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年全国“两会”现场,记者看到很多基层乡镇干部和县委书记们凑在一起,他们聊些什么呢?八个字:全面脱贫,压力不小。 到2020年,7000万贫困人口全都脱贫,所有的贫困县全都摘帽。5年时间,任务艰巨。 穷得满心酸苦,埋头干出个“天翻地覆” 
△2010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曾到广西田阳县新立村考察 “有一次我去看一个老太婆,一个大山里面,我走了一个小时才到达那个屯,一个大山窝里面,一个屯就一个老人,79岁,我问她,你儿子多久回来一次,她说半年回来一次,我去看的时候,那是五点钟,她怔怔地坐在门前,旁边一只猫陪她,那时候我心酸啊,真的很酸!” 说起几年前探访大山里贫困户的情景,全国人大代表、广西田阳县那满镇新立村的党总支部书记罗朝阳依然心生感慨。 2010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曾到新立村考察,对村里的扶贫工作做出了指示,村党总支部书记罗朝阳将习主席的指示牢牢记在心中。5年多过去了,作为人大代表的罗朝阳再次来到北京,参加全国两会。他告诉记者,5年来,村里遵照总书记的嘱咐,自力更生,埋头苦干,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罗朝阳:“2010年习总书记到的那个屯人均收入刚是2500元,现在我们全村提高到了8563块,翻了将近四倍。” 扶贫攻坚力量,还是在基层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村支书李振生曾用10余年的时间,带领蓉中村甩掉了贫困的帽子,并帮助甘肃、湖北恩施和宁夏的数个贫困村摆脱贫困。李振生代表建议,要摆脱贫困,关键要让村里的创业能人把本地资源利用起来,带领农民从‘等、靠、要’向自我造血转变。 
“中央这么重视扶贫工作,政策谁来落实,最后还是要靠基层,基层党组织要发挥作用,要想脱贫,必须有领头人,他怎么做,身边人就怎么看,真正脱贫啊,要靠内生动力,要自力更生,要骨头里面长肉,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情况,怎么把这个政策利用到位,落实到位要靠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带头人。” 李振生代表说,通过多年实践,目前已经探索出了“师傅+徒弟”、“1+11”的扶贫新模式。这一模式就是结合贫困地区的特色资源,引进有实力的企业给村民当“师傅”,进行1个月的专业化培训,教会村民用好资源;培训结束后,企业再派出技术员,对村民们的创业进行为期11个月的免费指导。 《丹丹微访谈》今天也来说扶贫。 《丹丹微访谈》 谈不一样的两会“三农”事儿 
丹丹:一直扶贫,但以前可能像做大锅饭,撒胡椒面,不管你什么口味能不能吃下去。现在不同了,依照农民的口味,你喜欢吃什么,能吃什么,吃得了什么,都精准化了。 精准扶贫:从穷根儿上扶 
央广资深评论员张彬:精准扶贫,对于我们农民来讲它涉及到一个就是扶贫的对象,另外就是扶贫的项目。我们要知道贫困的根源在哪儿,“盐从哪儿咸,醋从哪儿酸”,你得找到根上。根上是什么原因造成贫困,比如是自然资源的恶劣造成贫困还是说相应的一些项目的跟市场脱节造成的贫困,还是说农产品没有出路造成的贫困?然后进行相应的技术扶持或资金扶持,把扶贫的项目或者扶贫的资金用到刀刃上。 在扶贫这个领域里,村干部、乡镇领导,最了解自己本地区农民的具体状况。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他一定要有一个详细的思考。现在不都说实现“互联网+”的思维吗,那么用“互联网+”、大数据这样的一种统计,我们每一户其实都可以实现一个动态化、常态化的管理。也就是说你把这些贫困人口、贫困原因纳入到一个大数据当中,需要的时候,到扶贫的关键时刻,你把这个数据调出来,针对相应的地区、相应的个人有针对性的扶贫。 在农村的精准扶贫方面,除了医生要找准病根,药到病除之外,那病人你也得积极配合。病人其实才是主体,如果你病人抵抗治疗,心里本身就不健康,那最终结果肯定药效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光靠我们的政策,光靠我们资金的投入、技术引进只是一个方面,更多的还要靠我们农民朋友自己的自立、自强,自己来找出路,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扶贫政策,然后打拼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为您 推荐 记者:洪波 张子亚 马宁 王丰 张程 编辑:夏恩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