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训凝结着祖先的智慧,体现着国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有的深刻隽永,有的直白质朴。有的刻在祠堂里,有的写进家谱里,约束着一代代族人的行为。随着社会进步,人们接受教育的途径越发多元化,今天,祖训还会不会为我们停留?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奉献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 “古村季” 今天推出第三篇 《字字珠玑传祖训》 听—— 那代代相传的祖训 你还牢记在心吗 

“孩子,万事不能打女人。” “谁说的?” “祖宗说的。” 这是热映电影《老炮儿》中的片段,尽管它有戏谑的色彩,却是在提醒人们:你还记得老祖宗的训诫吗? 齐长城边,有个古村,名叫三德范。村里很多人仍然记得祖宗说过的话。 “‘皇恩不可占’,就是属于公家的财产,你不能据为己有。” “做人要实在,做好人,不做坏人,不做坏事。” 山东章丘。沿着齐鲁古道,穿过一座阁楼式高台建筑玄帝阁,就是三德范村,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如今三德范村,拥有7000多人口,民居俨然,鸡犬相闻。 



图:历史悠久的三德范村(左右滑动图片可看更多) 隆冬时节,三德范村村委会干部述职正在火热进行。村民们围坐一堂,沿续着以祖训为标准,衡量村干部们的工作是不是合格。 村民赵介平直言:“你家治不好,你怎么治这个村。” 锦屏山下、巴漏河畔,老祖宗定下的规矩,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正如这静静流淌的巴漏河。 巴漏河两岸,还能找到刻有“忠、孝、仁、义”字样的石碑,彰显着祖宗的意志。 
图:三德范村街口的“人和碑” 齐鲁师范学院的曾凡朝教授,一直在研究三德范村的碑文和祖训。每次路过街口门洞上的“人和碑”,他都会驻足仰望、凝思许久。 曾凡朝说:“你默念两句的时候,就不自觉地用咱们古老的传统文化来洗礼自己。不是说,非得小子读读家规、读读祖训。” 
图:记者王慧采访齐鲁师范学院教授曾凡朝 淳朴的乡风民俗,严正的祖训家规,也刻进了村民张福经的家谱里。 
张福经是第21代孙。他总是在“净手”之后,才会小心翼翼地翻开族谱。张家的族谱五年前就编纂好了,至今仍尘埃不染。 张福经流利地读着:“张氏一族,继尧舜之德,尊孔孟之道,训育子孙后代,与他姓和睦相处。” 张氏祖训承载着张家的文化,垂教之言,掷地有声,六百多年,时时回响在耳畔,约束着族人的行为。 今天是三德范村新年里的第一个赶集日。张家瑞和张家迎两兄弟带着媳妇儿女回来看望母亲。一家人围坐一桌吃早饭,温馨又和睦。 
图:张家瑞和张家迎兄弟和一家人 刘培莲是张家的大媳妇,也是章丘有名的孝顺媳妇。她说不出什么深奥的道理,就是觉得“祖宗的老话儿”错不了。 刘培莲说:“不让老人生气,就是以顺为孝。” 张家的族谱从清朝到现在,经历过五次修改。世代在绵延,祖训却在“减肥”,留下的是适应当代的精华。 张福经坦言:“现在的状况已经不是过去那样了,时代已经变了,不能那么写了。” 张福经说,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子孙的影响会更大。张福经的儿子张江,是三德范村的党支部书记。他从小听父亲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居国者治国,居乡者治乡。 张江说:“如果你处于国家的这个高度,那你就做大的贡献。如果你处在家乡的位置,你就做小的贡献。” 
在三德范村,有的祖训仍代代相传,有的已遗忘 从青丝到白头,章丘博物馆原馆长宁荫棠研究了上百本家谱。他发现,并不是每家的族谱里都记载了祖训。随着人的宗族观念的渐渐模糊,依托宗族代代相传的祖训,最终将无处找寻。 宁荫棠说:“有很多姓氏族谱找不到了。现在孩子取名很少按辈分来取名了,原来的时候最起码是三个字。现在发展两个字不好,还有四个字,四个字是什么辈啊?” 
小 调 查 小朋友,你知道什么是祖训吗? 应该就是腾讯。 不知道。 没说过,真的没说过。 


尽心竭力孝父母,孝道不独讲吃穿; 孝道贵在心中孝,孝亲亲责莫回言。 ——《百孝篇》 
冬日暖阳下,三德范村的《儒学讲堂》又开讲了。这是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在这里上的第二十节课。 墙壁上悬挂着孔子的经典语录。讲堂里座无虚席,聆听着先人的教诲:孝顺父母、尊师重道、节俭戒奢、邻里和睦、亲戚相帮。 




图:冬日的儒学讲堂里,村民们在认真听课 (左右滑动图片可看更多) 颜炳罡坦言,找到这样一个能悉心接受先贤训戒的村落,并不容易。 颜炳罡说:“村落的消失,我们好多的祠堂、宗族在某种意义上,传统的表现形式,可能会瓦解了。” 不过,颜炳罡还是相信,炎黄子孙不论走多远、脚步停在哪里,祖训都会一代代传承下去。 如今的三德范村,祖训的内容写进了《村规民约》,而《村规民约》正在成为孩子们走进学堂的第一课。 
举止得体 相互尊重以礼待人 …… 
记者 手记 祖训有训你“扶不扶”? 记者:许伟 祖训是什么?拿到这个题,我也想了好久。还记得小时候,总有两个许家的人来我家修家谱,那时候小,也没仔细看族谱有没有许氏祖训。再往后几年,修族谱的人也不来了,之后也没再看到许家的族谱。 这次到了山东省章丘市三德范村,孔孟之地,一路上两边的墙上粉刷着“忠、孝、仁、义”等字样,心中不免感慨,曾经去过很多村落采访,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村落。这些精神,在现在很多人看来,可能觉得有些矫饰,然而它们却正是当今社会我们所需要的。回想过去关于“扶不扶跌倒老人”的争论,如果每个人仍然牢记这些精神,还会有这样的争论吗? 
记者许伟采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 从章丘市区到三德范村,感觉从21世纪穿越回到上世纪80年代。“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古诗里对村庄的描写,在三德范村竟然能感受到。要找祖训,还得先找老人。张福经是负责编纂张氏家族族谱的人,听说我们要采访祖训,老人找出了张氏家谱,我正想去翻看,老人拦住我,说族谱只能他们自己的人来翻开。翻开前,老人仔细地洗了手,说怕把族谱弄脏了。翻开族谱,里面记载着张氏祖训,这应该是我第一次看到祖训,虽然是别人家的。祖训内容基本是教族人向善,与人和睦相处之类的,孔孟之地讲究仁和待人。 
在三德范村采访了三天,从五音戏到孝亲家庭,感受着这个古村落遗留的古风,不失为一种享受。三德范村给我的感觉除了“古”,还有“老”。村里转了一圈,除了老人,就是小孩,年轻人要么进城打工了,要么考大学出去了。当我问起村里人是否还记得自家祖训时,老人们并不是都知道,中年人也是支支吾吾,年轻人更是直摇头。都说祖训字字珠玑,可自家祖训是什么?大家不妨都想想。 采写:许伟、王慧、柴安东 编审:曹畅、彭忠蛟 播音:苏扬 制作合成:石良红 摄影:柴安东、许伟 新媒体编辑:白晨 更 多“古村季”声音大片 中国乡村之声原创作品,欢迎转发转载,但请务必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乡村之声”,并保持转载内容的单独完整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