仑河 龙舟赛闻名
因为靠近石仑河渡口,大塘村一直比较兴旺。正因为此,村里每年都会举行龙舟赛。“一到赛龙舟那天,河边挤得人山人海,队伍从村里一直排到村外。”回忆起每年赛龙舟的盛况,梁迭的兴致逐渐高了起来。
按惯例,大塘村一般会派出四条龙舟参赛,龙舟长度可达几十米,用柚木或梢木建造,龙头高大威猛,舟身油亮乌黑,首尾鳞甲色彩斑斓,长须飘逸,极为威武。每条龙舟上是精心挑选的60名壮丁,既有棹手,也有锣鼓手,棹手负责让船冲锋陷阵,锣鼓手则敲锣打鼓以壮船威。
比赛时,锣鼓手坐龙舟前端,有板有眼敲出雄壮的鼓点,让在场观众也不由自主跟着激动起来。其他队员们则听令而动,争先恐后地奋力挥棹拍浪。一时间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尤为独特的是,阳江龙舟一直都沿袭着“逆水赛舟”的特殊竞赛方式。有人曾评论说阳江的逆水龙舟赛“划的是龙舟,赛的是精神”。每当龙舟竞渡开始时,双龙并排逆水而上,猛龙过江一般的气势,让浪花飞溅,伴随着鼓点声和壮丁的吆喝声,十分精彩。赛到兴致起时,龙舟壮丁们还会放开嗓子唱起一直流传下来的“龙船歌”。
培训好村民 提升竞争力
历史上,大塘村民常常以打渔、务农为生,村里的水产捕捞在远近都小有名气。如今交通方便,村子与县城相距仅2公里,又与不少企业相邻,不少村民都选择走出了田间地头,外出务工谋生。
梁迭介绍,为了提高村民的劳动水平和就业竞争力,村里每年都组织劳动技能培训、上岗培训。在修炼“内功”的同时,村委会也在让村民被更多公司接受方面煞费苦心。“现在我们尝试着和一些企业、工厂签订合作协议,对方承诺与我们长期合作,聘用村民工作。”
2012年至2013年,大塘村被列入阳东县示范村、名村,村里修建好了历史悠久的祠堂、环境良好的文化室,村道硬底化、池塘栏基、绿化等工程也都卓有成效。2014年,村里的排污工程、自来水工程顺利完成,垃圾污水、统一处理,村容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我们现在还在筹备一个大型文化广场。”站在村前篮球场上,梁迭说,这里有近3000平方米的空地,目前还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如果能够建设一个大型的文化广场,那村民平时休闲娱乐就有了更好的去处,大伙的幸福指数也会更高。
大塘自然村简介
石仑村委会大塘自然村位于阳东县东城镇东部,村域面积约200亩,大塘村地势以平地为主,村后靠山,村侧靠近石仑河,一年四季自然环境优美。大塘村有村民80多户,全村总人口约400人。村人均年收入约13000元。作为阳东县示范村,大塘村村民淳朴团结,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

平岚百子图

雅韶特产尖山蟹

尖山桥晨曦

雅韶平岚村
平地成林廿六代 岚山青彩美名扬
诗曰:镇居宋代平岚乡,七百余年枝叶长;平地成林廿六代,岚山青彩美名扬。这里曾是科举士人之地,有一块清代恩科进士石碑留在村中;这里是阳江县委的旧址,有着一段令平岚人骄傲的革命历史。如今,它是关于阳江解放战争的党史教育基地之一。这条位于雅韶镇西北面的村子叫平岚村。近年来,他们找准了发展的“金钥匙”,发展水产养殖基地,带头兴修水利改造500亩荒田,改善村场的基础设施。全村有105名党员,968户村民踏上奔康致富的征程,几年时间下来,平岚村旧貌换了新颜。
进士旗杆夹显往昔荣耀
据《平岚村志》记载:平岚古称越僻之地,相传隋唐时代,已有少数先民居住过,宋朝期间,中原人亦有迁来者。以后,从明清时期,历代地理先生,林权锋同其师友许衍猷下山访问地造村。林权锋将越地推崇为平岚,意为万家灯火的名村。古人有诗歌美谈,世代流传不息,平岚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村民们说,平岚在明清时期出了很多科举士人:林国舍是平岚村林氏开基祖先,相传在宋朝时期,例赠修职郎、文林郎、奉直大夫、加赠大夫。宋朝钦赐吏部尚书、恩州刺史。林国耀是明朝恩贡生,林广达是明朝儒林郎,林接云是明朝嘉靖甲子举人……此后平岚人积极发展教育事业。
今年,阳东县雅韶镇平岚村委会对林氏祖祠进行了第三次修缮, 我们在修缮的祖祠门前发现了三块石碑。平岚村党总支书记林进娜介绍,这三块石碑就是几十年前被遗弃的清代恩科进士林瑶光的旗杆夹石碑,现在只剩两副半残缺的旗杆夹。上面的字清晰可见:“光绪二十年甲午 恩科中式第八十七名进士 钦点营用守备 裔孙瑶光恭立”。
村民介绍,去年底平岚村决定对祖祠进行第三次修缮时,村中一位90多岁的老人林进明告诉大家,几十年前他曾和十多名村民将石碑抬到了田里。于是,村民们循指导在下塱垌围沟函的水田里,找到这些石碑,值得庆幸的是,石碑上的文字完好无损。记者查阅资料得知,在古代,为表彰族人考取功名,都会在祠堂竖起旗杆夹,以此光宗耀祖。
福祥社里难忘峥嵘岁月
为了寻觅曾经的阳江县委旧址,我们一行人走村串巷来到福祥社的巷道里。在远处一个并不起眼的角落里有一处正在翻修的房子,虽然有点破旧,但在房子门口,我们发现了一块石碑,碑上刻着“中共阳江县委旧址”几个清晰有力的大字。显然,这里有一段令平岚人骄傲的革命历史。
听村干部介绍,中共阳江县委旧址(1940年3月至1940年7月)位于雅韶镇平岚村的福祥社6巷16号。这是一座看似普通的民房,泥砖木结构,面积120平方米。1940年,中共两阳工委撤销,分别成立阳江县委和阳春县分委。当时,中共阳江县委书记由张靖宇兼任,许式邦担任县委组织部长,林良荣则担任县委宣传部长。1940年3月,随着国民党反共形势的变化,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到农村,中共阳江县委的领导机关由江城上元春迁到平岚村。
中共阳江县委在平岚期间坚决执行上级指示,积蓄力量,长期埋伏,以待战机,要求党员职业化、社会化、群众化,深入农村据点,张靖宇则以商人身份掩护开展工作。安排许式邦到平岚小学任教,以便进行领导工作,安排何瑞廷、陆荣湘、陈佩瑜、曾素伟、陈修剑、周羡芳等到平岚小学和笏朝党支部开展农村工作。在革命斗争转入低潮的时候,阳江地方党组织根据中共中区特委批示,转入更加秘密和隐蔽状态。同年7月,县委机关由平岚村转移到丹载村果子园。
这些峥嵘岁月的革命史,让如今的平岚人难以忘怀。在平岚村委会的林氏祖祠修起了一个党史教育基地。步入该基地,发现墙壁尽是图文并茂的革命历史。“中共阳江县委平岚旧址简介”、“解放战争时期的平岚村党支部”等文章详细展示了平岚革命史。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社会动荡、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民不聊生。然而有许多革命志士为人民甘洒热血,视死而归……”写在廉政篇章里的一篇篇革命回忆录,记录了战争年代中的革命同志的典型事迹。
干群好齐心 平岚换新颜
谈到村中的发展,村民们深有感触。虽然平岚村的总面积只有6平方公里,却水患连连。多年前,附近工厂的废弃水和城市排放的生活污水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后经村干部多次实地踏查,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并与村民一起修筑挡水大坝,挖掘排水沟渠,据统计,现已修筑灌溉水渠4.5公里,修机耕路18000米。如今,村中昔日的荒田变成了平整的稻田,近500亩的稻田年收入比以前增加了10多万元。
以前平岚村没有路灯,道路状况较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沟沟坎坎较多,群众出行相当不便。为解决这个难题,村委会投入30多万元安装路灯,基本实现村庄街巷路灯全覆盖,后又投入了36万元建设一座集宣传长廊、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化广场。目前,道路、路灯、垃圾池、数字电视等基础配套设施应有尽有。为了进一步改善村场基础设施建设,村干部还牵线搭桥,发动外出企业家等爱心人士出资投入村的建设。2012至 2013年,该村外出企业家及本村群众自发出资500多万元,建成以阳江县委旧址为中心的群众活动场所。当然,最让村民们欣慰的还是平岚小学改造后的变化,经过筹资兴建,以前破旧不堪的学校如今改头换面。村容村貌的变化,更加坚定了平岚村村民的信心。
此外,近些年,平岚村还找准了发展的“金钥匙”,他们利用好自身资源优势,做好“海”文章和“农”文章。平岚村有大量沿海滩涂,村干部带领群众将其建成了水产养殖基地。为了提高养殖户的技术水平,平岚通过领导带学网络平台学习最新技术。同时,积极牵针引线,帮助养殖大户聘请专家教授作技术顾问,提高养殖业的技术含量。目前,全村咸淡水养殖面积达1900亩,是雅韶镇面积最大的“尖山蟹”养殖基地。平岚村还充分发挥本村毗邻市区、县城的区位优势,积极引导和帮助群众建设 “米袋子”和“菜篮子”工程,推广良种良法,发展近郊型田园农业。
平岚村简介
平岚村位于雅韶镇的西北面,全村总面积6平方公里。辖6条自然村,户籍人口3600人,以种养业和外出务工为主,著名水产品“尖山蟹”出于该村。村子风光旖旎,那龙河环绕村前,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目前,该村年集体收入20多万元,年人均收入12000多元。该村的福祥社6巷16号曾为阳江县委旧址(1940年3月至1940年7月),现在村里修建了一个党史教育基地,记录着我党早期在平岚村的革命斗争历史等。


香蕉大量上市

山泉鹅膘肥体壮


塘坪西元村
荔枝成熟时 红云几万重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的诗句早已脍炙人口。9月底,穿行在西元村5000多亩双肩玉荷包荔枝树之间,虽未能亲眼目睹,但光凭想象,我们也可以感受到6月荔枝成熟时,那一番“红云几万重”的景象。
古村历经700余年沧桑
汽车沿着弯弯曲曲的道路前进,穿过一片又一片小树林到达西元村,一路上颇有曲径通幽之感。村口一排龙眼树下,几位村民正在午后闲聊家常,看见我们一副风尘仆仆的模样,立刻起身热情招呼我们坐下休息。
在村民陈国伟的陪同下,我们走在村中四处参观,村子虽不大,但规划得当,随处可见荔枝树。一排排房屋十分整齐。凑近墙壁一看,居然是由石头和水泥砌筑而成,独特的工艺让人惊叹不已。见此情景,一旁的陈国伟给我们介绍起了西元村的历史。
陈国伟说,古西元村并不在这里,而是位于村子附近一片竹林。约七百多年前,一位陈姓先祖创建古西元村,此后勤劳善良的西元村民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了一代又一代。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古西元村搬迁到此处,并通过统一规划,用石头和水泥建起了住宅。“当年建房子的石头都是从山上运来的。”陈国伟告诉我们,修建新村时,村民们就地取材,从山上运来岩石作为建筑材料,这样建出来的房子既美观、又坚固。同时因为规划合理,村里的巷道十分宽阔,四十年后的今天依然能够满足村民日常需求。
几百年来,村里出了不少名人,也流传下来不少故事,其中最为村民所津津乐道的还是陈振的奇闻轶事。相传,清朝年间,村里出了个叫陈振的财主。当时牲畜瘟疫盛行,但感染了瘟疫的牲畜被陈振购买下后,他只需轻轻拍打并安抚,牲畜们就立刻痊愈了,一时间传为美谈。
小小荔枝树变身“发财树”
“你们来的不巧啊,要是6月份来,就可以尽情吃荔枝了。”说起村里的5000多亩荔枝,西元村村长陈定华立刻来了精神。他介绍说,刚搬迁过来时,村里就开始种植荔枝,但1972年时种植面积仅有10多亩。这之后,村子两边的公路逐渐修好,塘坪镇政府又大力号召村民种荔枝,并主动为他们提供优质荔枝树苗。西元村荔枝种植从此开始飞速发展,从70年代的几百亩,到80年代的上千亩,最终在近五年间达到5000多亩。
“这5000多亩荔枝主要是双肩玉荷包。”北甘行政村村支书许大放告诉我们,双肩玉荷包的特征是果实大且果形圆正、双肩微微隆起,颜色上呈鲜红、间或带有少许绿色或黄色,果肉厚且肉质坚实,果肉看起来晶莹剔透、味道清甜爽脆。西元村每年的双肩玉荷包产量可达50万斤,收获时5000多亩荔枝称得上“红云几万重”。村民销售荔枝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自行运往人流密集处零售,二是等待外地老板过来直接收购。“每年都会有十几个老板来收购荔枝,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山西、云南、湖北的都有。”
西元村村长陈定华告诉我们,这里的荔枝能从10多亩发展到5000多亩,除了政府的大力推广扶持外,还得益于西元村得天独厚的条件。“种荔枝需要红泥土,我们村里有不少这样的土地。另外我们这里水源也很充足,从郑峰岭流下了很多条山泉,完全能够满足荔枝的灌溉要求。”陈定华说,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种植历史,让村子在小小的荔枝上做出了大文章。
“除了我们自己后天种植的荔枝树,村里还有三棵荔枝树从建村起就在了,老辈人都说那树年龄得有上千岁了。”跟随着陈定华,我们来到了荔枝树林深处,穿过一片又一片荔枝林后,终于见到了三棵近千年树龄的“荔枝王”:树枝如同虬龙一般向四周展开,树干需数人合抱,巨大的树冠在地上投下阴影。“荔枝树不比其他树,长得很慢的,像这么大的非常少见。”陈定华说,每棵“荔枝王”年均可产约3000斤。
勤劳致富打造生态乡村
从事农业生产之余,村民也常常参与休闲娱乐活动。最热闹的莫过于每年春节时,从除夕到大年初六,大家齐聚北甘村委会,共同庆祝。“白天和晚上都有各种文娱活动供我们选择,大家一般比较喜欢打篮球、下象棋、拔河和顶杆这几项。从除夕到初六,村里人都可以这样热热闹闹在一起过节。”陈定华为我们一一道来。
同时,村民们也并未止步于目前的发展状况,除5000多亩荔枝外,西元村还种植了20多亩龙眼和10多亩菠萝蜜。陈定华告诉我们,早在2001年,村里就有人承包了郑峰岭上约800亩土地,用于种植松树、桉树等。2008年,村里完成村道硬底化建设;2012年,村里又安装了路灯;2013年,村民重新修缮了村里的巷道。“现在村里还有两个垃圾处理池,集中投放处理垃圾。总体上来说日子越过越好,很多人都建了房或者买了房。”陈定华指着面前的一片龙眼树说,村里的下一步计划,就是把这块空地利用起来。“建一个文化广场,配备一些篮球架这样的体育设备,让村里人不出村就能锻炼。”
西元村简介
西元村位于塘坪镇北甘村最南边,距镇区6公里,距市区13公里。村场面积15亩,住户50户,人口约230人。该自然村有水田160亩,旱地200亩,山地780亩,村民主要种植水稻、荔枝和龙眼为生。西元村整村整齐划一,巷道笔直通畅。屋前果树成片,村侧农田葱茏,村民安居乐业。
总策划/曾超群 统筹/吴翠翠 撰文/岳峥雪 石宁钰 摄影/钟盛 陈其深 冯果 成伯伟 制图/沙佩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