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网演播室和正在福建宁德赤溪村采访的记者连线,并同村里干部群众在线交流。赤溪村曾有“中国扶贫第一村”之称。习近平任宁德地委书记时,高度重视这里的扶贫工作。当天,总书记通过视频与村民连线,对大家脱贫致富给予肯定,祝愿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老乡富不富,关键看收入。 
习总书记一直关心农民的增收问题,并从农业科技、农村改革、基础设施等方面,为老乡增收支了三招,让农民增收获得新成效。 第一招:农业现代化 “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40多年前,习总书记曾作为知青到陕北农村插队7年,他的第一个“官衔”,是村党支部书记。此后,他在河北省正定县也担任过县委书记。 
在农村的工作、生活经历,使习总书记对中国的农村问题有着深刻的了解,他深知,农民真正增收,才能过上好日子、过上“肥年”,因此,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他也深知,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 
第二招:深化农村改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我们既要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也要有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两个方面要同步发展。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广大农村建设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山东农科院召开座谈会时表示,深化农村制度改革,唯有突破一切阻碍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服务均等化的制度性障碍,才能释放农村经济和社会的活力。而这种内生动力是激发亿万农民主体作用的最强大动力,改革致富的积极性增强了,老乡增收才有更希望。 
第三招:改善基础设施 “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机制,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决策、投入、建设、运行管护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 40多年前,修大坝、挖水井、建起当时全陕西省第一座沼气池,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都是年轻的习近平带领大家完成的。因为他明白,改善基础设施是农民真正富起来的前提。 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把国家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重点放在农村,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有了这三招,小编相信,在党中央的领导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一定会出现更多像赤溪村一样的“脱贫村”!改革的红利,也将在不远的将来惠及全体农民! 图文来源:互联网 转自:中国乡村之声《致富帮》 编辑:白晨、王居蔚、郭悦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