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园里都有啥宝贝?
编者按
提起桑园,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养蚕缫丝。然而,桑树、柞树除了养蚕,还可以培养食用菌、生产食品,制造高强度高韧性的优质纤维板;蚕沙能生产沼气、饲料,还能提取叶绿素、做枕头;蚕蛹不仅可做饲料,而且是人类可直接食用的高蛋白食品,蛹油、蛹皮又可提取制药;茧丝含有18种人体不可缺少的氨基酸,可以应用于食品、化妆品等领域。偌大一个桑园,传统生产模式能利用的只是冰山一角,综合利用潜力巨大。不信?请看——
挣脱“一根丝”融入大农业
——广西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见闻
本报记者王瑜
种桑为了养蚕,养蚕为了结茧,结茧为了缫丝,缫丝为了纺绸,环环相扣的蚕桑产业曾创造了丝绸之路的辉煌,但在我国最大的蚕桑生产和加工基地——广西,蚕桑产业却正在以加速度挣脱“一根丝”的束缚,从桑果汁到桑叶茶,从即食蚕蛹到桑枝菌包,从丝绸产品到蚕沙有机肥,从桑园鸡到文化游,多元化利用令蚕桑产业从各个环节、不同产业融入了大农业。
桑叶——
四月宜饮桑葚酒,开发还需产业化
借力“东桑西移”,地处西南边陲的广西成为全国最大的原料茧生产基地和桑蚕丝加工基地。2014年,全区桑园面积276万亩,蚕茧产量、生丝产量和蚕农售茧收入均为全国第一。
“蚕茧生产对广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贡献很大,但只有‘一根丝’,蚕桑产业的发展就要受制于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创建我国第一个家蚕基因库的西南大学教授向仲怀认为,蚕桑产业要走出“茧价低——砍桑树”的怪圈,必须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建立行业自身的风险体系,融入国家大农业的发展。
从推广桑枝栽培食用菌开始,为了把“一根丝”变成“一条线”“一个面”,作为院士工作站的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在研究桑蚕品种和种养技术的同时,加快了桑叶、桑果、桑枝、蚕蛹等功能产品的研发。
俗话说,四月宜饮桑葚酒。“桑果酒养颜乌发,但多是家酿,能不能用葡萄酒的工艺加以改进?能不能做成桑葚威士忌?我们的工作就是对不同配比进行验证,选出最优方案,进行产业化开发。”桑果酒研发人员告诉记者。
目前,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研制的桑果酒、桑果醋、桑叶茶3个产品不仅注册了品牌,而且通过了QS认证。与此同时,桑叶茶、桑叶面条、桑叶月饼、桑枝颗粒等一系列食品加工技术已经研发成功。“目前的问题是参与的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不多,产品的市场化和规模化水平比较低。”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书记陆瑞好说。
桑枝——
1根杏鲍菇,日“食”桑枝15吨
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关键是大宗资源的综合利用。在桑园中,所占干物质比重最多的除了桑叶,就是桑枝。据统计,桑叶和桑枝在桑园干物质中所占比重高达64%,传统上烧柴只能利用很少一部分。2007年,广西开始利用桑枝栽培名优食用菌,目前,全区26个县利用桑枝栽培的秀珍菇、平菇、杏鲍菇、香菇等食用菌,年产量达16万吨。
在每天有25吨杏鲍菇销往西南市场的广西绿霖食用菌科技公司,杏鲍菇生产的主要原料——桑枝、甘蔗渣、玉米芯——都是当地的“特产”。“公司每天生产5万个菌包,仅桑枝就需要15吨。”绿霖食用菌科技公司总经理余新焰说,为了保证原料供应,公司在广西的宜州等蚕桑生产大县建立了基地,项目已辐射3个县15个乡镇300户蚕农,桑园面积超过3000亩,直接带动标准化基地10个,桑农人均增收500元。
在绿霖食用菌科技公司钢铁色的厂房中,记者看到粉碎后的桑枝和甘蔗渣、玉米芯被混合后沿着传送带装进1尺多高的菌包。从灭菌、接种、培养到出菇全程机械化操作,经过50天左右,菌包封口就被白胖胖、脆生生的杏鲍菇撑开了。“全程不使用任何化肥、农药,绝对绿色、安全。”正在割菌的工人告诉记者,采收后的废菌包还将被收集起来,制成生产有机蔬菜、水果的有机肥。
据了解,作为全国最大的桑枝食用菌生产基地,广西在2014年生产桑枝食用菌约2亿袋,鲜菇总产量达到16万吨,产值9亿元。
蚕沙——
养蚕下脚料,变身水果“营养餐”
宜州市石别镇永定村桑园面积451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82.4%,是远近闻名的种桑养蚕专业村。“过去种桑养蚕,最头痛的是蚕沙,臭气熏天近不得不说,风一吹还容易传染蚕病。”唐郁庆是宜州市三堡生态农业综合利用农民专业合作总社永定分社的发起人之一,他告诉记者,“现在集中回收,环境干净,蚕病少了不说,1吨蚕沙还能换50斤有机肥,蚕农都很积极。”
据了解,永定分社刚成立的时候只有26名社员,如今达到135名;蚕沙处理池面积从150平方米扩大到500平方米;还配备了铲车、库房等设备。在合作社的集中收集点,记者看到加入生物菌种的蚕沙按发酵天数不同分成3堆,在30度的高温下几乎闻不到臭味。
“3天后臭味基本消失,10天后就可以运到工厂生产有机肥了。”三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苏林告诉记者,蚕沙有机肥呈碱性,可解决土壤酸化、板结等问题,“效果很明显,种植户用一次就成了回头客。”
作为全国蚕桑第一县,宜州每年产生30万吨蚕沙、10万吨食用菌废菇包,为三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施展拳脚提供了广阔天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公司已回收2万吨蚕沙和废菌包,生产出的有机配方肥很受水果种植大户和合作社的欢迎。
依托蚕沙沼气、蚕沙有机肥等途径,蚕沙正在从产业发展的难题变为产业转型的推手。2014年,广西全区蚕沙无害化处理率达到40%左右。
“‘十三五’期间,广西将坚持‘立桑为业’,以开发桑树的饲料用、食药用和生态用为重点,加快桑树多用途产业化开发,打造一系列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桑树资源新产品。”广西农业厅相关负责人透露。
责任编辑:雍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