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结构合理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去库存,意味着种植结构将发生明显调整,粮食种植面积将调减。 
为什么要“去库存”? 自2012年秋粮上市以来,连续三年主粮供大于求,我国三大主粮政策性库存持续大幅度增加。过高的粮食库存,不仅加大国家财政压力,更将导致整条粮食产业链失调:上游的农民增产难增收,下游的加工企业成本高企,而中段的收储环节却仓容紧张。 在去年12月26日的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会上,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表示,2016年将实现1000万亩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同时探索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 为什么单单调减玉米? 库存压力最大的是玉米,所以,去库存更多指的是去玉米库存,包括去老库存和新库存两种。 对于老库存而言,主要是刺激下游加工企业收购国储玉米,那么看,明年抛储价格应会相应降低,并且很可能会出台补贴南方加工企业运费的政策;另一方面,当前进行调结构,减少玉米产能。 
种植户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2016年,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将获更多政策“关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这样说的:要充分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农业支持政策要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 这一政策背后商机是什么? 支持政策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这是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2016年玉米种植面积调减,但是国家依然扶持规模连片的种植大户,特别是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适度规模经营主体。他们一般素质较高,对市场比较敏感,对科技创新接受能力较强,能够更好地在农业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引领作用。 因此,在2016年,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将是是政策“关照”的主体。 
朋友,为你推荐↓↓ 
本文来源:粮策新农业论坛;图片来源互联网 版权声明:本文已注明来源,版权属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