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15年5月中旬起,中国乡村之声、老年之声《记忆乡愁》第二季《传承》以“传承人”为线索,面向社会征集富有地域特色、活态文化特色和群体记忆的文化遗产,包括手工艺、山歌民谣古乐、戏曲曲艺、传统习俗等四类作品。经过评选,各奖项近日揭晓。 
前后历时半年,《记忆乡愁》项目组共征集到来自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0多件作品。应征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节目播出和新媒体平台展示后,经过专家反复评选,共有10位传承人获得“记忆乡愁文脉传承奖”。这些获奖者多是民间艺人和手工艺者,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有突出贡献,并对民族传统技艺有所发展和创新。 这10位传承人是: 
徐东良 高昌壁画的守护人 
刘 升 赫哲族鱼皮画传承人 
谭学聪 湖北恩施土家族撒叶儿传承人 
霍庆有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传承人 
赵丕鼎 云南白族大本曲传承人 
赵国柱 新疆杂话传承人 
甘金云 宁波骨木镶嵌传承人 
王铭伟 河南濮阳麦秆画传承人 
仓 决 西藏觉木隆藏戏传承人 
刘嘉峰 四川渠县刘氏竹编传承人 为奖励他们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的突出贡献,这10位传承人将各获得奖金3000元。 报道和推荐这10位传承人的作者获得“记忆乡愁乡土文化记录奖”。 他们是: 新疆吐鲁番市文物局邓永红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记者柴东艳 湖北恩施广播电视台记者童思维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陈庆滨、刘嗣冉 云南省大理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黑浩川 新疆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肖亚丽、宋林遥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广电中心记者房炜 河南省濮阳市广播电视台记者刘善华 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曲桑吉 四川达州市广播电视台记者潘莉莉、王璐 另外,贵州凯里市人民广播电台、辽宁省东港人民广播电台和湖北省鄂州广播电视台获得“组织奖”。 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分获“记忆乡愁文脉传承奖”的徐东良和“记忆乡愁乡土文化记录奖”的邓永红既是同事,也是夫妻。果然是举案齐眉、夫唱妇随啊!这一次,在“传承人”的选拔中,是她发现并推荐了他。在古代壁画的保护和修复中,最大的难题是现代的颜料无法匹配过去的颜色,很多古老的颜料早已失传。没有合适的颜料,“修复”就意味着永久的破坏。 来自东北的徐东良自青年时代起就守护着高昌古城,在长期的复制过程中,他发现有的壁画中采用了当地很多材料作为颜料:如铁红色,来自于吐鲁番的火焰山上的矿土,把这种原材料用水泡之后,用研钵来磨,磨细之后,再加入一些胶汁,就成了很好的材料,用来画壁画的衣服或线条,而且这些颜料经过上千年的沉淀,不变色、不褪色;如土绿色,在火焰山的峡谷里采集,可以作为一种过渡色使用,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材料等等。 为了掌握更多本地的颜料制作技艺,徐东良深入农村,走访当地传统的手工艺人、老人,与他们交流,学习当地传统染料的制作技术。他到维吾尔族的巴扎市场,寻找传统土制染料,进行分析研究。他结合壁画矿物颜料和吐鲁番本地传统染料的制作技艺,经过不断的试验和实践,终于成功提取了所需的颜料,并成功运用到吐鲁番壁画的复制临摹中。目前,徐东良已对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吐峪沟石窟、交河雅尔湖石窟、拜西哈尔石窟等遗址的壁画进行了抢救性临摹复制,完成等比例线图约500平方米,多幅壁画临摹作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德国、日本等国内外机构及友人收藏。 自古英雄出少年,“记忆乡愁文脉传承奖”的获得者还不乏青年才俊。王铭伟出生于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一个麦秆画艺术世家,年仅26岁的他如今经营着三家麦秆画工艺品公司,已经成为第九代麦秆画工艺传承人。不要小瞧了麦秆画,它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远销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是河南省濮阳的一张靓丽名片。 它是来自贵州深山的天籁之音, 它是来自云南丽江的远古遗音, 它是正在消失的乡土文化, 它是来自你我内心的成长记忆。 愿中华民族的文化薪火, 能够世代传承! 中国乡村之声原创作品,欢迎转发转载,但请务必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乡村之声”,并保持转载内容的单独完整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