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今天开始,全国两会正式拉开大幕。来自全国的代表、委员齐聚北京,为进入“十三五”的中国建言献策。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未来5年,也是实现全面小康最后的攻坚时期。我们该如何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又该如何打赢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关键性战役?人们期待通过“两会”找到答案。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对于实现农村和农民的小康,代表委员有哪些建议和意见?代表委员又带来了哪些议案和提案? 王海波委员: 农业调结构和农民增收不能偏废 农业领域,大家最关注的还是粮食安全。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表示,虽然我国的粮食产量截至去年已经实现“十二连增”,但粮食安全问题依然是重中之重,不能因为调整结构而使提高农民收入有所偏废。 
“今年我有两个核心问题会考虑,一个是科学推进脱贫攻坚,另一个是卖粮难背景下的危机与机遇。现在卖粮已经很难了,它伤及了种粮者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储粮,进而影响了粮食加工。所以危机是什么呢?是卖粮难可能导致对粮食生产的懈怠和轻视。机遇是什么呢?其实这可以是一个很重要的调结构的机会。” 刘平均委员: 科学施肥是保护耕地的基本 全国政协委员、曾经担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副局长的刘平均一出现,就吸引了大批记者的关注。在去年的两会上,刘平均建议要将农产品品牌战略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重点围绕农产品地理标志、知名品牌示范区和服务业标准化示范试点开展品牌会议,而今年他的提案,则把视线转向了农业耕地保护。 记者问道:“今年我们第一次出现了休耕轮作机制,在您看来休耕轮作对于保障中国的土壤安全意味着什么呢?” 
“休耕轮作的关键还是为了保护土壤,我们国家的土壤结构很丰富也很复杂。这些年来,在施肥的问题上,就有很多科学的理论,哪些土壤适合什么样的肥料,这是保护耕地最基本的内容。” 白先进委员: 补贴设施农业可以消化过剩钢铁 长期以来,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淡水资源稀缺的国家。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5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人均淡水资源只有2300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有土无水与有水无土的问题都很突出。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禀赋,使我国农业向着集约、高效、可持续的方向转变。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农业科学院院长白先进认为,增加针对设施农业的补贴,既有利于消化钢铁领域的过剩产能,又能为西部地区农业发展助力。 
“建议我们国家把设施栽培列到农机补贴里面去。设施农业对于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效果比起没有设施农业,效益几乎能达到五倍,农业发达地区老早就已经这样做了。像江浙啊、江苏啊,当时是省里面拨付的补贴,所以大棚设施搞得很好。现在钢材是最便宜的,因为要去库存嘛,国家补贴一下,趁着价格又便宜,又可以减少库存,又可以促进设施农业的发展,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民的发展。” 明经华代表: 扶贫攻坚最重要的是产业扶贫 在“三农问题”上,基层代表的关注点往往更加具体。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赣县五云镇党委书记明经华时常深入赣南农村调研,寻找精准扶贫的良方。 
“我们已经实施扶贫攻坚一年多了,有一部分贫困户脱贫了,但是还有一大部分没有实现脱贫。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希望通过调研把问题的症结找出来,寻找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真正使贫困户脱贫。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产业扶贫,只有产业的发展壮大,才能带动农民真正实现脱贫,实现自我造血。” 王光国代表: 扶贫山区群众不能搞大型拆迁 同样是扶贫的话题,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龙坪乡店子坪村的党支部书记王光国更习惯于从改变贫困人口生活现状来想办法。他知道,在老百姓眼里,脱贫意味着住上好房子,能够找到挣钱的门路。而扶贫,却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帮农民盖式样统一的房子,把他们搬迁到某个地方。 
“有的老百姓住的很不好,住在危房里,要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我认为要有特色民居、特色村寨,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大型的实施拆迁。我认为山区还是有点难度,因为老百姓本来就贫困,他的房子怎么改造,要结合当地的生态资源,搞生态农庄和生态旅游。” 为您 推荐 记者:张程 凌姝 编辑:夏恩博 中国乡村之声原创作品,欢迎转发转载,但请务必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乡村之声”,并保持转载内容的单独完整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