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扶贫,人们往往想到西北、西南的农村地区。但是作为我国经济总量第一的广东省,同样面临着发展不平衡、山区农村人口贫困的问题。 记者见到清远市英德石牯塘镇叶屋村村民叶昌裕时,他正和妻子一起搭建新的水泥养猪棚。他告诉记者,今年计划买进猪苗100头,只要一出栏,家里的经济条件将大有改善。而这在以前,对于月收入只有400元左右的叶昌裕夫妻俩,是想都不敢想的。 收入低、缺乏资金扶持,如何获得资金扩大生产,曾经是叶屋村村民共同的脱贫难题。而从2015年开始,村民们自发组织了“叶屋经济合作社”,以此为主体向当地农信社争取贷款。 
(图为叶昌裕在合作社前接受记者采访) 合作社去贷款,制度性障碍很多 村民们尝到了甜头,农信社却有了新的顾虑。因为,以“叶屋经济合作社”这样一个主体来借款,存在着诸多制度性障碍。由于借款主体的非盈利性,工商部门无法办理核准登记;同时,合作社也无法提供证明贷款用途的相关材料,农信社对贷款的使用效率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 
叶屋村的困惑同样也是广东其他地区农村精准扶贫所遇到的难题。农民抱怨贷款难,金融机构苦于不敢贷。事实上,当金融规则遇到农村实际情况时,从前在城市形成的以用途和抵押为中心的贷款模式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信用难以考量就是现实面对的难题之一。 广东银监局副局长任庆华表示:“贫困地区的征信建立比较难,因为他没有过往的征信记录,相对比较空白,银行在贷款的时候缺乏一定的征信记录。在这种情况下,希望各级政府把这项工作完善起来,让银行信用评级有一个参照。” 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如何建立一套新的金融规则,是眼下金融扶贫道路中关键的一环。任庆华认为,创新金融产品,在农村贫困地区实行金融的“普惠”和“特惠”相结合,是破解贷款进入贫困户难题的重要手段。 
(广东银监局副局长任庆华就金融扶贫接受记者采访) 农民融资新方式——农地流转贷 贷款天然具有逐利的特性,在缺少抵押和信用的贫困地区,想要实现金融扶贫,必须要改变过去在城市中形成的思路,创新金融产品。 广东清远阳山县村民吴献红去年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承包了该县马岭等9个村在内将近2000亩的集体土地使用权。然而希望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种植面积实现致富的她,却发现扩种所需的“种子资金”成了最大的难题。 吴献红说:“有了土地之后,扩大资金却没有了着落。得知阳山推出农地流转贷款后,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申请了50万贷款。没想到还不到一个月,农行的50万贷款就到位了。” 通过“农地流转贷”,吴献红不仅很快实现了资金流转,还通过成立农村新型合作社,带动了周边300多名闲置劳动力实现就业脱贫。 
用承包地经营权贷款,需要个交易平台 吴献红贷款的抵押物主要是承包地的经营权。抵押经营权不新鲜,但是银行并不愿意接手这个经营权。因为隔行如隔山,即使银行收回经营权,也很难变现。而在广东阳山,较为完整的土地流转确权程序,和规范流转交易平台,让金融机构吃下“定心丸”。 农业银行清远分行副行长李亮说:“如果这笔贷款时候真的出现了风险,那么我们如何去变现经营权呢?一定要有一个交易平台。我觉得阳山县的土地经营权平台,是电子化的建设最完善的。我们可以在这个交易平台上进行流转。” 金融机构的创新,最终的底气还是来自政府的行动。作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同时也是广东21个贫困县之一的阳山县,规范土地确权,规范流转交易平台,让死的土地活起来,交易规范起来,银行才敢于把钱投入进来,利用金融资金实现精准扶贫。 对于这个交易平台,阳山县副县长唐存伟表示:“政府把银行容纳进去,进行帮扶,再利用我们现有的448家专业合作社,来充分调动49万的农民兄弟。” 政府搭建规范化的农村金融交易平台,金融部门因地制宜地开发“接地气”的农村金融产品。广东银监局副局长任庆华认为,广东农村金融精准扶贫,就是通过创新模式,将金融活水,真正有效地引入到贫困地区,以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手段来助力金融扶贫工作。 任庆华形象地解释:“从整个市场角度来讲,贫困是在高地,资金是在低地。哪里回报高,我的资金流到哪里去。扶贫在高山,那资金怎么上去?这个必须要创新。如果不创新,靠市场肯定是不行。政府要架起这种特别的输水渠,给引上去。作为金融部门,要提供抽水机,把水流到贫困地区、贫困户那里去。”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在金融扶贫的问题上也有自己的思路。当地政府并没有把问题简单地推给金融机构,而是在创造条件上做文章,规范土地确权流转,规范相关交易平台,让土地活起来,规范起来。有了这样的平台,金融机构没有了后顾之忧,开始大展身手。金融活水,源源流入贫困地区干渴的土地。 来源: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 记者:刘璐、郭翔宇 编辑:王慧、白晨、张磊 中国乡村之声原创作品,欢迎转发转载,但请务必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乡村之声”,并保持转载内容的单独完整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