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委书记魏宏广在阳春市“挂扶村”了解贫困户情况。

市长丘志勇在江城区麻演村调研美丽乡村建设情况。
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建设美丽和谐新农村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左右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去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目标,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推进农村改革建设,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各项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基础支撑。2014年,全市农业增产增收,农产品供给稳定,其中,粮食生产实现“六连增”,去年我市粮食总产量74.45万吨,同比增加4.62万吨,蔬菜、水果、南药等经济作物也实现稳定增长,畜牧产品供应充裕,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

市委书记魏宏广在阳春市“挂扶村”了解贫困户情况。

市长丘志勇在江城区麻演村调研美丽乡村建设情况。
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建设美丽和谐新农村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左右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去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目标,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推进农村改革建设,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各项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基础支撑。2014年,全市农业增产增收,农产品供给稳定,其中,粮食生产实现“六连增”,去年我市粮食总产量74.45万吨,同比增加4.62万吨,蔬菜、水果、南药等经济作物也实现稳定增长,畜牧产品供应充裕,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

香蕉苗培育大棚。
亮点1 加快农业产业化增强发展后劲
农业要实现快速发展,产业化很关键。而要推动产业化,农业龙头企业是重点。基于此,各级政府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修改完善了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认定和监测办法。目前全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已经发展到81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3家。全市各级农业部门还加大农民合作社的培育发展力度,把促数量为主向数量提质量转变,做大合作社堆头,去年我市新增各类农民合作社188家,到目前为止,全市合作社达1217家。
在农产品深加工上,结合各地资源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支持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或加工设备及社会化服务设施建设;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尤其是市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业。目前我市农业龙头企业中,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6家,其中阳江市羽威家禽综合开发生产示范基地被农业部评定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
各级农业部门还不断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通过引导和扶持企业加快科技创新、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并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如广东羽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发展中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从饲料生产到养殖及屠宰、加工、销售,把鹅鸭整条产业链做活做大,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广东丰多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优质蔬果的种植示范,到发动农民种植、技术指导,再到收购销售农产品,形成了完整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使农业效益大大提高。
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上,农业部门制定了《阳江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规划(2013-2015年)》,开展“一镇一园区”创建活动,抓好了市级现代农业园区的认定工作,加大资金扶持,优化配套服务,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阳东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在稳步顺利推进。全市共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65个,其中种植型园区32个、畜禽产品养殖型园区9个、水产品养殖型园区6个、农产品加工型园区5个、休闲娱乐型园区5个、综合型园区8个。

黄鬃鹅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
亮点2 建设美丽乡村提高农村居民幸福感
2014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美丽乡村的决定》,吹响了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美丽乡村的号角。全市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启动2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2015年至2017年,全市每年择优选择创建100个美丽乡村,其中市重点扶持建设50个美丽乡村。到2017年,全市创建320个美丽乡村,到2020年,力争全市10%以上的自然村达到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各县(市、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制订了本地区的实施意见,选定了2014年建设的20条美丽乡村示范村和2015年建设的100条村庄,同时在建设资金、村庄规划等方面也全力抓好落实。目前,2014年全市2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各项建设工作扎实开展,高新区周南村、蟹地村、海陵区新屋村、阳东区牛根村、阳春市长田村等一批村庄建设取得初步成效。2015年100个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也已全面铺开。
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竞争遴选,我市确定阳东区为我市2014年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承担县(区)。该区成立了推进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迅速编制美丽乡村建设宣传版图以及宣传手册,全面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知度,充分调动乡贤支持家乡建设的积极性。该区还深入调研摸底,充分挖掘各村的资源条件,集中力量进行环境整治,建立卫生保洁员队伍,健全卫生保洁和垃圾处理制度,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目前,阳东区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的省级专项补助资金1亿元已到位,累计完成投入资金979.7万元,已完成项目73项。

机械化收割。
亮点3 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扎实推进
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在帮扶单位、驻村干部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到2014年底止,全市重点帮扶村累计开展村级帮扶项目2334个、贫困户帮扶项目57744个,累计投入帮扶资金6.85亿元。
全市各级各有关单位通过实施产业扶贫、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等帮扶措施,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纯收入明显提高,2014年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超过7000元,增幅高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
珠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口帮扶工作,选派了扶持能力强的帮扶单位和一批优秀干部到我市开展帮扶工作,党政主要领导多次深入贫困村、贫困户考察调研,制定了一系列对口帮扶政策。珠海市财政安排专项帮扶资金2000万元,整合其它帮扶资金428.57万元,参股合作新建阳春市自来水厂作为珠海市帮扶34条重点村集体经济项目,解决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增收难问题。同时我市紧紧抓住珠海市对口帮扶的契机,结合两地优势,在产业园区建设、人力资源和产业对接等方面进行良好合作,特别是与珠海市在粮油蔬菜肉类、绿化苗木、劳动力转移和旅游等“四大产业”对接方面成效显著。
企业参与,产业带动。产业扶贫是我市新一轮扶贫开发的又一着力点。两年来,全市共组织和引入农业龙头企业46家,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 185家,建立了订单收购种养项目83个、企业租地经营项目50个、种养大户租地经营项目70个及农户产业化经营项目80个,带动农户14263户,其中带动贫困户3789户。
加强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帮扶村落后面貌得到显著改变。到2014年底累计,全市重点帮扶村已建设硬底化道路383公里,兴建农田三面光水渠390公里和机耕路47公里,已动工兴建的饮水工程37项、受益农户10193户。
备受关注的安居工程进展顺利。2014重点帮扶村内完成2300户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任务。我市提前一年完成2011—2015年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任务,此外,一批整村推进“幸福安居”示范村已进入紧张施工。

美丽那洋村。
亮点4 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高知名度
产业发展需要品牌,农业也不例外。去年以来,全市大力实施农业名牌带动战略,打造了一批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农业品牌产品。2014年有广东丰多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广东永昊食品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的菜心、一夜埕咸鱼等7个产品获得省名牌产品称号;广东羽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阳江黄鬃鹅”、“鲜(冻)鸭肉”,广东顺欣海洋渔业有限公司的“罗非鱼片”等3个产品进入省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50强。
创品牌非一日之功。我市各级农业部门不断创新思路,明确目标,精心策划,着力打造,把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同时各级农口部门切实把宣传推介工作作为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的重要载体,结合农业科技下乡等活动,大力宣传名牌政策、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名牌信息,鼓励企业注册商标、做好各种质量认证,增强了企业的名牌意识;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举办的展览会、订货会、交易会、推介会等活动,既促进了农业的交流合作,拓宽了产品的流通渠道,又提高了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

亮点5 标准化生产与监管并举保障农产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民生问题,更是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加强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体系建设,市县农业部门设立了专门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其中县级的阳春市、阳东县、阳西县和江城区在农业局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办公室,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相关工作。全市43个乡镇(街道办)农技站增加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职能,负责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和相关知识法规等的宣传、指导工作。去年,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中,有5个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配置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的基础设备,初步具备了检测能力。大力推广先进农技和农艺相结合,全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去年全市新增蔬果类国家级园艺标准园2个,新增畜牧类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1家,目前,全市蔬果类国家级园艺标准园共12个,畜牧类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10家。加强质量认证工作,2014年底止,我市农产品质量认证和我市已通过认证并在有效期内的“三品”数量为无公害农产品8个,绿色食品17个,有机产品3个,全市获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认证产品达6个,有效期内“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达34个。加强农业执法,对农业投入品进行有效监管,农产品生产中常见的甲胺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等多种剧毒、高毒农药已在我市农产品生产中绝迹。注重源头监管,定期对生产环节农产品进行例行抽查检测,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已由三年前的90%左右,提高到目前的96%左右。2014年省农业厅组织对我市种植业产品两次平均抽检合格率达到98.75%,高出全省95.5%的平均水平,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 撰文/钟保迁 朱敏记 赵慧
■ 摄影/李向东 梁文栋 市农业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