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界镇新坡村
新坡村委会于2009年被定为省级的贫困村,该村位于分界镇东北部,有9条自然村676户,人口3068人。经核定该村有153户贫困户,其中包括有45户属于泥砖房改造户,有16户属于“特困家庭救助”扶持户,有8户属于五保户,有22户属于低保家庭。群众收入主要来源靠种植荔枝、龙眼、北运菜。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交通不便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极差。
2010年至现在,新坡村的扶贫开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扶贫办的业务指导下,由10个帮扶单位共同展开对新坡村的帮扶工作。其中中共高州市委办公室对口帮扶新坡村委会集体,国营火星农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市安监局、市旅游局、市粮食局、高州市第一中学、市公安森林分局、荷塘林场、镇政府九个帮扶挂钩单位帮扶到户,所有帮扶单位结合本村实际,因地制宜,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下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为确保扶贫“双到”工作顺利开展,成立了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新坡村委会“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计划》和《新坡村委会“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方案》。同时,各帮扶单位都制定了帮扶贫困户责任制度,签定了责任书,对贫困户的帮扶情况列入年终考核,并进行奖惩,增强了每位帮扶者的责任感,切实做到关心人民的生产生活。
二、科学管理,动态监控
2010年初,各挂钩单位、新坡村委会干部分成9个小组,对全村676户逐户家庭情况进行调查、登记,集中研究、综合比较,最终核定有160户属“贫困户”。并对这160户进行公示,又从160户中比较排出45户帮扶重点户进行了二次公示。公示无误后实行一户一卡建立扶贫卡,建立家庭基本信息库和住房影像档案,科学管理,分类指导,动态监控。各帮扶单位主要领导经常深入160户贫困户,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三、全力推进扶贫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水利建设迈大步。投入140万元修复了逸垌水库,达到蓄水量60万立方米。同时,对新坡逸垌水库进行除险加固,修建辖区内一条1公里长的农业的引水渠和防渗渠、蓄水塘等水利基础设施,确保逸垌、瓦窑坡、头子径等3条自然村400多亩农田用水正常,解决贫困村群众耕作用水难的问题;投资40万元建设陈坑、长江岭水泵引水工程(引水渠2000米),解决了陈坑、长江岭村群众无水耕作的难题,新增加灌溉面积300亩;投入80多万元,修建4公里长的硬底化水渠,解决祥山子、山贝窝、张屋、陈坑4条自然村200多亩农田用水。
(二)交通状况明显改善。通过交通局争取上级项目资金36.7万元支持贫困村修建长3公里、宽7米的陈坑至大联水泥硬底化乡村道路,解决贫困村群众行路难的问题。目前,村委会300人以上的自然村道路已全面硬底化。
(三)群众生活幸福感明显增强。新坡村委会45户危房改造户到2011年底已全部峻工。另外,帮扶挂钩单位还购买大米、食用油、衣物等扶贫物资一大批慰问贫困户;镇政府组织贫困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至2011年底,已举办实用农业技术培训班六期(其中2011年3期),参加培训1000多人次,发放化肥16吨,农药960瓶,价值4.8万元。介绍19人到镇内的企业就业,扶持贫困户子女完成学业10人,支持贫困户子女读技校15人。另外,首期投入40万元建设3000平方米的陈坑革命老区活动中心,配置了戏台、灯光球场、宣传专栏等娱乐运动设施,大大丰富了贫困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贫困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
(四)集体经济明显增强。至目前止,全村累计投入帮扶资金649.39万元,其中投入村集体经济资金468.457万元。160户贫困户中有劳动力的贫困户100%脱贫。新坡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万元。农副产品收购站建设成了800平方米楼,可满足当地农副产品的收购,大大地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五)贫困户的收入明显增加
各帮扶单位落实各项帮扶措施,千方百计增加贫困户的各项收入,出资帮助农户购买农资、小猪、小鸡等生产资料,大力发展种养业。据统计,2012年贫困户中养猪存栏量30头以上的有56户,100头以上的有3户;养鸡三十只以上的有103户。荔枝、龙眼种植技术不断提高,荔枝收入比去年增加40%,家庭人均纯收入比去年增加1000元,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2500元以上,全部脱贫。
三年来,新坡村不论在自我发展能力、人均收入上,还是在村容村貌、群众的精神状态上,都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经受住了“困”的考验,没有出现新的反弹,整村推进的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12年12月20日
新坡村扶贫“双到”主要帮扶项目照片 改造前危房 改造后住房
改造前道路 改造后道路
改造前村委 改造后村委
改造前水利 改造后水利设施(1)
改造后水利设施(2) 改造后水利设施(3)
改造后水利设施(4) 改造后水利设施(5)
卫生站 篮球场
垃圾池 公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