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传承 记忆乡愁 
山歌首首,山水千里 曲艺幕幕,人间百态 画卷幅幅,天地万物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从去年6月起,面向社会征集:有地域特色或群体记忆的文化遗产故事。 现在,中国乡村之声精心选取部分作品,向您展示我国民间文化和其传承人,望与您一同分享中华文化的美好记忆。 云南白族大本曲 3:3814大本曲来自中国乡村之声
在云南大理,洱海周边的乡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年年三月开曲头,一唱唱到九月九”。这里的“曲”指的就是白族大本曲,它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深深影响着白族人民的精神生活。 白族大本曲是大理白族特有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一人说唱,一人三弦伴奏。白族人家遇到大事小事或是每逢绕三灵、火把节等重大节日都会请人唱大本曲。内容多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和白族的传统文化。 赵丕鼎 大本曲大师 赵丕鼎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传统歌舞白族绕三灵的代表性传承人,更是远近闻名的大本曲大师。 
他出生于白族民间艺人世家,因为腿有残疾,干不了重活,16岁时,父亲便把祖传的大本曲曲本传给了他。至此,他与大本曲便结下了终生的缘分。 他现在是村里人人熟识的“大明星”,每天都在整理大本曲。代表作有《花子迎亲》《赵五娘寻夫》等。 艺术之路 从小儿麻痹到艺术大师 赵丕鼎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腿脚不方便。1958年时,他16岁,父亲病得很严重,就把祖上流传下的装有大本曲曲本的木箱拿出来,把从曾祖父一代留下的大本曲曲本传给了他。 23岁,赵丕鼎开始独自演出,经过几十年的积累,赵丕鼎对大本曲中的“三腔”、“九板”、“十八调”等各种曲调已经烂熟于心。 在演唱之余,他也在编写创作贴合乡村生活的新剧本,传承这门古老的艺术。他组建起广播室、图书室,在各地免费办起了大本曲培训班,培养出一大批能够走村串寨、独立登台演唱的大本曲歌手。 一路行走,一路吟唱,赵丕鼎把自己的人生阅历编织成一首首动听的曲子,把乡村的美好、幸福、希望和梦想传遍大理的村村寨寨,让大本曲这门古老艺术焕发出生机。 我的愿望 "把它传下去" 在赵丕鼎眼中,大本曲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对社会的影响力很大。例如《赵五娘寻夫》这本大本曲,对社会年轻妇女的教育意义就很大。 
“现在古老的东西越来越远离我们,我享受了国家的待遇,这个名誉是民族的,不是个人的东西,你有权利把它传下来。你要起到代表性的作用,把它传下去”。 联系我们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 如果您的身边也有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和其传承人,也可以把他们写下来、拍下来、录下来,发给我们。我们将通过中国乡村之声广播节目和新媒体平台与天南海北的朋友分享。 来信来稿请寄 北京市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社教节目中心策划部 邮编:100866 电话:010 86090353 电子邮箱:xiangchou@cnr.cn 文化薪火 世代相传 记忆乡愁 朋友,为你推荐↓↓ 
编辑:樊三霞 中国乡村之声原创作品,欢迎转发转载,但请务必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乡村之声”,并保持转载内容的单独完整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