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农业发展,“品牌”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李克强总理经常提及的两个字。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注意到有一个新词第一次写入其中,那就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不是只有工匠才有,它的真正内涵是指精益求精、推陈出新的精神。对我国农产品来说,强调“工匠精神”,就是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做现代农业,特别需要“工匠精神”。实现农业现代化,特别需要创品牌。 
传统的农业从业者,认为种地不过是把东西种出来能供人使用或者吃掉就可以。但是,在现代社会,农产品一旦生产出来,是要放在市场上去竞争的。为什么有些人的产品即使质量不错,却总是卖不掉?为什么国外一些传承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农产品,得到消费者的偏爱?一个很重要的差别就是品牌。品牌是怎样形成的?是打打广告就可以的吗?远远不是。 品牌建设有多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品牌建设,提出“品牌是信誉的凝结”,“要大力培育食品品牌,用品牌保证人们对产品质量的信心”。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培育知名品牌作出重要部署。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已经成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项紧迫任务。 案例 北京女孩胡笛,专做黑色农产品,她的合作社与北京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多家单位合作,专门种植“黑色”农产品,已经辐射带动当地六个乡镇。 
在胡笛的致富经验中,打造品牌是重要的一项。为了保障品牌的品质,胡笛设计了一系列管理流程:农户负责按培训要求种植;合作社负责管理好黑色种植基地,保证优质农产品按时收购;公司负责黑色农产品的研发与销售。 这样的做法吸引了更多周边农户种植黑色农产品,也带动了农民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 人大代表说品牌打造 
品牌需要更高更严的标准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海宁市华丰村党委书记朱张金 农产品品牌做不出来,不是质量问题,而是标准问题。 我们国家的很多产品都很好,还是要完善我们国家的机制和体系。 这几年我们中国到国外去的人那么多,为什么他们愿意到国外买回来东西?在出口当中,外国的管控、要求比我们严格的多,所以这个标准制定很重要。要让中国的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全国人大代表、新疆质监局局长刘新胜 
希望国家尽快制定《质量促进法》。有了法律的保障和约束,中国企业在国际化标准的制定中才能创造更大的品牌价值。 采用了国际标准才有了在同一场合下的话语权。我们的企业要尽可能地生产出国际标准的产品,要敢于善于大胆地采用国际标准,让你的产品在国际上成为一流。同时能够消化吸收并且创新,使之变为更高的我们自己的标准,使我的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记者感悟:农业品牌 & 工匠精神 
张程 中国乡村之声两会报道记者 品牌,就是营造一种社会共识,让消费者一提到这个品牌就能联想到你的产品,相信你的品质,并且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因为你替他节省了比较、选择的时间成本。 相比起工业和制造业,农业对“品牌”的需求更加紧迫。打造品牌是提高农产品效益的最好途径。 “工匠精神”的根本就是打造极致的产品和服务,让自己变得不可替代。说得通俗点,就是对自己严加要求,和自己较劲,不能总当“差不多先生”。 农业是百年大计、大国基础。“工匠精神”的可贵之处,也正在于它不好大喜功、不急功近利。 物美价廉、比拼成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优质优价、树立品牌才是王道。 为您 推荐 记者:张程 编辑:夏恩博 王居蔚 中国乡村之声原创作品,欢迎转发转载,但请务必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乡村之声”,并保持转载内容的单独完整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