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传承 记忆乡愁 
山歌首首,山水千里 曲艺幕幕,人间百态 画卷幅幅,天地万物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从今年6月起,面向社会征集:有地域特色或群体记忆的文化遗产故事。 现在,中国乡村之声精心选取部分作品,向您展示我国民间文化和其传承人,望与您一同分享中华文化的美好记忆。 丹东民间鼓乐 丹东民间鼓乐作为汉族民间音乐,在辽宁省丹东地区流传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鼓乐的传承和发展,多亏老民间艺人的热爱和坚持。如今它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中。 辽宁丹东东港地区的民间鼓乐一直在东港民间流行,在婚娶、丧葬、庙会、灯节以及农闲时娱乐等活动中演奏。 王德安 “我要把它传承下去” 王德安,从26岁第一次拿起唢呐,一吹就是30多年。世代传承鼓乐,他是家族的第五代传人。他的身边还有一群和他一样热爱并传承着鼓乐的人们,正是他们让这古老乐曲一直生生不息。 “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干这个的,我要把它传承下去,一个是传承父亲,一个是还能够养家糊口。” “我没觉得丢人,这是传统民俗习惯。” 艺术之路 “咱们的大唢呐就是谁都比不了” 王德安从26岁第一次拿起唢呐,就与它结下了终身的缘分。鼓乐分为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唢呐乐”和以管子为主奏乐器的“笙管乐”两大类。王德安最擅长的是大唢呐。 他说自己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一方面是为了传承父亲;另一方面是为了养家糊口。 王德安接过父亲的唢呐一吹就是一辈子,从青丝到白发,从热爱到痴迷。”在沿海地区,咱们的大唢呐就是谁都比不了,音质纯正,吹的时候是两个人一帮。“王德安自豪地说。 他想把自己的绝活交给儿子,但儿子觉得丢人不想学。他认为这是传统民俗习惯,自己应该将它传承下去。 我的愿望 “得以传承,发扬光大” 鼓乐的传承和发展,多亏了老民间艺人及其子孙后辈的坚持。而现在,愿意学习鼓乐技艺的人寥寥无几,传承难已经是东港民间鼓乐面临的最大的困境。 “现在跟着学的人太少,咱不能自己去招学员,没有人学,这个东西就失传了,有的人觉得学真难,还有就是挣不多少钱,没意思。” 
王德安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手里的鼓乐绝活得以传承,让流传百年的民俗活动得以继承、发扬光大。 联系我们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 如果您的身边也有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和其传承人,也可以把他们写下来、拍下来、录下来,发给我们。我们将通过中国乡村之声广播节目和新媒体平台与天南海北的朋友分享。 来信来稿请寄 北京市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社教节目中心策划部 邮编:100866 电话:010 86090353 电子邮箱:xiangchou@cnr.cn 文化薪火 世代相传 记忆乡愁 朋友,为你推荐↓↓ 
编辑:樊三霞 中国乡村之声原创作品,欢迎转发转载,但请务必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乡村之声”,并保持转载内容的单独完整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