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好,又到了为您梳理一周农经大小事的时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一周,农业经济方面发生了哪些值得关注的事呢?来听高凡跟您说道说道,一起走进今天的“凡事有理”。 
地方小吃有了新“标准”,能让村民有钱赚?! 不知道您平时怎么吃早饭,我一般就是在小摊儿随便买点小吃,比如肉夹馍、鸡蛋灌饼什么的,选择很多。但至于好不好吃,那就得碰运气了,万一遇到“手潮”的呢。 最近,陕西西安就想了个法儿,让大家都能碰上“好运气”——推出了肉夹馍、牛羊肉泡馍等5种小吃的地方制作标准。 这标准特别详细,包括原料要求、制作手法、配菜选择和餐具形状等等,连肉夹馍里边的肉肥瘦比例都严格界定,定标准的估计是个处女座。另外还都给小吃配上了英文名儿,比如,肉夹馍就英译Rougamo,洋气! 这个标准多由“老字号”大厨起草,很细致而且还并不强制,目的是引导树立西安小吃的品牌形象。 您想想,“吃”是很多地方的招牌,也是现在乡村旅游中重要的卖点和特点。但是,有的村民受技能或习惯限制,一方面“单打独斗”会造成品质的良莠不齐;另一方面,很多村民压根就不会做特色小吃,赚不上这份钱。 而现在有了统一地方标准,既有利于树立品牌形象、方便推广,又能让更多的农户参与进来,这地方小吃也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 

垃圾也能换钱,省到就是赚到! 咱农民现在都免不了跟银行打交道,一般就是去存钱、取钱,但您听说过去“银行”赚钱的吗?而且还是用随处可见的垃圾去赚。 江西德兴市暖水村和很多乡村一样,面临着“垃圾围村”的难题。村民虽然苦不堪言,但眼瞅着地上这些易拉罐、旧电池也没什么办法。而现在,村民可是连一个塑料袋都不放过。 今年4月底,暖水村设立了“垃圾兑换银行”,采用会员积分制:村民把可回收或者可焚烧垃圾交到“银行”就能获得积分,攒够数了就能兑换物品。 换的东西可都是实实在在,比如说,一块肥皂就等于80个废旧塑料袋或者200个香烟头。这么一来,以前抽完烟都是弹出去,现在是好好地装起来。 垃圾收回来不光能换东西,经过处理后制成的酵素等还能提供给农民使用。您看,以前的垃圾成了现在的“宝贝”,正是转变思路的结果,正所谓“变废为宝”也是赚钱之道。 虽然不指望“垃圾兑换银行”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它的确起到了垃圾减量的效果,更让村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从农民收益上来说,垃圾兑换虽然不是迅速“发家致富”之道,却也是“聚沙成塔”的积累。毕竟,有一句广告词儿说得好,“省到就是赚到”! 
凡事有理: 
作者:中国乡村之声 主持人/编辑 高凡 来源: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 编辑:白晨 中国乡村之声原创作品,欢迎转发转载,但请务必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乡村之声”,并保持转载内容的单独完整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