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年帮扶,塘坪镇上村村贫困户脱贫,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 本报记者/陶明霞
通讯员/苏志忠
暖春时节,阳东区塘坪镇上村村处处是春耕的火热场景。一排排漂亮的民居,一条条蜿蜒的山村公路,老人在村边文化广场悠闲地散步……一幅美丽农村的新画卷令人羡慕不已。
2013年以来,市委组织部、市委老干局、市委党校、市卫生计生局和市人民医院等5家单位挂钩帮扶上村村,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黎泽林多次率队深入上村村,调研扶贫工作。在扶贫单位的大力帮扶下,上村村面貌焕然一新,村中绿了、亮了、美了,村民致富路宽了,收入多了。昔日的穷乡村,正在一天天演绎着美丽乡村的“蝶变”。
基建先行道路平了水渠通了
“以前出村的路都是坑坑洼洼,一大早出门卖菜,到了市场上,要么瓜碰破了,要么菜挤烂了,很难卖个好价钱。”村民范成感慨,现在路修好了,做什么事都方便了。据驻村干部李宗福介绍,两年来,上村村累计投入帮扶资金689万元,其中,帮助村完成基础设施项目14个。去年初,投入120多万元完成了从牛栏经高岭至永新自然村等村4公里道路硬底化工作,实现了上村村所管辖的13条自然村全部通了水泥路。
多年来,上村村农田灌溉水渠缺少资金维护,不少农田没有水源,农作物只能种植一造。在市领导黎泽林的关心过问下,扶贫单位争取农业部门支持,投入资金90多万元完成了上朗、牛栏、高岭等自然村1000多亩高标准农田“三面光”水渠建设,并投入25万元,修复牛栏村蕉根陂,解决了附近5条自然村800多亩农田用水问题。高岭自然村村民周维创说,以前到了冬天就没有水灌溉了,冬春有几个月农田是闲置的,现在水渠修好了,上半年种红薯、水稻和甜瓜;秋季可种何首乌、豆角、水稻和花生;冬天还能种蔬菜、玉米、甜椒。去年一年,6亩田从未闲置,年收入从以往的5000元增到3万余元。
产业扶贫让贫困户走上致富路
上村村的传统产业是种植水稻、花生等作物,经济效益不高。为改变群众的种养习惯,提高种植经济效益,去年以来,工作组会同村委会积极探索帮扶工作新路子,引导村民种植红薯、何首乌等经济作物,走产业化经营道路。
去年初,帮扶单位引入广东丰多采农业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民”生产模式,发动全村100多户群众种植了200多亩红薯,上朗村65岁的村民黄成超也是其中之一。“原来我就种点水稻和蔬菜,只够养活我和我弟弟。去年我又种了2亩红薯,赚了5000多元,日子终于不再紧巴巴的。”黄成超说。据悉,上村村种植的红薯种苗由帮扶单位从惠东引进,产的红薯个头大、产量高,不愁销路。去年,工作组还邀请市农林科所的专家,在村中举办多期红薯种植培训班,专家们走到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种植技术。
去年8月,工作组还邀请阳春一家医药公司进行村企合作,在村中选了20户群众带头试种20亩何首乌。上村村支部书记陈家雄告诉记者,何首乌今年7月就能收获了,这种帮扶方式,让贫困户切实掌握农业发展的技术和门路,再加上工作组牵线搭桥为其找来销路,即使将来工作组撤出,大家也能够继续发展避免返贫。
除了种植经济作物,工作组还鼓励贫困户发展养猪、养鹅等特色养殖,并由帮扶单位根据食堂需要,实行定点采购,让农户养殖的产品销路有保障。1日上午,范成宰杀了两头猪,送去市区一家帮扶单位。范成说,他现在一年的收入有上万元,工作组的帮扶,让其对未来充满了信心。除了范成,村中其他91户贫困户也基本有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项目,去年底,全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家庭纯收入达9974元,提前实现脱贫目标。
建广场增绿化乡村旧貌换新颜
随着扶贫攻坚的深入实施,上村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一系列事关百姓冷暖的扶贫工程实施,使上村村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帮扶以来,工作组投入50多万元,在上村和牛栏新建文化广场,并对青山和高岭村广场进行改造美化。上村村13个自然村,已有4个自然村建了广场。
上村文化广场占地面积1100多平方米。去年底竣工后,驻村工作组争取了阳东区开展送戏下乡到上村村, 在该文化广场举办迎春晚会。“1000多人到这里看晚会,广场上都是人,有些人搬着凳子在马路上看,上村村好久没有这么热闹了。”村民张昌绪说。
绿树掩映、竹林环绕的牛栏村文化广场,已逐渐成为村民的健身广场。记者看到,该广场体育设施丰富,篮球场、健身器材、乒乓球台等设施应有尽有,周边还在修建花坛,种植绿化树。据驻村干部李宗福介绍,该广场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目前仍在进行绿化美化工作,还要修建文化墙等设施。
工作组选定青山自然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村重点打造,以点带面,实现整村推进。投入13万元对青山自然村的全部巷道进行硬底化建设;投入10万元对青山自然村排污、排水管道进行改造,新建了一个2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池,实现污水集中处理。村前还种了绿化树,修了人行道,建了花池。对于村中的变化,村民卢瑞娟止不住地赞叹:“我们村现在又干净又整洁又漂亮。大家都不敢随地扔垃圾了,怕破坏了这么好的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