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来了,一年的奋斗又开始了。当大多数农民都放下了土地,选择外出打工,那么,家里的土地谁来管? 就像多余的钱谁来管一样,近年来,河北永清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探索成立了全国首家“土地银行”,把闲散的土地,放到银行,产生更多的价值。 
今年春节刚过,永清县李黄庄村村民张贺安就开始谋划着去附近的商场打工了。 如今张贺安家里,不仅盖起了新房,还买了汽车。张贺安的幸福生活,还得从5年前说起。当时家中有20亩地,一家老小靠土地吃饭。用张贺安的话来说,也就是能刚刚解决温饱。 张贺安:“我们这是个小沙包什么都不长,种盘豆都不长,我们村过去是五类地区,这地里头不长庄稼,就按现在水浇地种棒子一年弄好了,弄四五百块钱,这是纯收入。” 土地补偿旧模式:一锤子买卖后农民成“三无” 那个时候,张贺安所在的村子,被划入永清县经开区。作为首批省级工业聚集区,永清县经开区规划面积7.59平方公里,瞄准承接北京产业尤其是服装加工业转移。园区开发需要征地,征地后也要安置村民的生产生活,而这个时候,难题出现了。 永清经开区副书记崔会民:“征掉以后老百姓拿着钱不知道干什么去,基于这种情况,想教农民能够有长久的收益。” 征地后给农民货币补偿,这是常见的农村土地征用后的补偿模式。 但是,“一锤子买卖”式的货币补偿也埋下诸多矛盾隐患。崔会民说,部分失地农民谋生技能不足,失地即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有些农民不善理财,一夜暴富后肆意挥霍,甚至成为无土地、无工作、无保障的“三无”农民。部分农民生活无着后,就以地价上涨快、征地补偿低为由,继续向开发区或用地企业索要补偿,成为矛盾多发领域。 土地银行:让农民吃土地红利 
要破解难题,就得尝试创新。2011年,永清县经开区年试行“土地托管”制度:成立“土地银行”,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进行土地股份制改造,把农民利益和园区发展捆绑起来,走土地资本化、资本股份化、收益长期化、利益共同化的新路子。 崔会民:"这种模式,首先说先调整规划,把地上物给大伙补偿清了,每年给大伙就是以土地生财给大家分红,然后等到国家正式报批以后,这些钱统一置换成有价值的物业,然后统一出租。每户所占的比例跟原先占的比例是一样的,跟你承包土地是一样的。比如你们家有五亩地你就占五股,我们一亩地作价一股,以村为单位成立合作社。" 办法虽好,但是让农民把到手的补偿款再拿出来,可不那么容易。李黄庄村村民张贺安告诉记者,当初最怕的就是补偿款打了水漂。 “当初百分之百的都有顾虑,因为新生事物他得有段过程,咱们不认识。当初老百姓对这个不认识,没想到台湾新城能发展这么快,心里老怕这个事儿黄了。” 在永清县,参加了土地银行,地还是自己的,也能继续耕种,这让农民放了心。村民张贺安家中的20亩地,换来的是一年5万多元的真金白银。 永清经开区提出,除部分群众自愿一次买断外,村集体可以在自愿、协商基础上,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土地银行,签订为期5年的托管协议,股息每5年调整一次。托管期间若进行土地征收,则依法履行征地程序和手续,农民也可将土地补偿款信托到土地银行,继续享有股权。5年后,农民可一次提取本金,也可将土地托管股权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园区内商业用途房产,享受长期收益。 永清县宝岛土地托管中心苍洪志告诉记者,2015年,共有1680户农民享受到入股的好处,光是到手的“红利”就达3600万元。 记者:刘瑜颖、杜震、廊坊台记者丁晨 为你 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