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新春走基层 田头听承包户细侃“种粮经”
2015-03-14   来源:赤峰农批网  作者:wiwixin   字体:【 】  浏览:44次   评论:0

PJPG000045645642

北惯台丹村,何南孙早播的旱田已经长出禾苗。谭文强 摄

趁着绵绵春雨,阳东北惯台丹村村民何南孙早早在旱田播种——

■ 本报记者/赵 慧

通讯员/何业锦

“200亩田,一年种两造水稻,年产量约30万斤,去年平均每斤的出售价为1.5元,扣除各类成本后,一年能赚近20万元。”元宵节当天上午,站在细雨冲洗下有些泥泞的田头,阳东区北惯镇台丹村村民何南孙望着眼前60多亩刚播种的稻田,扳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算自家的种粮账,脸上乐开了花。

虽说春播还未正式铺开,但脑子里满是“种田经”的何南孙春节一过,就早早在60多亩的旱田播种了。“这块田没什么水,只能旱播,早点播下等到有水源灌溉时才能长得快。”望着眼前绿油油一片的稻苗,何南孙感慨道:“虽说旱播对于水稻生长并非良策,但也只能根据田的情况差别对待了。”望着另一头尚未播种的100多亩田,何南孙告诉我们,他已从区农业局买来了良种,待天气晴好时再播种育秧,3月底插秧。

何南孙可是村里的能人。从1980年分田以来,35年间,村里一拨又一拨人选择离开土地外出打工,他始终坚守着,从最初自家分到的3亩田种起,到如今从许多农户手中租来的200亩田,从开始的躬身自耕“面朝黄土背朝天”,到如今播种、收割的全程机械化,他的生活日渐富足。

何南孙租地稿规模化种植得从2006年说起,当时他试水租了六七十亩田。“那几年,村民纷纷外出打工,不少农田被闲置,自家有个手扶拖拉机,便有了将这些农田租来多种点的想法。”何南孙回忆。

一些外出打工的村民主动将闲置的田租给老何,可以获得一定的租金,而何南孙也从中尝到了规模化种植水稻的甜头,家里逐渐添置了播种机、收割机、烘干机等。“早稻一般是3月底下秧、7月底收割,125天生长期;晚稻8月初下秧、11月底收割,118天生长期。”说起这些农田日历,他聊得头头是道。

为了发展村里的种植业,何南孙还联合其他种植大户成立了农耕机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农户+企业”的模式保障销路,如今合作社的水稻种植面积逾1000亩。何南孙说,由于合作社种植面积大,去年的早稻都是由中央粮库直接来收购,而晚稻也会被周边村民早早定购,销路很好。何南孙说,如今全程机械化,除施肥和杀虫需要请人外,200亩田主要是自己和女婿两个人在耕种。

何南孙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都早已离开了土地,成了城里人。“这么多年,你有没有想过离开土地,像别人那样外出发展?”面对记者的问题,何南孙说,近年来国家对“三农”扶持力度大,让农民心里更有盼头,自己打算坚持种下去。

细雨仍在继续,沿着田埂行走,望着眼前充满绿意的土地,何南孙脸上总有说不出的自豪。“看,山的那边还有一片土地,也是我租种的。”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们的视线穿过蒙蒙细雨,看向他即将耕耘的稻田。他说,希望将来可以再租种大片连片的农田,收获时,稻香四溢。

Tags:田头听 包户细 责任编辑:wiwixin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多措并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下一篇]我省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进入法制化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