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阳江须转换发展动力突破资源瓶颈
2015-10-26   来源:玉树农批网  作者:乐极生悲   字体:【 】  浏览:72次   评论:0

——《阳江市2014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情况分析与加快发展对策建议》摘登

近日,历时数月的《阳江市2014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情况分析与加快发展对策建议》完成。该报告由阳江市政策科学研究会牵头组织编撰,通过翔实的数据、严谨的分析和论述,整体展示了我市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情况,并对我市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措施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本期《财经视野》特地对该报告进行整理摘登,敬请读者关注。

现状

人均GDP在粤东西北首超全国平均水平

(一)阳江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与发展现状

粤西三市中,湛江2014年GDP为2258.72亿元,人均GDP 3.14万元,三次产业结构19.8﹕39.7﹕40.5;茂名2014年GDP为234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9万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6.1︰41.5︰42.4;阳江2014年GDP为1168.55亿元,人均GDP为4.7万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7.5:50.4:32.1。总体上看,阳江经济总量较小,但工业比重与人均GDP明显比湛江、茂名要高。

阳江的民营经济发展长期在全省走在前列,2014年阳江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21.5%,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3.3%。阳江经济总量2014年在广东21个地级市中排名第15位,经济总量偏小,但发展速度较快,民营经济充满活力。阳江是粤东西北地区中率先突围,第一个超过全国人均GDP水平的地市,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五金、稀土、机电、建材、冶金、食品、纺织、服装、医药、化工等特色工业体系,是全国最大的五金刀剪生产和出口基地;随着世界最大的核电站——阳江核电站的不断建成投产,未来阳江也将成为广东省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

(二)2014年阳江经济社会运行情况分析

2014年,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新常态下,我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主要指标处于合理区间,特别是在经济增速稳中缓降的同时,结构优化效应增强。

1.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增加。2014年,在“三期叠加”的背景下,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出现整体下滑趋势,与去年同期相比均出现大幅回落。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回落4.8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回落7.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回落7.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回落12.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回落2.5个百分点。特别是房地产市场出现转折性变化,全年房地产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5.5%、下降4.5%,投资拉动力明显减弱,成为短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重要力量。

2.经济下行中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一是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去年的18.6:49.2:32.2调整为17.5∶50.4∶32.1,二产比例首次突破50%,是阳江市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工业化进程继续加快,不断深化。

3.增长阶段转化进程总体平稳。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经济运行在一个相对狭窄的范围内波动,地区生产总值虽回落4.8个百分点,但仍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增速排名全省前三,在下行趋势中避免了大起大落,为各类市场主体有序转型创造了较好的宏观环境。

分析

新常态下亟待换档稳速提质

(一)阳江经济发展趋势性变化

1.从经济增速看,正逐步从高速增长切换为追求提质增效的中高速新档位。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资源要素的制约和生态保护要求的提升,经济增长已处于从快速扩张向相对平稳转变的新阶段,而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速增长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目标。

2.从产业形态看,正逐步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方向发展转变。以五金刀剪、食品加工、木材家具等轻工业为主的传统产业在保持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多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集聚,新兴产业的比重稳步提升,新能源、金属材料等产业初具规模。

3.从发展红利看,正逐步从资源红利向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红利转变。在以往红利衰减式微的新形势下,我市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行政审批改革、商事制度改革、社会组织改革、资源整合改革、简政强镇改革等全面铺开,正逐步增创和释放出新的改革红利。

4.从竞争优势看,正逐步从传统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我市珠三角“桥头堡”的地理区位优势和廉价的土地成本已逐步淡化甚至被超越,但我市被纳入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的政策优势,正在逐步形成一种新的综合竞争优势。

5.从增长动力看,正逐步从投资和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我市正在加快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稳步提升,经济发展正逐步向创新驱动的新阶段过渡。

6.从区域协调看,正逐步从小组团向区域一体化发展。以市县为单元的小组团格局,正演变为以经济区为主导的大组团格局,行政区划限制被逐步打破,我市将逐步融入珠三角乃至泛珠现代产业体系分工的配套系列中,区域一体化的协调发展局面正加快形成。

(二)阳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1.面临壮大经济总量和经济提质增效的双重课题。做大经济“蛋糕”仍然是阳江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头等大事。同时,在人口红利、土地红利、资源红利等因素持续衰减的背景下,我市要素供应不足、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层次不高等深层次问题日益显现,要实现结构优化、效益提高、就业不减、资源节约、环境改善的经济提质增效目标压力重重。

2.面临发展动力转换和资源要素瓶颈突破的双重选择。经济发展动力必须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必须打好稳投资、促消费、扩出口这“三驾马车”协同发力的组合拳。

3.面临发展经济和保障民生的双重使命。我市建立健全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面临着很大压力,特别是要实现在粤东西北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同时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补齐民生建设的历史欠账。

4.面临经济和社会同步转型的双重任务。目前我市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只能更多的依靠创新和产业升级来发展,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有竞争力的产业做好创新的“乘法”,充分释放传统产业的优势做好提升的“加法”,推动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建议

紧抓区域融合机遇统筹城市发展

(一)以“融珠战略”为导向,紧抓区域发展新机遇

1.以“融珠战略”全面统筹阳江城市发展

①全面融入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打造珠西经济带。利用我市被纳入珠中江经济圈的发展机遇,加大承接珠三角信息、人才、产业、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辐射力度,加快形成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合作共赢、体制机制高度对接的珠西经济带。

②积极支持港珠澳大桥与深中通道建设,全面优化区位发展优势。正在修建的港珠澳大桥与拟修建的深中通道,将极大地优化、加强阳江的区位发展优势。

③参与泛珠区域合作,拓展经济发展腹地。加强泛珠区域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和内需市场拓展力度,加快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引导区域内产业有序转移、合理布局、错位发展,打造区域特色鲜明的海洋经济产业集群,拓宽我市经济发展腹地。

2.优化城市空间开发战略布局

①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江城区、阳东区划入省级重点发展区域粤西沿海片区,阳春市、阳西县划入国家农产品主产区,引导人口、经济向适宜开发的区域集聚,保护农业和生态发展空间。

②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按照“海陆联动、集聚发展、创新带动”的原则,着力构建“一核两区四轴”的产业布局。作为发展核心的中心城区着重发展商务会展、物流、金融、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

(二)以创新驱动战略为核心,打造工业创新型城市

1.打造工业创新型城市。以工业创新作为突破口,依靠融入珠三角的区位优势、毗邻穗深港三大都市区的发展优势,以及自身发达的民营经济与五金刀剪等传统制造业基础,大力推进工业技术创新、产业服务创新,形成以工业产业创新带动城市发展的格局,成为珠三角世界重要产业基地与城市群中的重要城市。

2.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认真学习并借鉴深圳的创新发展经验,完善自主创新政策措施,建立政府科技创新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探索建立科技创新引导基金,积极扶持民营资本成立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资本,加快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民间资金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

3.推进教育现代化。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高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加快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

(三)以“互联网+”思维为基础,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

1.以“互联网+”思维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启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着重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我市五金刀剪、食品加工、家具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的生产效率,实现阳江智造。

2.以智能化技术为中心,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市应高度重视以未来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智能化”为核心进行布局,大力引进和培育智能化相关产业与人才,并实现通过互联网与智能化技术“双引擎”带动,全面迎接国际产业新一轮的发展浪潮。

3.以“互联网+”推进农业发展转型升级。以“互联网+农业”,倒逼传统农业对现有生产模式进行大力创新,走科学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生产之路。

4.以主导产业为核心,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扩大服务业总量,优化服务业结构,推动全市服务业发展提速、结构提升、比重提高,构筑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5.积极发展海洋经济。抓紧编制沿海临港工业发展规划,依托“一湾两岸”,高标准规划临港工业园,争取国家、省布点重大产业项目,推动重化工业向阳江港西岸发展,打造沿海临港工业基地。

6.培育壮大旅游产业。以建设休闲旅游度假胜地为目标,充分挖掘、有效整合陆海旅游资源,打造滨海度假游、绿色生态游、历史文化游三大板块,培育一批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等旅游精品,打响“浪漫银滩、宋船古韵、温泉之都、水墨阳江、休闲绿城”五大旅游品牌,形成我市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四)以产城互动、生态宜居为原则,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1.优化城镇空间布局。规划形成“一主三副、两区三轴”的城镇发展战略格局,着力优化提升主城区的集聚和服务功能,建成产城互动、生态宜居的工业创新城市,珠三角通往粤西的门户城市。

2.产城互动,提升城市发展水平。以优化城市形态、提升现代服务功能为重点,增强要素集聚、科技创新、高端服务能力,发挥中心城区的规模效应和带动效应。

3.加快滨海新区建设。完善滨海新区专项规划,以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为重点,加快建设深茂铁路、汽车客运站、污水处理厂等交通、能源、水资源和信息等基础设施,提高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和保障水平。

整理/刘云鹏

Tags:江须转 责任编辑:乐极生悲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五种鲨鱼新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 [下一篇]我市11月起进入“生鲜鸡”时代 你..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